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推拿科(200021)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推拿治療原理探討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因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或馬尾神經而產生的腰腿痛癥狀,約占推拿門診腰痛患者的30%左右(1),占我院推拿病房收治病例的90%。
發生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原因很多:既有外傷,包括急性損傷和積累性損傷,是引起纖維環破裂的主要因素之一;又有生理上的缺陷,復習解剖我們了解到自第一腰椎平面以下,后縱韌帶漸漸變窄,到第五腰椎和第一骶椎之間,后縱韌帶的寬度只有原來的一半,而腰骶關節是承受動力、重力最大的部位,故后縱韌帶的變窄,造成了自然結構方面的弱點,使髓核易向后外側方突出;還有不少椎間盤突出患者既無明顯外傷,也無勞損,只有受寒著涼的病史,其原因可能與椎間盤發育上的缺陷有關。受寒后由于腰背肌肉痙攣的小血管的收縮,影響了局部血液循環,并導致椎間盤內壓力增高,迫使髓核向缺陷處突出。
根據臨床表現有腰痛伴某一下肢后外側的牽制放射痛或麻木惡寒,加上陽性體征診斷并不困難。
目前治療腰椎間盤突癥的方法多種多樣,有用手術治療的,有用藥物內服的,也有用藥物局部治療的等等,都能取得一定的療效。筆者認為在保守療法中推拿手法應該作為首選手段,因它安全可靠收效明顯。在運動中進行治療,當然在治療期間應注意適當休息是完全有必要的。
在幾十年的臨床實踐中感覺到用手法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癥的原理有以下4方面:
(一)通過手法推拿將突出物回納,但這個可能性很少能實現(2),只有具備患者年齡輕,首次發病,急性發作才有回納的可能;
(二)通過手法推拿改變突出物和神經根的位置。由于突出物和神經根的位置改變,受壓程度就會自然減輕或消失;
(三)通過手法推拿可以放松腰背肌肉的緊張和痙攣,從而減輕椎間盤內的壓力,為回納改變突出物的位置創造有利條件。因為推拿手法可以加強局部血液循環(3),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也能提高組織的痛閾,充分拉長痙攣的肌肉,從而解除了肌肉的緊張痙攣;
(四)通過手法推拿可以松解神經根的粘連,有學者報導曾有4例被CT掃描提示腰椎間盤突癥的患者在手術臺上發現是神經根周圍被脂肪包圍,經手術將神經根周圍的其它組織刮除后癥狀完全消失。實踐證明推拿手法也能松解粘連可使癥狀得以改善和消失。
在臨床手法應用時根據病理要求之不同而有所側重:例如,為了促使髓核回納,在具備以上所述患者年齡輕、病程短、急性初次發病的條件下,我們采用在牽引情況下用按壓方法,可增加盤外壓力、降低盤內壓力,通過有節律的按壓法創造回納的機會。對于突出物和神經根的位置改變方面,我們采用側臥斜扳法和坐位旋轉復位法,從生物力學分析可以看到斜扳法可使側隱窩和神經根所處的區域容積相對增加,因此應用斜扳法(4)或旋轉復位法可以在糾正小關節失常位置的基礎上來改變突出物和神經根的位置。為了解除神經根的粘連我們采用屈膝屈髖以及超度直腿抬高等被動運動,特別是超度直腿抬高自足底加壓能使L4、L5、S1神經根在椎管內分別移位1.5~8mm不等,這種移位就既有可能引起椎管內神經根與其周圍脂肪結締組織之間粘連得以松解,從而解除了由于粘連引起牽拉感和麻木感的癥狀。在如急性期腰部的前屈功能可出現明顯的障礙,這可能由于腰部骶棘肌的痙攣緊張所致,如在這時在骶棘肌用滾、按、揉、彈撥等手法或加熱敷法使骶肌等放松,前屈活動功能就會明顯的改善。為了取得較早的療效縮短病程我們在手法的同時配合應用一些藥物靜脈滴注及中藥內服,以消除急性發作期的內在水腫和中后期的下肢麻木等癥。
體會
幾年間我推拿病房共收治493例椎間盤突出者,采用上述手法推拿治療部有效率達到91%。
①但在臨床中發現L4~5椎間盤突出比L5~S1椎間盤突出療效快。我們體會由于L5、S1間的腰骶關節穩定性較L4、L5更為堅強,故斜扳法或旋轉復位法很難在腰骶關節起到應有的作用。加上腰骶關節受力較L4、L5椎間關節大,因此反復慢性損傷機會多使局部發生水腫炎癥反應,引起神經根套袖及周圍關節囊等組織退變增生、肥厚、粘連、刺激S1神經根而導致癥狀的發生,這種病理變化也使L5~S1椎間盤突出恢復慢而難。
②另外我們體會到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要動靜結合,而且要求極早加以功能鍛煉,這對療效有積極作用。我們發現怕痛而不敢動的和積極鍛煉的療效有明顯的差異。鍛煉的方法可根據不同情況適當選擇:直腿抬高差的可作擱腿及抬腿動作鍛煉。后伸功能不好的可作:“飛燕點水”(魚躍式鍛煉),也可作倒行走鍛煉。前屈功能差的作彎腰及仰臥起坐或屈膝屈髖抬腿鍛煉。總之我們認為除在急性發作期囑臥床休息外,中后期就應積極的加以鍛煉,持之以恒、漸序前進的鍛煉對預后有很大幫助的。
參考文獻]
[1]周秉文,腰腿痛.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1
[2]劉傲霜,等.推拿并腰痛體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觀察.按摩與導引,1992;(1):10
[3]俞大方.推拿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7
[4]候筱魁.斜扳腰椎后部結構的動態觀察和生物力學分析.中華骨科雜志,199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