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中醫醫院(510130)
關鍵詞穴位對穴針灸運用《百癥賦》
《百癥賦》首載于明·高武之《針灸聚英》,楊繼洲引入《針灸大成》。賦中闡述了針灸臨床上常見之病癥,從頭面、五官、軀干、四肢全身,自上而下順序編寫,共96癥的針灸治療,列93方,用穴156個。其中對穴的處方共76條,堪稱針灸臨床對穴運用的典范,其用穴精煉,效專力宏,筆者在臨床運用屢驗屢效。現舉隅如下:
1“耳聾氣閉,全憑聽會、翳風”
翳風,為手少陽三焦經腧穴,穴在耳后凹陷中;聽會,為足少陽經的腧穴,穴在耳前凹陷中。兩穴均有疏風通絡,開竅益聰之功,為手、足少陽經經脈“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的“入”“出”之所。兩穴同用,同經相應,同氣相求,前后夾擊,直達病所,使閉阻的少陽經經氣得以通暢,耳竅開啟。聽會配翳風,能主治耳聾、耳鳴等病癥。
典型病例
許某某,女,32歲,1992年6月18日初診。主訴:右側耳聾1周。患者于1周前從蘭州乘飛機回廣州途中,突發右耳耳聾,曾服中藥治療未效,遂到我科就診,癥見:右側耳聾、耳鳴,耳鳴呈轟轟樣,以夜間為甚,伴失眠。體查,音叉試驗:任內試驗,右BC>右AC;韋伯試驗,偏右。舌偏紅,苔薄黃,脈弦。診斷:中醫為耳聾,證屬少陽經閉阻;西醫為突發性耳聾。治療:取穴,聽會右,翳風右。兩穴均張口取穴,常規消毒后,用30號針刺入1.5~2寸,得氣后行瀉法,患者自覺耳中有“雷鳴響聲”的感覺。兩穴加電針20分鐘后出針,患者自覺聽力已明顯好轉。當晚患者自覺患耳內疼痛難忍,持續約2小時,次日起床時,右耳聽力如常。為鞏固療效,守上法再治療2次。隨訪1年,未見復發。2“且如兩臂頑麻,少海就傍于三里”少海,為手少陰心經腧穴,是本經脈氣所入之合穴,故名少海,有疏經通絡,養心安神之功。手三里,為手陽明大腸經腧穴,“里”有居之意,穴距肘逷3寸,故名手三里,有疏通經絡,消腫止痛,和胃利腸之效。二穴合用,一陰一陽,相輔相成,活絡通經,消腫止痛之功益彰。臨床上少海配手三里,對上肢頑麻,痹痛、震顫及痙攣等均有良效。
典型病例
蘇某某,男,55歲,1994年12月14日初診。主訴:雙手麻痹1年,加重1周。緣患者于1年前始見雙上肢麻痹乏力,經服用西藥等治療后癥狀時好時壞,近1周來癥狀加重,伴手背腫痛,手指屈伸不利,并時伴有頭暈、心悸等不適。體查:雙上肢手套樣淺感覺減退,舌淡胖邊齒印,苔薄白,脈沉緊。診斷:中醫為痹證(氣血不足);西醫為末梢神經炎。治療:取穴,少海雙,四穴均用溫針,配合八邪穴點刺放血。二診,手麻及手背腫痛已明顯減輕,手指屈伸活動亦已明顯進步,但仍覺乏力,效不更方,守上法繼續治療3次,患者雙上肢麻痹、腫痛消失,乏力亦明顯改善。之后繼續于少海、手三里溫針6次,患者雙手恢復如常,遂告臨床治愈。
3“至陰、屋翳,療癢疾之疼多”
屋翳,為足陽明胃經之腧穴,穴在胸部,瘙癢癥患者多在此有壓痛點,因此取穴時,在局部輕壓尋找敏感點,然后在敏感點上向外斜刺0.5~0.8寸(此穴不宜深刺,以免傷及肺臟)。該穴有清泄陽明之熱、祛風止癢之功,并有下氣平喘之效。至陰,為足太陽膀胱經井穴,太陽主一身之表,故至陰穴除有矯正胎位、清頭明目之功外,還有疏風止癢之效。又陽明為多血之經,太陽為多血之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兩穴同用,養血祛風止癢之功益彰。臨床上至陰配屋翳,對皮膚瘙癢癥及蕁麻疹等皮膚病均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典型病例
蘇某某,女,45歲,1993年11月13日初診。主訴:全身瘙癢反復發作5年,加重1個月。緣患者于5年前起,出現全身瘙癢,以秋后發作嚴重,至夏天則稍有緩解。發作嚴重時,癢疼難忍,以致每日前均要搔抓至皮膚出血后自覺稍舒方能入睡。曾經中西醫治療無效,遂到我科診治。癥見:全身癢疼,伴口干,便秘等不適。體查:四肢及軀干均見散在有小丘疹、抓痕,舌紅,苔薄黃,脈略數。診斷:中醫為癢疹(血熱型);西醫為慢性癢疹。治療:初診取曲池配血海治療未效。二診改用至陰雙配屋翳雙,針以瀉法,針畢即覺瘙癢明顯減輕,當晚不用搔抓已能安然入睡。守上法共治療10次,諸癥皆除,遂告臨床治愈。
4“月潮違限,天樞、水泉細詳”
天樞為足陽明經腧穴,穴在臍中旁開2寸。
《素問·六微旨大論》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中,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以謂也。”本穴居天地二氣之間。為人氣所從,通于中焦,為天地之氣升降出入之樞紐,故名天樞。本穴具有疏調大腸,調中和胃,養血通經之功。水泉,為足少陰腎經之郄穴,有補肝腎、理胞宮、利頭目之效。《針灸聚英》的所謂:“主縔縔不能遠視,女子月事不來,來即心下多悶痛,陰挺出,小便淋瀝,腹中痛。”兩穴同用,一陰一陽,一調一補,相得益彰,對月經后期、閉經、帶下及男子遺精、陽萎等病癥均有療效。
典型病例梁某某,女,36歲,1989年9月18日初診。主訴:月經后期1年。每次月經來潮均延后2周至1月不等,有經來潮時多伴有少腹隱痛及腰背酸痛等不適。末次月經為7月30日,量少,色淡紅,質清。現伴有頭暈、心悸、失眠等不適,舌淡,苔白,脈細。診斷:中醫為月經后期(血虛);西醫為月經后期。治療:取穴天樞雙、水泉雙;天樞以溫針,水泉行以補法,共治療了兩次,患者月經即來潮。之后,按正常的月經周期前1周,用同樣的方法連續治療5次,共3個周期均能如期來潮,則停止治療,隨訪2年,未見復發,遂告臨床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