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老城區的南陽知府衙門,是我國目前唯一保存比較完整的郡府(地)級官署衙門建筑群,始建于南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曾為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個不同時期、元至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個不同性質地方政府所在地。
南陽知府衙門經過元、明、清三代的不斷重建、添建和修葺,至清朝末年,已經形成一處規模宏大、布局嚴整的建筑群,全部建筑占地近百畝,廳堂廊舍數百間,庭院數進,布局多路,三條縱軸并列次進,建筑威嚴,陳設莊重,成為皇宮在基層的縮影。
現存南陽知府衙門東西寬150米,南北長240米,占地3.6萬平方米(約60畝),總體布局保留了明清的建筑格局和建筑風貌。特別是位于中軸線上的照壁、大門、儀門、大堂、寅恭門、二堂、內宅門和三堂等主體建筑全部存在。
府衙大門用黑底錫環,顯示著南陽知府作為四品官的等級和地位。大門建筑采用硬山式,三間五架,屋面筒瓦,脊飾吻獸,檐用異型替木。大門上方高懸“南陽府署”四個大字,兩側楹聯為:“看階前草綠苔青無非生意,聽墻外鵑啼鵲噪恐有冤民”。東梢間置“喊冤鼓”,是告狀人擊鼓鳴冤之處。大門兩側為八字墻。過去老百姓講的“八字門,朝南開,有理沒錢莫進來”,說的就是這個地方。
向北進入大門,迎面正中三間為儀門。儀門楹聯為:“民情雖有順逆從修齊治平可造盛世,官品本無高下能廉明公正才是青天”。儀門兩側為配房,稱作東西便門(俗稱生、死門)。儀門是主事官員迎送賓客的地方。凡新官到任之日,至儀門前下馬,由迎接官員迎入儀門之內。府治喜慶大典,皇帝臨幸,宣讀詔旨或者舉行重大祭祀典禮活動時,也要大開儀門。儀門既為禮儀之門,平常是不開的。人們出入府衙,走的是東側便門,即府衙儀門的東配房。西側便門俗稱“死門”,經常關著,只有在死刑犯宣判后正法時,才從西側便門拉出行刑。
過儀門,穿戒石坊,迎面即是高峻威嚴、氣勢宏偉的府衙大堂。大堂楹聯為“勤補拙儉養廉更為暇饋問迎送來往賓朋須諒我,讓化爭誠去偽敬以告父兄耆老教誨子弟各成人”。大堂坐落在高1.2米的青石臺基上,設三級踏步,其前又有堂前月臺,再三級踏步。大堂面闊五間,通進深(帶卷棚)三間。大堂主體為典型的清式五架梁帶前后雙步梁硬山建筑。
大堂在古代稱黃堂,又稱正堂、正廳、公廳和公堂等。清代南陽知府衙門大堂稱公廉堂,是知府開讀詔旨,接見官吏,舉行重要儀式,公開審理案件的地方。大堂在明間正中設公案,兩側列“肅靜”、“回避”牌及青旗、杏黃傘、青扇、銅棍、皮槊等儀仗。大堂公案背景設屏風,上飾云雁。堂前卷棚站的是三班衙役。案犯常羈押在堂前月臺下刑皂房待審。知府升堂,師爺隨上。東西梢間辟為夾室,記錄堂諭口供。公開審理重大案件時,知府常令儀門大開,讓百姓涌到堂前圍觀。
府衙六房分列于大堂前東西兩側,東側是吏、戶、禮,西側為兵、刑、工,知府的屬官在此辦理公務。
府衙大堂與儀門前甬道中立戒石坊,向南刻“公生明”三個大字,向北刻:“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蒼難欺”。知府坐堂理事,可見此坊,以警戒其秉公辦事。
穿過寅恭門,有一天井式四合院,庭院不大,卻極具莊嚴之氣氛,左右兩側各有廊房,迎面便是二堂。這里是知府預審案件和大堂審案時退思、小憩之所。
由于二堂是知府的日常辦公場所,衙內大部分機構多是圍繞二堂布置。如東側的糧捕廳,西側的理刑廳,東南側的稅課司,西南側的照磨所等。同時,東側靠后有桃李館、桂香室、虛日軒,西側靠后又有菊圃、韭園、虹橋水池,為衙署官員在公務之余提供了一個別有洞天的休憩場所。
知府衙門三堂前之暖閣是官邸大門,為知府官員及其眷屬居住的門戶。
穿院過門,即為三堂的院落,其中三堂兩側兩座配房與廂房構成東西偏院,另外還有東西跨院、廊房,整個院落較前各建筑豪華壯麗。
三堂,也稱官邸,匾額為“燕思”,是知府處理內務的地方,內設接待室、書房、更衣室,知府接待上級官員,商議機密事件,處理隱私案件,常在三堂進行。
三堂之后,即是府花園。明清南陽府花園占地十余畝,西有池水,東有疊山,整個園中假山聳峙,綠水穿繞,亭榭掩映,鳥語花香。
府花園東北隅有知府宅,是一組典型的清式四合院建筑。
中軸線東側副線上依次有申明亭、衙神廟、龍神廟、稅課司、軍廳、糧廳、東花廳和寅賓館等。西側副線建筑依次為旌善亭、財神廟、內監、外監、女監、獄神廟、司獄司、照磨所、理刑廳、西花廳和賓興館等。(責任編輯 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