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屯墾事業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代王朝深知“屯墾興,則國防鞏固,屯墾廢,則邊防松亂。”因此均視屯墾事業為安邦定國的大政方略,常抓不懈,代代相繼。
據史書記載,遠自秦漢時代,我國就開始倡導邊疆將士在駐地墾荒種田,積谷養兵,改善給養,并招募內地百姓移居北部疆域墾荒務農,實行軍屯、民屯相結合,與邊疆兄弟民族一道穩定社會,鞏固邊防。漢武帝曾令60萬將士在內蒙古河套地區屯田,創建了河西走廊的軍墾事業。
元朝以后,隨著疆域不斷擴大,屯墾作為軍需儲備供應和維護政權的手段,越來越受重視。明太祖朱元璋曾令兒子率軍隊赴遼寧屯墾東部邊疆,后又派另一個兒子率軍隊西往甘肅屯田。他還總結歷史經驗說:“養兵而不病于農者,莫若屯田。”因此將屯墾列為基本國策,提倡軍隊屯墾務農,減輕民眾負擔,以利鞏固邊防。清朝在西部新疆同樣大興屯墾,而且將屯墾范圍由北疆逐步擴大到南疆。
然而,歷代王朝政權時有更迭,朝廷政策也隨之多變,致使屯墾戍邊事業時興時衰,發展規模也受歷史局限。全國大規模、有計劃地發展屯墾戍邊事業,并創造了輝煌的成就,那還是共和國誕生后的事情。
一、數十萬官兵奉命轉為屯墾部隊
1949年底,我解放大軍已解放了除西藏、臺灣及一些海島以外的國土,新中國已經誕生。當時,黨和政府正面臨醫治戰爭創傷,克服經濟困難,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的嚴峻局面。
民以食為天,吃飯第一,億萬人要吃飯,4萬工廠生產要原料,全國糧、棉、油、肉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嚴重短缺,加快發展農業生產的任務極為緊迫。同時,隨著戰爭結束,龐大的軍隊開始整編,有200多萬解放軍官兵需妥善安置。另一方面,新中國漫長的邊防線又亟待加強和鞏固。
這一連串大事牽動著中央領導人的心。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當機立斷,毅然決定:組織軍隊參加農業生產,確保糧食供應。當年12月5日,毛澤東主席發布命令,號召全軍:“除繼續作戰和服勤者而外,應負擔一部分生產任務,使我人民解放軍不僅是一支國防軍,而且是一支生產軍,借以協同全國人民克服長期戰爭所遺留下來的困難,加速新民主主義的建設。”
一向眷戀土地,熱愛農業的新疆軍區代司令員王震首先響應中央號召,向新疆部隊發布開展大生產運動的命令,動員11萬名指戰員在天山南北、戈壁荒灘安營扎寨,屯墾種田,創建軍墾農場。時任新疆軍區副司令的陶峙岳、二十二兵團參謀長陶晉初、軍政治委員張仲瀚等將軍熱烈擁護,并陪同王震到瑪納斯河西岸實地勘察荒原,規劃重點開墾區域,確定將二十二兵團機關從烏魯木齊遷到荒野的石河子,直接指揮大生產運動。
新疆的屯墾是在極端困難、復雜的情況下開展的。當時,新疆駐軍既有以三五九旅為代表的第二、六軍,又有新疆三區革命民族軍改編的第五軍,還有陶峙岳起義部隊改編的二十二兵團。他們在王震、陶峙岳等指揮下,分別在阿克蘇、庫爾勒、伊犁、塔城、阿爾泰、奎屯、石河子等駐地,用節省下來的軍費和物資開始墾荒造田。沒有生產工具,就自己造;沒有運輸工具,就肩挑背扛;沒有拖拉機和耕畜,就用人拉犁開荒種田。食品供應不上,就用麥粒、苞谷沾鹽水充饑。人們形容當時部隊屯墾是:“一寸一滴汗,一步一呵哼。”屯墾部隊就這樣當年開荒造田83萬畝,當年收獲糧食6854萬斤,棉花7500擔,油料372萬斤。這些糧油足夠新疆部隊吃半年以上,大大減輕了國家和群眾的負擔。
新疆部隊屯墾開荒首戰告捷,鼓舞人心。1952年初,毛澤東發布軍隊集體轉業的命令,繼而又同周恩來聯合簽署決定,宣布將41個整師、11個獨立團共46.5萬人(新疆屯墾部隊15萬人在外)轉為各種工程部隊和屯墾部隊,從而使屯墾事業興起了新高潮。
解放軍官兵大多是農民出身,來自農村,熟悉農業。入伍后,經過部隊鍛煉,養成了鐵的組織紀律。黨中央命令他們解甲歸田,轉入農業生產建設,他們二話不講,浩浩蕩蕩奔向甘肅、江蘇、遼寧、山東的荒原野灘,執行屯墾造田的新使命。
1954年2月,王震將軍因工作需要調離新疆,出任解放軍鐵道兵司令員。他南下北上,實地勘察,指揮鐵道兵搶修鐵路。這年秋天,他到黑龍江看望從朝鮮戰場回來參加修建鐵路的鐵道兵五師老兵。在密山、虎林一帶,他發現有大片沉睡千年的亙古荒原,驚嘆不已:“北大荒真名不虛傳。漠漠大荒,一望無邊。這片未開墾的處女地,真是搞農業機械化的好地方!”他抓起一把黑土對五師領導人說:“這土地真肥啊!一使勁能攥出油來,比起戈壁灘的沙地和早年南泥灣的黃土坷垃,要強上百倍!”王震愛上了遼闊肥沃的北大荒,同時萌發了就地安置老兵“屯墾戍邊”的思路。鐵道兵黨委同意他的設想。秋天,他匆匆重返黑龍江,批示鐵五師組織先遣隊頂風冒雨,穿密林、涉河澤,踏荒原,認真勘察地形。最后,確定在虎林縣境內選了場址,以部隊的番號命名,正式掛起“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五O部隊農場”的牌子,由副師長余友清任場長。
隨后,王震又向黨中央建議:在黑龍江密山、虎林、饒河三縣一帶的荒原上,興辦綜合性半機械化的農牧企業,為鐵道兵儲備后備官兵,屯墾戍邊,寓兵于農。中央批準他以鐵道兵收入的工程費,采用軍墾方式興辦農牧企業,開發荒地資源。于是鐵道兵又有9個師的轉業復員官兵進軍北大荒。
那是一望千里、渺無人煙的古老荒原,冬季奇寒,風雪迷漫,滴水成冰,氣溫低達零下40度,自古以來屬于無人區。當年,日寇侵占東北時,眼看那里地勢平坦,有廣闊肥沃的黑土資源,開發潛力極大,垂涎三尺。曾組織“開拓團”試圖墾荒造田,掠奪自然資源。然而,“開拓團”進入荒原后,面對惡劣無比的天氣和環境,他們不得不落荒而逃,狼狽撤退。唯有我英勇頑強的鐵道兵,組織嚴密,不畏險阻,敢于攻堅。他們吃冰饃,喝雪水,住馬架,蹲地窩,人拉犁,鐵锨挖溝,建起了以鐵道兵部隊番號命名的8511、853、852……等軍墾農場群,繼而成立鐵道兵農墾局,統一指揮北大荒黑土地的開發。到1957年該局擁有耕地240多萬畝,職工2、3萬人,拖拉機近千臺,建房32萬多平方米,修運輸干線200多公里,架電話線路240多公里……初步改變了北大荒的蒼涼面貌、
這一期間,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江西、江蘇、安徽等省,也先后利用荒原、野灘資源,建起了一批地方國營農場,由農業部管轄。1954年秋,共和國成立5周年,國務院確定在黑龍江利用蘇聯贈送的農業機械設備,建設擁有30萬畝耕地的大型現代化農場,命名為友誼農場。
所有這些,都為我國醫治戰爭創傷,安置部隊轉業復員官兵,促進農業發展,穩定社會、鞏固邊防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敢打敢沖的王震將軍調任農墾部長
毛澤東在1955年提出國營農場“將有大規模的發展”,主管農業的鄧子恢副總理舉雙手贊成:“總理說了,為了搞好軍墾、農墾工作,以及管好現有的國營農場,要單獨成立一個部,從農業部分出來。”鄧子恢建議定名為國營農場部,并具體提出:“從軍隊調一個敢打敢沖的將軍,比如像王震那樣的人來辦這件事,才能打開局面!”毛澤東支持這個意見,但指出:“不要叫國營農場部,可叫農墾部。”
任務緊急,周總理立即找王震談話,傳達中央批示,布置組建農墾部:“農墾翻譯成外語,就是開墾荒地,建設國營農場,管理國營企業,發展生產,建設邊疆,保衛邊疆,創立并發展新中國的農墾事業。”
王震立即走馬上任,認真考慮如何開創新局面。1956年11月,在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他聽蕭克、甘泗淇將軍說:軍隊有10個預備師和公安軍可能裁減。馬上執筆給國防部長彭德懷寫信:“我認為10個預備師和若干公安部隊裁減,以及80萬志愿兵復員、10余萬干部退役就業,在我國工礦業無法安插。農村人口又如此稠密,耕地如此缺少,人民生活雖在革命勝利后得以充饑,但是無可否認還是很窮,這是必須考慮的大問題。因此,我建議集體轉業農墾20個師。”他甚至提出:“如果中央和軍委考慮這個建議時,請派張云逸大將同志或其他同志當部長,我當副部長在黑龍江工作。這樣對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是相結合的。”
一年多后——1958年初,中央軍委和國務院正式宣布裁軍,決定將10萬官兵(包括10個預備師)集體轉入農墾,投入北大荒大規模開荒建場。于是,北大荒立刻成了全國全黨全軍關注的焦點,北大荒的邊疆小城密山縣到處一片沸騰。繁忙的火車來回奔跑,從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南海之濱,將10萬解放軍轉業官兵突擊運往那里,參加北大荒的開發大會戰。一直想開創墾荒造田新局面的王震,更是興奮不已,立即帶領農墾部的機關干部連夜趕往密山火車站,迎接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墾荒戰友。
那天,密山火車站人山人海,紅旗招展,鑼鼓震天。當時,王震還兼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鐵道兵司令員,為體現莊嚴隆重,他還特地穿上佩戴上將軍銜的將軍服,代表解放軍總部和農墾部所屬50萬屯墾大軍,熱烈歡迎慰問遠道前來參加北大荒大會戰的官兵們。鑒于當時參戰的官兵如潮般滾滾而來,當地的運輸車輛又供應不足,小小的車站擠得水泄不通。機靈果斷的王震將軍當即提高嗓門動員大家背上背包,邁開雙腳,徒步進軍荒原,還問同意不同意?官兵們齊呼“同意!同意!”隨后,在王震的指揮下,數萬人之眾的大部隊,分別由各自的指揮員帶領,兵分百路,沿著不同的路線,向著茫茫亙古荒原徒步進軍。
屯墾大軍開赴北大荒后,給當地帶來了活力和生機,人歡馬叫,車流滾滾,一個個以部隊番號命名的屯墾農場相繼成立。郁郁蔥蔥的林木,整整齊齊栽種在條田上;金色的麥浪,黃燦燦的大豆和玉米,猶如美麗的織錦鋪蓋在三江平原上;農田和林帶中,出現了一座座屯墾人居住的集鎮;一條條新修的寬闊公路,把農田、廠礦和集鎮連接起來,通向墾區外的四面八方。
這一期間,位于西北邊陲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司令員陶峙岳、政委王恩茂、副司令員程悅長、趙錫光、副政委張仲瀚的指揮下,也在戈壁灘上興起了更大規模的屯墾新高潮。他們總結了以往的屯墾經驗,又在瑪納斯河流域墾荒新建8個軍墾農場和一個種羊場。1957年,他們指令農八師派4500人的先頭部隊,進軍準噶爾盆地中部,重點屯墾莫索灣荒原,搶修水利工程,建設灌溉網,引天山之水,墾荒造田。第二年,他們墾荒36萬畝,播種18萬畝,僅莫索灣二場就產糧400多萬斤,為社會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新疆塔里木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那里既有浩瀚無垠被人稱為死亡之地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又有塔里木河,是亞洲最長的內陸河。盆地里有大片荒原可以開發,有充足的水源可以利用。為此,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指派農一師師長林涵清等率部隊進入阿拉爾,設立前沿指揮所,艱苦奮斗三年,修干渠156.5公里,引水開荒造田66萬畝,建起10個農場,形成一個規模巨大的農場群。而且在塔里木河北岸阿拉爾地區建起一批高樓,設有塔里木農墾大學和醫院、工廠、銀行、郵局……構成了當地第一個城市的雛形。1960年,陶峙岳將軍視察該區,看到浩瀚無邊的沙漠中,出現鱗次櫛比的建筑群,還看到淙淙流水和麥浪翻滾、銀棉鋪地、片片綠洲,驚嘆不已,感慨萬分,即揮筆賦詩贊美:“塔河岸邊有高樓,今日登臨一覽收,面目全非今幾日,無邊漠野盡田疇。”
石河子原是瑪納斯流域荒灘上一個小居民點,只有3戶人家和一個大車店。自從生產建設兵團指揮機關遷入,數萬名屯墾部隊和上海支邊知識青年也隨之而到。歷盡艱辛,一座新興城市終于在瑪納斯的荒原上悄然誕生,這就是后來被人們譽為“戈壁灘上的小上海”石河子市。該市路面寬廣,主要干線都設有上下行的單行車道,路邊樹木成行,花草鋪種其間,行政機關、工業、商業、文教、衛生保健、住宅、公園等分區設置,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引人注目。1965年7月,周總理和陳毅副總理出國訪問歸來路過新疆,特地視察石河子墾區。他們看到那里良田棋布,林帶蔥郁,工廠林立,城市繁榮,極為高興。周總理高度贊揚兵團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并引用“埋骨豈須桑梓地,人生處處有青山”的古詩,鼓勵大家扎根邊疆。最后又寫下“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備戰邊防,生產建設,民族團結,艱苦奮斗,努力革命,奮勇前進”的題詞。陳毅副總理則寫下“戈壁驚開新世界,天山常涌大海濤”的詩句。
鑒于數百萬農墾大軍的主體是解放軍的轉業復員官兵,具有軍隊的傳統和作風,所以中央除確定王震上將任農墾部長外,又選調蕭克上將和曾任解放軍十八兵團副司令的陳漫遠,以及其他高級將領姜齊賢、劉型等任副部長,從而使農墾部在國務院中成為高級將領最多、軍隊轉業干部最多的部門。
三、葉劍英受命在華南墾荒植膠
在華南地區,中央同樣調集整建制的解放軍官兵發展屯墾事業。與西北、東北不同,華南屯墾部隊的任務不是墾荒造田種糧,而是墾荒種植天然橡膠林。
天然橡膠同石油、鋼鐵一樣,屬于國防和民用工業的戰略物資,是制造飛機、大炮、汽車輪胎和軍用、民用膠鞋等必備的原料。主產國大多集中在熱帶雨林地帶,有馬來西亞、印尼、印度、泰國、斯里蘭卡等國。
二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為了遏制社會主義發展,曾對蘇聯、東歐實行軍事封鎖,將橡膠列為禁運物資。1949年初,眼看新中國將要誕生,蘇聯領導人熱切盼望我國能生產橡膠。同年年底,毛主席出訪蘇聯時,斯大林表示:“不管有沒有戰爭,石油、煤炭、鋼鐵都是最基本的產業。”接著他特別關切地詢問中國南方能不能種植橡膠樹?毛主席回答:打算試種。
不久,來中國幫助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蘇聯專家,得知華南地區有過種植橡膠樹的歷史。蘇共中央和斯大林高興至極,立即主動建議兩國合作建設天然橡膠生產基地,由蘇方提供專家和墾荒造林的機械設備,我方提供勞力和荒地資源,三年內種植天然橡膠800萬畝,并要求我們盡快投產,用干膠償還裝備費用。我國同意,雙方簽訂了協議。
不久,朝鮮戰爭爆發,前方空軍、炮兵、運輸兵急需輪胎,地面部隊急需雨衣、膠鞋,后方工業建設和人民生活也急需干膠。
形勢逼人,黨中央、政務院迅速作出“一定要建立我國自己的橡膠生產基地”的戰略決策,指定陳云副總理主持此項事業。并在廣州成立華南墾殖總局,決定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葉劍英任局長,直接指揮在華南大規模種植天然橡膠。任務緊急,兵貴神速,戎馬一生的葉劍英迅即帶領一批林業和橡膠專家,還有一千多名農林院校的師生,奔赴廣東高州和雷州半島進行實地勘察。葉帥像指揮作戰一樣,領著勘察隊,拿著地圖,從北緯22度起,由北向南,沿著高州、湛江一線,逐段勘察地形,調查森林資源、氣溫、濕度、土壤結構。他們穿林爬坡,翻山越嶺,細致地搜尋橡膠林的歷史蹤跡。
一天,勘察隊在北緯22度的高州縣城附近,突然發現有三株橡膠樹矗然而立。葉劍英如獲至寶,驚喜萬分。他撫摸著膠樹對勘察隊說:“這三株橡膠樹說明,從這里開始一直向南,都可以種植橡膠樹!”這一發現,為破除北緯18度以北不能種植橡膠的國際傳統理論提供了可靠依據。隨后,勘察隊在茂名縣又發現一些生長了一二十年的老膠樹,在徐開縣甚至發現200株橡膠林,大家歡呼雀躍,創建橡膠生產基地的信心和決心空前高漲。葉劍英立刻向中央報告這一系列喜訊。
中央軍委隨即下令抽調2萬多解放軍官兵,組建林業工程第一師、第二師和一個獨立團。
林業工程一師師長王昌虎是老紅軍,作戰勇敢,雷厲風行,人稱“王老虎”。他指揮部隊渡過瓊州海峽,進軍海南熱帶雨林安營扎寨。另一位老紅軍、師政委陳文高,帶領林業二師向雷州半島的湛江荒地挺進。他們都是新中國橡膠生產基地的創始人,為橡膠事業奉獻一生,最后長眠于墾區的熱土上。
那是一個艱苦的歲月,建設橡膠基地不僅要墾荒整地,還需要有種子育苗。由于帝國主義嚴密封鎖,我們缺少種子育苗,只能從已找到的老膠樹上采集種子。而這些膠樹早已荒蕪,周圍雜草叢生。為了采集種子,屯墾戰士往往晝夜蹲守在膠樹下,一旦聽到種子成熟的爆裂聲,大家就迅速圍著草叢搜尋種子,然后細心包好,趕緊送往苗圃精心培育。當時,屯墾植膠部隊的口號是“種子賽黃金”、“一粒種子一兩黃金”、“人在種子在”、“人在膠苗在”!大家像保護生命一樣愛惜種子和幼苗,因為那里面珍藏著我國橡膠生產基地的希望。當時,東南亞的一些愛國華僑極為關心祖國發展橡膠事業。有些人曾冒著生命風險,為祖國秘密引進橡膠種子。其中貢獻最大的是馬來西亞華僑雷賢仲先生,他幫助引進的優良品種,有一些至今仍是我國天然橡膠的當家品種。為表彰其杰出貢獻,周總理曾親自接見雷先生,并授予獎狀。
與此同時,我國的另一個橡膠生產基地在云南也正加緊建設。中央除從華南墾殖總局抽調570多名干部和職工,赴云南組建和充實熱帶作物局外,又責成軍委調2萬多解放軍官兵,外加下放干部和湖南移民,先后匯集西雙版納和德宏地區墾荒植膠。
天然橡膠栽培、管理和制膠的科技含量較高,為此,黨中央在調動解放軍組建林業工程部隊的同時,又從各地選調林業科技人員到海南、云南組建熱帶作物研究所,林業部原特種林司司長何康曾出任華南熱帶作物研究所首屆所長,后改為研究院長。
由10萬轉業官兵為骨干、吸收大批知識青年、支邊青年組成的30萬墾荒植膠大軍,分布在廣東、廣西、海南、云南的莽莽熱帶雨林里。他們在南國邊疆先后建起橡膠農場200多個,種植橡膠200多萬畝。在多年生產實踐中,科技人員和屯墾植膠官兵緊密配合,認真研究華南臺風和寒流活動規律,及其對橡膠栽培、生長的影響,采取相應科學對策,終于在國際橡膠專家權威斷言的“禁區”內,創造了一套適合我國華南氣候特點的橡膠栽培和管理技術,使我國天然橡膠白手起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種植面積名列世界第四,產量名列世界第五。如今我國已躍居國際橡膠生產大國之林,而且是在北緯18—24度地區唯一大面積成功種植天然橡膠的國家。
四、綠色部隊在中華大地創造人間輝煌
半個世紀以來,我國數百萬屯墾大軍走過艱苦而輝煌的歷程,他們在西北、東北和西南的亙古荒原上先后拓荒近億畝,造良田7000多萬畝,興建國有農場2000多個,工礦企業2000多個,經營的耕地相當于一個中等省的良田面積。這不僅緩解了我國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嚴重不足的突出矛盾,而且豐富了中西部和東北邊疆的糧油供應,使國家不再千里迢迢從內地調撥糧油支援邊疆。更為重要的,是這2000多農場星羅棋布在各地,成了規模巨大的糧、棉、油、肉、奶、果、天然橡膠的生產基地,在實現農業現代化方面為當地農民起了示范作用。
我國的屯墾戍邊事業,實際也是一次成功的、大規模的移民舉措。2000多農場,職工500多萬,外加家屬子弟共1200萬人口,相當于匈牙利的人口。這龐大的人口群體,都是伴隨著屯墾事業的發展,由我國人口密度高的東南沿海和中部城鄉,逐步向地廣人稀的邊疆成功轉移的。它大大改變了邊疆地區荒無人煙和經濟、交通、文化長期滯后的局面。天長日久,以屯墾農場為核心的居民點不斷擴大,日漸繁榮,形成了眾多大小屯墾城鎮。隨著經濟發展,有些屯墾城鎮——如新疆石河子、奎屯,黑龍江友誼、寶泉嶺,江西共青城等,逐漸成為當地的政治、經濟、交通、文教、科技中心。
我國疆域遼闊,邊境漫長。新中國成立后屯墾大軍忠實執行“既是生產隊,同時又是工作隊、戰斗隊”的方針,在邊境形成一道永不移動的國防屏障。那些位于民族地區的屯墾農場,平時努力生產,積極為兄弟民族做好事、辦實事,培養少數民族職工干部。一旦遇有民族分裂主義者騷亂鬧事,馬上拿起武器,參與平息分裂活動,為穩定社會、鞏固邊疆建功立業。
王震、蕭克等將軍帶領的屯墾大軍,在邊疆征戰數十個春秋,這豐功偉績,令國人敬佩,也使世人驚嘆。一位聯合國官員實地考察了我國邊疆的屯墾事業后,盛贊:“由退伍軍人組成的綠色開發部隊,是中國的一個創造,創造的是一個歷史的輝煌!”
(責任編輯 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