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氣功研究所門診部推拿科(210032)
關鍵詞頸椎病,神經根型推拿治療割穴放血治療托肘拔伸旋轉整復術
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上為常見病、多發病,我們根據頸段椎體的解剖結構,并結合臨床實踐,自1995年至2001年對36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運用托肘拔伸旋轉整復術及割穴放血法治療,均取得滿意效果,現介紹如下。
1一般資料
36例中,男性10例,女性26例;年齡大多在30~35歲之間;病程最短者1年,最長者5年。
2治療方法
2.1患者取坐位,醫者站于患者的側面,先用左手的肘關節托住患者的下頜部,前臂及手部環繞向后抱住患者的頸部,同時用右手按于患者的枕骨下部,術者兩上肢同時向上垂直用力拔伸患者的頸部1~2分鐘,在持續用力拔伸的狀態下,緩緩向左旋轉患者的頸部,至有疼痛感后,再繼續擴大旋轉5°~10°,聽到“嗒”的一聲響,即可旋正患者的頸部。隨后,術者左右手互換位置,在拔伸患者頸部的基礎上,用同樣方法,緩緩向右旋轉其頸部,聽到“嗒”的一聲響后,即旋正患者頸部。以上手法施行完畢后,可在患者頸項部作按、揉、滾等手法,5分鐘左右。
2.2穴位放血法:取大椎、肩井、曲池,先在上穴進行常規消毒。操作方法如下:用已消毒的手術刀片一枚,在以上穴位作輕輕的割劃,以見劃痕出現為度(割劃時一般以不痛或微痛為好),然后再用預先消毒過的火罐加以拔罐。留罐約5~6分鐘,出血量3~5ml左右,起罐時用消毒干棉擦干拔出的瘀血,并用酒精棉球在拔血處消毒1遍,根據病情的需要,可3~7天進行1次。
3療效觀察
療效標準:治愈為頸部疼痛及上肢麻木消失,X攝片恢復正常;好轉為頸部疼痛及上肢麻木顯著改善,X攝片有所改善;無效為經治療癥狀與體征無變化者。
治療結果:36例中,治愈28例,好轉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2%。
4典型病例
汪某,男,48歲。2000年4月6日初診:患者自1999年3月上旬起常覺左頸部板滯,酸痛似落枕感,癥狀時輕時重,至同年10月,上述癥狀日見加重,且伴左臂及左手拇指、食指麻木,夜間尤甚。2000年初,手指麻木加重,同時感患肢沉重,無力,檢查:頸部前屈20°,后伸小于10°,右旋小于25°,左旋小于40°,第5~6頸椎棘突上及棘旁、左肩胛內上緣及肩井穴均有明顯壓痛,左頭夾肌張力增高,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臂叢牽拉試驗陽性,肱二頭肌反射減弱,左手握力減弱。X片側位提示:頸椎曲度變直,第5~6頸椎椎間隙變窄,第4~7頸椎后緣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雙斜位片可見左側第5~6頸椎間孔變小。診斷:神經根型頸椎病。經上法治療2次后,諸癥均見著減,繼續上法治療5次,鞏固治療2次,左上肢麻木消失,頸部疼痛改善,椎間孔擠壓試驗及臂叢牽拉試驗陰性。攝片:椎間隙及椎間孔基本恢復正常。隨訪1年未復發。
5討論
我們認為:引起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用頸過度,損傷了頸部的軟組織,使得軟組織炎癥水腫。椎間盤退變及韌帶變性、松弛,后關節紊亂,導致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由于椎骨間剪力的變化,使椎骨面的負荷不斷加大,于是便產生了骨刺的增生,神經根受壓。我們經過多年臨床摸索,得出此治療本病較為理想的方法。
5.1托肘拔伸旋轉整復術。首先通過托肘拔伸,拉開了變窄的椎間隙,擴大了椎間孔,改變了神經根與周圍組織的病理關系,為改善和消除骨刺對神經根的壓迫創造了有利的內環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骨刺的繼續生長,同時,在持續拔伸情況下的左右旋轉整復運動,調節了后關節的紊亂和微錯位,擴大了神經根管的容積,使在根管內處于受壓位置的神經根得以轉移或改善。從而使神經根的水腫、炎癥、粘連得以消退或松解。
5.2整復后的推拿手法則起到了促進局部血循、緩解頸部軟組織痙攣、疏通頸部脈絡的作用。
5.3取大椎、肩井、曲池割穴放血,能祛瘀活血,通絡止痛,整復與割穴放血并用,既能整復微錯又能祛瘀止痛,二者相得益彰,使疾病趨于好轉和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