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愚
從2002年3月20日起,我國開始正式實施《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根據該《辦法》的規定,轉基因食品必須貼上標識才允許上市銷售。一時間,轉基因食品成了公眾關注的熱點,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也成了熱門話題。其實,轉基因食品在生產銷售過程中貼上標識。是一個國際化的趨勢。關于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爭論,短時間內還不易得出結論。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各國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最通行的方法就是向消費者做出明確的提示。盡管迄今為止,國內外均沒有發現一例轉基因食品對人體有害的事件,但其對健康和生態造成危險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還有待于長期觀察和研究。正因為如此,讓消費者知情和選擇顯得尤為重要。
近年來,轉基因食品正被人們越來越多地搬上餐桌。利用轉基因技術制種、生產、種植、加工而獲得的食物,我們稱之為轉基因食品。那么,“轉基因”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轉基因就是將不同來源的DNA分子或片段進行重新組合(重組),克服天然物種生殖隔離的屏障,將某種特性(譬如抗蟲害、抗旱、抗凍)的基因分離和克隆。再轉接到另外的生物細胞內。從而按照人們的意愿創造出自然界中原來沒有的新的生物功能和類型。
1983年,第一例轉基因植物問世。在以后的近20年中,轉基因技術在農業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2001年度的《人文年度發展報告》中說:轉基因谷物的種植面積已從1996年的200萬公頃增加到2001年的4400萬公頃;能抵抗干旱、害蟲和疾病的基因改良型谷物可緩解全球8億人口的營養不良現象。到2001年,全球轉基因農作物種植面積總共已達到5260萬公頃,其中最主要的轉基因作物是大豆、棉花、油菜和玉米。轉基因作物種植大國依次是美國、阿根廷、加拿大,中國排名第四位。轉基因技術的進步,對農業和生命科學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使得植物、動物、微生物不同物種之間,實行了分子水平或細胞水平的基因轉移、修飾或重組,加快了種植業和養殖業培育優良品種的步伐。轉基因技術最初用于農業的目的是減少投入,使農作物具有抗病蟲害、抗雜草,抗凍、抗旱、耐鹽堿等特性。從1998年開始,我國轉基因技術的使用范圍從植物擴大到動物,目的也從減少投入延伸到增加產出。大多數科學家和世界糧農組織一致認為,轉基因技術在農業等方面的廣泛應用,在相當程度上解決了世界貧困人口的吃飯問題。
食品,首先要考慮安全性,其次要考慮食用價值性。2000年底,德國研究機構從飼喂三種轉基因作物飼料的雞身上,分別檢測出了三種轉基因的功能片段。這一發現無疑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轉基因食品可能會把自身的基因傳遞給相關物種。在轉基因食品中,具有某些特性的基因大多來自不同生物的天然基因片段,也有人工設計和改造的。有的片段長,有的片段短;有的只含一個基因,有的含多個基因。而且,由于基因的來源和結構特點不同,基因插入的受體也不同,這些基因及其表達性狀有可能隱含著潛在危險,安全保障程度也各不相同。正因如此,在轉基因操作過程中,科學工作者對各個環節都進行過精心設計,在實現目的的同時也盡可能考慮到避免各種風險。世界上多數國家對轉基因技術,特別是轉基因食品都持慎重態度。很多國家專門為轉基因食品建立了管理制度。
有關專家分析,轉基因食品在發生基因重組與改變過程中,可能產生某種毒性、過敏性,生成抗營養因子,引起營養成分改變,或發生基因傳遞。美國在近十年來已有2億人吃過了上千種轉基因食品,至今也沒有證據證明它對人體產生了不良影響。評價轉基因食品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需要做長期的、大量的研究和觀察。顯然,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在管理制度上,轉基因食品應符合一般食品所具有的食品安全性與營養質量要求,因為它同屬于食品。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評價,國際上一般采用“實質等同”的原則,就是將轉基因食品同現有傳統食品進行基因比較。如果轉基因食品(或食品成分)同已存在的自然食品(或食品成分)實質相同,則認為這種轉基因食品(或食品成分)是安全的。如果不能確定“實質等同”,則要設計研究方案,進行必要的動物實驗,尤其要對其致敏性、致癌性、神經毒性進行認真評價。歐盟要求所有轉基因食品上市前必須獲得批準,對轉基因成分超過1%的產品采取強制性標簽制度。日本和韓國也是如此,以維護消費者的“知情權”和“自愿選擇權”。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的專家介紹說,我國目前尚未開展轉基因食品安全性評價及對國民健康影響的研究。為保證公眾健康,同時促進轉基因生物食品技術的發展,在借鑒其他國家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國家衛生部規定,轉基因食品在生產或進口前,應當經衛生部審批。鑒于轉基因食品食用安全與營養學評價具有很強的技術性,衛生部將成立轉基因食品專家委員會,并認定轉基因食品的檢驗機構,負責對轉基因食品的評價和檢驗工作。食品中含有基因修飾有機體或(和)表達產物的,應當標明“轉基因食品”;轉基因食品或其直接加工品的使用量占所有原料中的5%以上的,應標明“以轉基因食品為原料”。這樣做一方面是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使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意愿決定是否食用轉基因食品;另一方面,也為了便于日后追蹤轉基因食品對健康的影響。
(編輯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