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qū)人民醫(yī)院按摩科(110002)
關鍵詞頸椎病,椎動脈型推拿治療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綜合征中的一個特殊類型,由于其病因病理較為復雜,推拿治療有一定風險,與脊髓型頸椎病一起被某些醫(yī)學界權威列為推拿禁忌癥。筆者自1993年開始對本病進行了初步的探索性的推拿治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簡述如下。
1一般情況
本組共收治24例,男9例,女15例;最小者44歲,最大者75歲,其中44~50歲者4例,51~60歲者10例,61~70歲者7例,70歲以上者3例。
患者頸肩痛或枕區(qū)痛、頭痛、眩暈、耳鳴、耳聾、惡心、視物模糊,有時可出現肢體感覺障礙、持物不穩(wěn)及猝然暈倒。往往因頭部轉動而發(fā)作,改變?yōu)檎N恢每裳杆俸棉D。少數病例可出現一側瞳孔散大或假性心絞痛等癥狀。
筆者收治的患者中9人有不同程度的頭痛,2人血壓偏高,7人血壓偏低,3人血壓不穩(wěn)定,余者血壓正常;2人伴有耳鳴;15人一側上肢麻木無力,其中2人伴同側下肢麻木,X光片顯示15人有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
2治療方法及過程
2.1患者取俯臥位,將頭探出床外,頭正頸直,雙上肢曲肘置于兩側。術者在脊柱兩側背俞穴處施掌推、掌根揉、肘撥等法。點肺俞、心俞、天宗、肩貞等穴。
2.2患者取仰臥位,術者立于床頭前方,一手穿過其頸后以中指、無名指勾撥對側頸部大筋(自上而下)然后換另手重復上法;接著雙手多指對揉兩側頸部大筋(自上而下),點風池、風府,輕緩垂直拔伸頸部片刻。
2.3患者取俯坐位,前臂屈曲放于桌面,將頭置于雙臂背側。術者輕握拳,用指背自上而下梳理其頸部大筋10余次,然后雙拇指由內向外自上而下分別撥兩側大筋數遍,接著用雙拇指自上而下對按兩側大筋數遍,從風府至大椎間用拇指彈撥頸韌帶數遍。
2.4患者仍取坐位,挺胸抬頭。術者用雙手掌根(相當于碗豆骨處)分別置風池與對側頭維穴處相對按壓片刻,再交替進行按壓另側。可以起鎮(zhèn)頭痛作用(高血壓患者和動脈硬化患者慎用)。在頭部以十指抓法、扣擊法,使其頭清目明,同時向上拔伸頸部片刻,(一手托后枕部,另手用肘置下頜部)稍作停留再迅速向上伸引1次,再在對側重復使用1次。注意絕對不可扭轉頸部以免發(fā)生意外(昏厥或猝倒)。
2.5辨證取穴:頸項僵直者,拿肩頸,對點肩貞、肩內俞;偏頭痛者,掐曲池、合谷;惡心眩暈者,點內關、三陰交;頭頂痛者加點涌泉、太沖。2.6橫搓大椎穴200余次,輕輕拍打肩背部數次結束。
3療效標準及療效
3.1痊愈:癥狀全部消失,3年以上無復發(fā)者7例(占29%)。
3.2顯效:癥狀基本消失,偶爾反復,有過輕微眩暈者8例(占33%),其中3例復診治療。
3.3有效:癥狀有所改善,但是3年內有過多次反復者3例(占13%)。
3.4無效:雖在治療期間有所好轉,但終止治療后療效不佳者6例(占25%)。
本治療10天為1個療程,最長者10余個療程,最短者僅3天。
4典型病例
白某某,女,48歲,1998年4月初診。主訴:頭痛、目眩3個月余,尤以晨起為重。醒后不敢睜眼,稍動即感房間、床旋轉傾斜,20分鐘后慢慢翻身起床。經中國醫(yī)大X光與CT檢查診斷為椎動脈型頸椎病,以靜脈滴注15日,小針刀松解術治療20次均不見效。遂轉本科治療,按上述療法治療3天癥狀明顯減輕,10日后基本消失,又經1個療程鞏固治療而治愈,1年后隨訪無明顯反復。
5討論與體會
5.1人體頸部損傷,勞累過度以及局部感受風寒濕之邪,頸椎骨關節(jié)及其周圍軟組織隨年齡增大均可發(fā)生一系列退行性變,特別是鉤椎關節(jié)增生和錯位是產生眩暈的主要原因。鉤椎關節(jié)出現向側方增生的骨刺或后伸性錐體半脫位使上關節(jié)突向前滑脫或關節(jié)突骨刺或后側型頸椎間盤突出,不僅可引起頸周圍組織痙攣、炎癥刺激或壓迫椎動脈而使供血受阻,導致交感神經叢甚至椎———基底動脈系統的血管發(fā)生痙攣,而且還可以直接壓迫椎動脈使供血受阻,進一步導致腦內微循環(huán)障礙而致病。
5.2椎動脈型頸椎病必須與下列疾病進行鑒別,以免誤診。①美尼爾氏癥:平時癥狀不顯,往往因睡眠不足、情緒波動、工作疲勞和強視某物而突然發(fā)作,眼球震顫,怕光,伴有惡心嘔吐等癥;②內聽動脈拴塞:突然發(fā)作耳鳴、耳聾、眩暈,癥狀嚴重無間歇性。
5.3俯臥位進行推按揉撥等手法目的是松解肌筋,改善頭部血液循環(huán),對成年婦女,較肥胖者應慎用,以免胸部不適。
5.4仰臥位進行勾拔,相對按揉頸部兩側大筋是在肌肉、韌帶十分放松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有利于力的滲透,從而使深層的攣縮的短而細的肌纖維恢復常態(tài)。仰臥位牽伸頸部是在比較安全的前提下使輕微紊亂的頸椎小關節(jié)恢復正常的解剖位置,從而達到減輕或消除頭痛、頭暈的目的。
5.5俯臥位梳理、彈撥、相對按揉等手法,能使頸部肌肉韌帶進一步放松,使僵硬的肌肉和老化的韌帶恢復其彈性和柔韌性,緩解或解除其對椎動脈的擠壓以使血流暢通,增加椎———基底動脈的血供;兩次拔伸頸部可以使扭曲的椎動脈充分理順,拉直同樣可以使椎基底動脈的血供增加進而改變腦部的微循環(huán),解除本病的主要癥狀。
椎動脈型頸椎病常會伴有神經根型、交干神經型頸椎病的癥狀,本文不做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