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文登整骨醫院針灸科
關鍵詞肩胛提肌勞損火針治療溫針治療拔罐治療療效觀察
筆者采用火針治療肩胛提肌勞損54例,并與溫針治療22例進行對照觀察,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全部76例均為近5年內的門診患者,隨機分為2組,火針組54例,男16例,女38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75歲;病程最短半年,最長21年。溫針組22例,男6例,女
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68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22年。
1.2臨床表現患側頸部及肩胛骨內上角區域拘緊重困、酸重不適,活動不利,重者可見頸部活動受限,并向肩背部放散,患側頸1~4橫突及肩胛骨內上角處組織僵硬,壓痛明顯,多伴有硬結和條索狀物,重按彈撥有彈響聲。該病進展緩慢,多為單側發病,其頸上段可偏向患側,頸前屈健側側屈受限,雙側發病者,頸前屈受限較為顯著,姿式與體位不當可致癥狀加重。
2治療方法
2.1火針組取穴:主穴為局部阿是穴,配穴為大椎、大杼、腎俞、陽陵泉、委中。
操作:將針刺部位常規消毒后,用直徑05mm長1.5寸的鎢錳合金針,將針身的前中段置酒精燈上燒至透紅,迅速刺入穴位,深達肌腱與骨結合部,隨即拔針,用消毒干棉球重按針眼片刻,在每cm2病灶上散刺2~5針,針后拔火罐10~20分鐘,起罐時有少量瘀血或淡黃色組織液滲出,用棉球擦盡,配穴每次選2~3個,每穴用火針輕淺點刺2~4次,每周治療2次,6次為1個療程,火針治療后,囑患者2天內不要洗澡,避免針孔感染,影響療效,另外在治療間隙中,每天用艾條溫灸針處30分鐘。
2.2溫針組取穴:同火針組。
操作:選用30號2.5寸不銹鋼毫針,主穴用關刺法,進針3~5針,得氣后在針柄上套裝2cm艾段,進行溫針灸,艾段燃盡后,出針拔罐10~20分鐘,配穴每次選用2~3個,進針得氣后,留針20分鐘,其間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運針1~3次,隔天針灸1次,10次為1個療程。
3治療效果
3.1療效標準治愈:原有癥狀消失,頸肩部功能恢復正常,隨訪半年未見復發。好轉:原有癥狀減輕,頸肩部功能活動改善,遇冷或勞累后又有發作。無效:原有癥狀及體征無改善。
3.2治療結果兩組均于1個療程內統計療效,結果見下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在相同療程內,兩組治愈率比較(P<0.01),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意義。表明火針組治愈率明顯優于溫針組。
4體會
筆者對該病分別采用火針劫刺和毫針關刺及溫灸筋結部位,配合具有循經疏通,益氣壯陽等作用的穴位作整體調節治療進行療效觀察,發現火針組療效明顯優于溫針組。
本療效觀察也提示,火針組具有良好地消癥散結作用,筆者從現代醫學病理學角度推測用毫針關刺法雖能直接刺激病變經筋組織,具有一定疏通作用,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組織結構,故難以取得鞏固療效,而火針攜高溫直達病所,臨床操作時可聽到組織被灼時的“咝”聲,看到微淡的一縷青煙,聞到少許肉焦味,針體周圍微小范圍內病變瘢痕組織被灼至炭化粘連板滯的組織得到疏通松解,局部血液循環狀態隨之改善,通過多次散刺及每次治療后一段時間的體整,機體對灼傷組織充分吸收,新陳代謝,條索狀筋結構物逐漸縮小,直到消失。由此可以看出火針治療改變了局部病變組織結構,所以具有理想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