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守勤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原南京鐵道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在對南京地區2486名6歲~11歲學齡兒童的調查中發現,34.9%的學齡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覺綜合失調癥,其中輕度失調兒童占24.3%,中度達9%,重度占1.6%。調查人員指出,兒童感覺綜合失廁癥雖非大的毛病,但由于該病可能會直接影響兒童的成長成才,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感覺綜合的含義是指大腦將人體各種感覺器官如眼、耳、皮膚等傳來的感覺信息進行多次的組織分析、綜合處理,從而使整個機體和諧并有效地運作。反之,任何原因使各種感受刺激信息不在人的大腦中樞系統進行和諧有效組合,造成整個身體不能和諧有效地運作,臨床上就稱之為感覺綜合失調癥。該癥在兒童身上的表現十分具體,首先,孩子出現好動不安(好動不安不一定都是感覺綜合失調,但感覺綜合失調經常是好動的最主要原因),許多家長和老師在未意識到原因之前常報怨某某孩子太頑皮,不論在室內或室外,幾乎一刻不停地在動,而且常常是無目的性的跑來跑去、爬上爬下,或抽動身體,對相對安靜的活動不感興趣。以后隨著年齡增加,跑動可能會受到一些抑制,但仍表現為坐立不安,孩子的組織性和技巧性活動能力差,經常丟三落四,自己的書包和抽屜很亂,居住房間也較亂。其次,兒童感覺綜合失調癥在部分孩子身上表現為動作不靈活,動作不協調,易失去平衡,易碰撞跌倒,手腳笨拙,使用剪刀,系鞋帶、系扣子、跳繩等均較困難。第三,患有本病的兒童通常語言能力發育延緩。這是因為人的語言、閱讀、說話等基本技能需要在感覺綜合過程中進行,若出現感覺綜合失調可能會導致發音的清晰程度下降,表達不清,語言能力發育遲緩。第四,發病兒童常表現為學習障礙,這些孩子在上學前似乎一切正常,但在上學后常常表現為計算粗心或書寫障礙,學習成績不夠理想,有的兒童讀書沒有問題,但書寫卻有困難,特別是不愿做作業,有的兒童寫字筆畫或部首顛倒,有的孩子閱讀課文或做應用題有困難,但如果聽老師講解卻能理解和掌握另外,感覺綜合失調兒童還可表現為行為問題,容易給父母親或老師添亂,經常不高興、脾氣急躁、愛哭鬧粘人、喜歡招惹別人,家長為此類兒童洗頭、洗澡、剪指甲或穿脫衣服,都會遭到其反抗,他們膽小害羞,社會交往能力缺乏。
導致兒童出現感覺綜合失調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其母懷孕時活動較少,胎兒在母體中得不到足夠刺激;分娩時由于各種原因又是早產、剖宮產,使胎兒接受感覺刺激的機會減少;嬰幼兒出生后家長習慣于抱著孩子或給其使用學步車,使嬰幼兒爬行鍛煉減少,舒適的睡床取代了有助于孩子平衡感建立的搖籃,活動空間的不足,又使得發育期的孩子應有的運動量不足,嬰幼兒時期是人的大腦發育較快的階段,時下獨生子女增多,群體玩伴減少,孩子的成長環境存在很多缺憾,他們大多是在大人或電視機的陪伴下成長,與同伴學習交流不夠,一些孩子在諸如此類的情況下就產生了感覺綜合失調這樣的病癥。
兒童感覺綜合失調癥的治療最佳時期為7歲至10歲,一般認為12歲為治療上限。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兒科在江蘇省首家開設了兒童感覺綜合訓練室,采用國際上先進的運動訓練方法,通過滑板、平衡木等數十種運動游戲,在醫生指導下有針對性地加以訓練、改善和增強兒童的大腦綜合能力,不斷糾正兒童感覺綜合失調癥。
專家指出,預防兒童感覺綜合失調癥應從孕期開始,孕婦要注意適當運動和合理安排飲食,提高孕期生活質量。在嬰幼兒時期,應讓孩子盡可能感受到一些來自外界的刺激,多一些戶外活動。家長要了解一些有關兒童生長發育規律與心理特點的知識,學習科學民主的教養方法,家長有意無意地要求過多、管教過嚴,或保護過度、嬌縱溺愛都只會妨礙孩子的正常發育。家長應積極認識了解自己的孩子,充分看到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尊重孩子的感情,用孩子能夠接受、理解的方式與孩子交流,使自己的孩子實實在在體會到自身價值,切忌一味說教、訓斥。平時應鼓勵兒童自己動手,包括日常生活、飲食起居,充分的活動鍛煉有助于大腦綜合能力的提高。另外,家長不妨保留一份童心,與孩子共同玩樂,讓孩子在寬松的家庭環境中茁壯成長。
值得提醒的是,如果家長在生活中發現孩子看起來很聰明,但跟不上幼兒園或小學一、二年級的課程,語言表達不清,平時愛發脾氣時,應盡早到醫院就診,看看孩子是不是得了感覺綜合失調癥,以免留下隱患。
(編輯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