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立醫院推拿科(250021)
關鍵詞推拿流派嬰幼兒腹瀉理、法、方、術臨床觀察
嬰幼兒腹瀉是臨床常見的兒科疾病,其有效的治療方法亦很多,推拿以其簡、便、驗、廉的特點,易被患兒及家長接受,我們運用兩種不同流派的推拿方法治療嬰幼兒腹瀉97例,并進行了臨床觀察,現將有關資料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診斷標準: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發布的《中醫癥證診斷療效標準·兒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小兒泄瀉的診斷依據及證候分類標準。
1.2一般資料:A組42例,來源于1993~1995年山東省立醫院推拿科門診患兒,其中男28例,女14例;1~2歲3例,6個月~1歲29例,6個月以下10例;30例患兒治療前曾接受過抗感染治療,效果不佳。B組55例,來源于1997~1998年山東省立醫院推拿科門診患兒,其中男28例,女22例;1~2歲5例,6個月~1歲41例,6個月以下9例;42例患兒治療前普遍接受過抗感染治療,效果不佳。
為說明A組與B組的療效是否有差異,首先將兩組患兒的病程進行比較(見表1):
將兩組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X2=0053,P>005,說明兩組病情輕重,病程長短無明顯差異。
1.3辨證分型(見表2)。
將兩組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X2=072,P>005,說明以上兩組患兒按中醫寒、熱、虛、實辨證分型后無明顯差異。

2治療方法
A組:根據俞大方教授主編的《推拿學》中所記述的推拿法進行治療。
B組:根據趙钅監秋教授編著的《幼科推拿三字經派求真》中所記述的推拿法進行治療。
3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小兒泄瀉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療效判定標準,作如下評定:治愈為經治3d,大便次數及性狀完全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異常理化指標恢復正常。顯效為經治3d,大便次數明顯減少至治療前的1?3或以下,性狀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減少,異常理化指標明顯改善。有效為經治3d,大便次數減少至治療前的1?2,癥狀好轉,全身癥狀減輕,異常理化指標有所改善。無效:經治3d,大便次數及性狀均未改善,甚或加重。3.2治療結果:按療效標準對兩組療效進行判定,結果見表3。
將兩組的總有效率、痊愈率數據經統計學處理X=153,P>005說明無明顯差異。
4討論
小兒推拿療法的萌芽,成長和形成經歷了一段較長的時期。據歷史記載,它與中醫理論有淵源關系,它首先有穴位,而后以理論加以論證,所以最早時期,對這種療法雖有記載但較零散,到了明清時代,小兒推拿形成了獨立的學術體系,并在豐富的臨床實踐中完善了小兒推拿獨特的理論體系,即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以辨證為原則,運用各種手法作用于體表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中醫講究理、法、方、藥,推拿講究理、法、方、術,而在小兒推拿中的“術”是歷代醫家最為注重的,它既是臨床治療成功的關鍵,也是小兒推拿療法的基礎,正是各代醫家對“術”的傾心研究,使我們現在能夠領略到這么多不同風格的小兒推拿學術流派。
筆者僅以兩種不同小兒推拿流派對嬰兒腹瀉的治療作了初步臨床探討。由小兒推拿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知道,無論是何種派別,其理法是一致的,所以以上兩組派別,雖然在取穴、手法、操作上大相徑庭,但其辨證按型施治卻是一致的,嬰兒腹瀉主要病變在脾胃。《幼兒集成》中說:“夫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蓋胃為水谷之海。而脾主運化。使脾健胃和,則水谷腐化,而為氣血以行榮衛。若飲食失節,寒溫不調,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泄瀉作矣。”所以治療腹瀉應著眼于脾胃。以上兩組在治療時均按中醫理論將患兒進行辨證分型,兩組患兒在病程上,無明顯差異,治療時均遵循“治病必求其本”、“標本兼治”等原則,且兩組在每一型的治療原則亦相同。如濕熱瀉,均為清熱利濕,調本止瀉;寒濕瀉,均為溫中散寒,健脾止瀉。從臨床療效觀察數據證明,以上兩組的總有效率,痊愈率均為優良,統計學處理P>005均無顯著性差異。
兩種流派在治療的具體方、術卻有明顯不同,各具特色。以傷食泄瀉為例,A組治療時,取補脾經、揉中脘、運內八卦、揉板門、摩腹健脾和胃、行滯消食、清大腸、揉天樞疏調腸腑積滯,配揉龜尾以理腸止瀉[1]。B組治療時,取運八卦消宿食、降胃逆、清胃、清天河水清胃熱,消食導滯[2]。從以上舉例中可以看出,A組的手法運用多樣化,取穴亦較多,可謂面面具到;B組則取穴少,手法簡練。小兒推拿的發展方向應是家庭保健,相比之下,在痊愈率、有效率相同的情況下,B組治療方法以其取穴少,手法簡練,操作方便,更具有適用性。
參考文獻
[1]俞大方主編.推拿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2]趙钅監秋編著.幼科推拿三字經派求真.青島:青島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