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礦業集團職防院康復科(232033)
主題詞肩周炎推拿治療運動針刺法療效觀察
肩周炎是指肩關節囊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發生的一種范圍較廣泛的慢性無菌性炎癥。其臨床主要特點為患肢肩部疼痛,夜間尤甚,活動受限[1]。本病大抵屬于祖國醫學的“肩背痛”、“肩痛”等范疇,俗稱“漏肩風”,是中老年的常見病、多發病。由于發病年齡大多在50歲左右,故又有“五十肩”之稱。該病早期僅以疼痛為主,或僅有輕微疼痛,但隨著疼痛的逐漸加重,肩關節功能活動也逐漸受到限制,最后發展成“凍結狀態”,故也稱之為“凍結肩”。我們自1994年7月至1999年10月,采用推拿結合運動針刺法治療肩關節周圍炎患者48例,并用推拿結合常規針刺法治療39例作為對照組。經臨床療效比較,結果滿意?,F將兩組的有關診療情況整理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共收治87例,均為門診病人,采用單盲法隨機分成兩組。一組采用推拿結合運動針刺法作為治療組,計有48例;另一組采用推拿結合常規針刺法作為對照組,計有39例。兩組在年齡結構、性別比例和病程分布上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其它情況見
1.2診斷要點:①肩部疼痛—疼痛的程度差異較大,多數病人表現為慢性鈍痛,并隨著患肩運動而加重。②壓痛—多數患者在肩關節周圍可觸到明顯壓痛點,壓痛點多在肱二頭肌長頭腱溝、肩峰下滑囊、喙突、三角肌下滑囊、岡上肌、岡下肌附著點、三角肌后緣等部位。③活動障礙—病程愈長,活動障礙愈明顯;日久,肩部功能幾乎完全喪失,但疼痛則明顯減輕。④肌肉萎縮—初期在形態上無任何變化;病程較長者,出現肩部肌肉廣泛性萎縮,尤以三角肌明顯,肩峰突出。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①推拿治療。具體操作是:患者取坐位,術者立其患側,用右手拇、食、中三指對握三角肌束,作垂直于肌纖維走行方向的彈撥手法5~6次,再彈撥痛點附近的岡上肌、胸肌等處各5~6次。力量均由輕至重,以患者能忍受為度。接著在肩前、肩后及肩外側作髆、按、揉、點等手法各10~20次;然后,術者左手扶住患者肩部,右手握病人的患手,幫助其作牽引前屈、高舉過頭、外展外旋、內收摸肩、后伸內旋等活動5~6次。最后,醫者雙手握住患手作牽引抖動10余次,并用搓法由肩至前臂反復搓動5~6次。推拿治療至此結束。②針刺治療。取穴,陽陵泉→陰陵泉、條口→承山。操作:患者取坐位,常規穴位消毒,選擇28號3寸不銹鋼毫針2根,采用挾持垂直快速進針法,經提插捻轉尋得針感后,兩針同時施以平補平瀉手法,留針20分鐘,每5~10分鐘行針1次,每穴行針1分鐘。施術完畢,緩慢出針,并用消毒干棉球輕壓針孔片刻。在留針期間,尤其是在行針時,囑患者作患肩關節的各種功能活動3~5次。2.2對照組:①推拿治療。與治療組相同。②針刺治療。取穴:肩三針、曲池、外關、中渚。均取患側。操作:患者取坐位或側臥位,常規穴位消毒,選擇28號3寸不銹鋼毫針3~6根,針對不同穴位采用相應的進針法,經提插捻轉尋得針感后,施以平補平瀉手法,留針20分鐘,每5~10分鐘行針1次,每穴行針1分鐘,術畢,緩慢出針,用消毒干棉球輕壓針孔。術后,亦囑患者作肩關節的各方位功能活動3~5次。
兩組的治療,均先推拿,作息1分鐘后,再進行針刺治療。隔日1次,1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定和比較。
3療效觀察
3.1療效評定標準:采用《疼痛的評定》[2]中的6級法。0—無痛;1—輕痛,僅注意時出現;2—疼痛,在不注意時不覺疼痛;3—疼痛,但正常活動不受限;4—強痛,僅能做簡單事情,不能集中注意力;5—極痛,不能做任何事情。痊愈為0級;顯效為1~3級;無效為4~5級。
3.2治療結果:兩組治療結果見表2。
將有關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兩組的臨床治愈率比較結果為:X2=4.79,P<0.05,差異有顯著性意義;兩組的臨床有效率比較結果為:X2=1.54,P>0.05,差異無顯著性意義。這說明推拿結合運動針刺法治療肩周炎的效果優于推拿結合常規針刺法。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有效率分別為97.92%和92.31%,說明兩者對肩周炎的治療都是很有效的。
4典型病例
陳某某,女,46歲,教師,1998年10月28日就診。自述1月前無明顯外傷等誘因漸感左肩部酸痛不適,尤以陰雨天和受涼后為甚。曾經某院推拿理療治療,效果不顯。近日來,疼痛加劇,穿衣、洗臉等均感困難,食眠欠佳,二便尚可,舌淡苔白膩,脈沉緩。診為左側肩周炎。此乃風寒濕邪入絡,痹阻不通所致。治擬疏風、散寒、除濕、通絡,采用推拿結合運動針刺法。經治2次,肩痛有所緩解,穿衣、洗臉能勉強進行;7次后,穿衣、洗臉已能進行,但肩部仍有微痛;12次后,患者諸癥消除;再經3次單純推拿治療,病者高興而歸。
5討論
5.1肩周炎的發病機理,肩關節是人體活動程度最大的一個關節,最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導致急性或慢性損傷,引起肌腱的撕裂和慢性無菌性炎癥的發生[3]。人至中年,素體已虛,各種組織器官相繼發生退行性改變,代謝產物排泄緩慢。若再遭受風寒濕邪的侵襲,則經絡往往受阻,不通則痛。痛而不動,極易引起組織粘連,終致功能受限。
5.2治療原理初探:肩周炎的主要病理病機是“不通”和“不通則痛”,故治療的關鍵就在于“通”,通則不痛。用髆、揉、彈撥等手法在患肩部進行推拿治療,可以加強該處的血液循環,緩解相關肌肉的緊張痙攣,幫助炎性產物和水腫的吸收,有助于松解粘連,滑利關節,解除疼痛,從而達到治愈的目的。常規針刺法對于患肩局部,可以起到疏通經絡,祛風散寒,運行氣血等作用,有利于疼痛的緩解,但不能有效地松解肩周粘連組織[4]。陽陵泉乃筋之會穴,陰陵泉為除濕要穴,條口透承山是治療肩周炎的有效經驗穴。針刺以上諸穴,同樣可以有效地緩解肩部疼痛。若在針刺治療的同時配合患肩作各項功能活動,其活動范圍將比治療前有所增大,有利于粘連組織的松解。由此可知,推拿與運動針刺法結合應用,可起到協同或相加的作用,從而顯著地提高了臨床療效。
5.3關于功能鍛煉問題:功能鍛煉在肩關節的治療上有重要作用。原則上要求患者持之以恒,循序漸進。鍛煉時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下列方法。①彎腰晃肩法:彎腰伸臂,做肩關節環轉運動,動作由小到大,由慢至快。②爬墻活動:面對墻壁,用雙手或單手沿墻壁緩慢向上爬動,使上肢盡量高舉,然后再緩慢向下回到原處。反復數次。③體后拉手:雙手向后,由健側手拉住患側腕部,漸漸向上拉動。反復數次。④外旋鍛煉:背靠墻而立,雙手握拳屈肘,兩臂外旋,盡量使拳背碰到墻壁。反復數次。⑤雙手在頸后交叉,肩關節盡量內收及外展。反復數次。⑥甩手鍛煉:患者站立位,作肩關節前屈、后伸及內收、外展活動。動作幅度由小到大。反復數次。
參考文獻
[1]孫申田,等.一針靈.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10
[2]顧新,等.疼痛的評定.現代康復,2000;(4):86~87
[3]肖寶良,等.肩關節周圍炎的綜合治療.按摩與導引,2000;16(5):25~26
[4]何京.針刺治療肩周炎120例療效觀察.中國針灸,2001;21(1):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