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年,張學良移居美國后,把定居地點選在了夏威夷與珍珠港相毗鄰的希爾頓大酒店15H單元樓。從居處憑窗遠眺,珍珠港盡收眼底。張學良每每憑窗遠眺時,心中想必會浮想聯翩。
1941年的12月7日,這個被美國人稱為“黑色的星期五”的日子,日本在幾個小時之間,將這個美麗的港灣變成了一片火海。一艘艘戰艦和一架架飛機頓時化為灰燼,那些無辜的美國士兵也永遠沉冤海底。面對著日本的暴行,美國人憤怒了,當年的總統羅斯福也憤怒了。12月8日6時30 分,羅斯福向全世界宣布:美國人將不惜一切代價,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入侵。
珍珠港現在的美麗與安祥,與當年歷史上的這一幕的反差如此巨大,自然會令張學良長嘆不已。他記得日本偷襲珍珠港!他也永遠不會忘記,在早于珍珠港事件發生的前10年,在他的家鄉,在他的轄區,在中國東北美麗的黑土地上日本關東軍在1931年發動的“九一八”事變那悲憤的一幕。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礦,
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
每當此時,這支凄切、哀婉、悲壯蒼涼和令人心碎的歌,就會撥動他的心弦?!翱梢哉f我自己的一生是被日本人毀滅了。我父親被殺,我的家庭整個被毀掉了,我的財產一切都沒有了?!?img align='\"left\"' hspace='\"15\"' lowsrc="15"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5/0705/5fujS2h56tnEAQpq58NPpN.webp" vspace='\"15\"'/>
“日本軍人瘋狂到那樣,不但對中國人,對他們本國的元老都敢殺。我在想,日本這個國家在經歷了那次世界大戰后,能像現在這樣的存在,這是日本的幸運?!?/p>
已經皈依基督教的張學良,在1990年接受日本記者采訪時,仍對日本人發出了上述憤怒的譴責。這表明,“九一八”依然是他心中揮不去的痛!
“九一八”事變時,張學良31歲,1990年,他90 歲,世紀之交的2001年,他百歲華誕?!安坏挚箤④姟钡拿暎廊皇撬闹欣@不過去的巨大存在。
“九一八”事變發生的當天夜里,張學良并不在東北,而是由兩位女士陪同,坐在北平的中和戲院觀看他的朋友梅蘭芳演出的拿手好戲《宇宙鋒》。
張學良是在1931年的5月離開東北的。張學良之所以在此時離開東北,還要從1930年9月18日發布的“巧電”談起。
如果說1931年的“九一八”是張學良憤怒的日子的話,而此前一年的“九一八”,則是張學良名聲鵲起登上中國政壇的開始。
1930年4月,國民黨新軍閥之間爆發了一場空前混戰——中原大戰。馮、閻、桂三派共推閻錫山為“中華民國軍總司令”,糾集60萬大軍,討伐蔣介石。蔣介石也調兵遣將,率50萬大軍與馮、閻軍廝殺于豫、魯、皖,戰火燃遍了整個中原,雙方打了四個多月,互有勝負,難分高低。在僵持之中,他們共同把目光轉向了擁兵關外、保持“中立”的張學良。在當時的局勢下,交戰雙方任何一方,如果能取得張學良的支持,則立刻會打破僵局,成為勝者。
張學良成了這場戰爭的一枚關鍵的棋子。拿到這枚棋子,就成了交戰雙方共同的心愿。一時,北寧線上,黨政要人奔走如梭,少帥府邸更是說客盈門。雙方封官許愿,一再加碼。年輕的少帥在這令人撲朔迷離、眼花繚亂的外交攻勢下,幾經選擇,終于,從“統一國家”、“維護中央”的立場出發,決定支持蔣介石。
9月18日,這天的電報韻目是“巧”字,張學良發表了震動全國的巧電,表態“擁護中央”、“呼吁和平”,隨即發兵入關,反蔣聯軍頓時亂作一團,閻錫山退避三舍,望風而逃,一下退回山西,使東北軍一槍未發,輕而易舉地接收了北平、天津;馮玉祥眾叛親離,四面楚歌,部下紛紛倒戈投蔣。10月5日,閻、馮聯電張學良,表示愿意停戰,聽候和平解決。10月15日,閻、馮聯袂下野。至此,歷時半年的中原大戰以蔣氏勝利而告結束。
1928年張學良的“易幟”,促成了蔣介石的全國統一,而這次的出兵,又一次為蔣介石的政治生涯鋪平了道路。蔣介石當然也有感恩戴德的表示,戰后,張學良得到了全國陸海空軍副司令的頭銜,而總司令則是蔣介石。張學良成為國民政府內在蔣介石一人之下、眾人之上的政治明星。
蔣介石給了張學良超乎尋常的禮遇。11月12日,張學良攜夫人于鳳至赴南京,蔣介石特派張群、賀耀祖到濟南迎接。到了南京后,蔣又多次與他談話,慰勉有加。在一次談話中,蔣介石說:“北方馮、閻等人腦筋都太陳舊,你是青年,有朝氣。我們二人合作,就一定能把國家弄好?!逼渫菩闹酶沟目跉?,想來在蔣的政治生涯中并不多見。此外,蔣并親自介紹他加入國民黨。剛加入國民黨后,張學良就直接走進國民黨中樞,出席了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和列席“四大”。從當年留下的張學良此時在南京活動的照片上,我們可以看到,每次拍照,蔣介石都和張學良并立前排中央,以向世人昭示“二人合作”的局勢。
至此,蔣介石依然覺得,他心中對張的感激之情表達的還不夠酣暢淋漓,所以,1931年1月1日,由蔣簽署的褒獎張學良的國民政府令發出。這還不夠,在將于5月召開的國民黨四中全會的會場上,蔣介石又特意給張學良留下了一個醒目的位置。
張學良就是為了去坐這一位置,而在5月離開東北的。這一離開,從此他再也沒有回去,一直到百歲誕辰。
與1930年到南京相比,張學良的此次之行所受到的禮遇,國民政府歷史上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張學良一行由浦口過江時,江中的軍艦和獅子山的炮臺上,禮炮齊鳴,向他表示敬意;船到下關碼頭,這里早已麇集國民政府的各路大員,歡呼聲不斷;驅車上路,目光所及,滿城都張貼了“歡迎擁護中央,鞏固統一的張學良將軍”、“歡迎維護和平效忠黨國的張副司令”的巨幅標語。
在國民黨四中全會上,張學良成為國民會議的9人主席團成員之一,并兩次主持了會議。四中全會的所有攝影報道,蔣與張的位置永遠沒有改變:兩人或者是并坐或者是并立在前排中央。會終人散之時,蔣介石不惜屈尊,親自將他送到了機場。
張學良在陶醉之余,更加相信了蔣介石。他根本不知道,他所擁護和支持的蔣介石,在列強環伺之間,只醉心于權力,只醉心于以武力統一中國,而對于在他的家鄉東北磨刀霍霍的日本人,則只幻想于列強的干預,根本不做實際有效的防范。
認識到蔣介石的這一點,張學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不抵抗將軍”的惡名,使他在一年之間,由耀眼的政治明星跌落為國人唾罵的對象。
9月18日夜,沈陽公署參謀長榮臻把電話打到了北平。張學良立即中斷了看戲,返回協和醫院與榮通電話。震驚世界的“九·一八”事變爆發了!
“副司令,軍情十萬火急,東北將士在等候您的命令!……”
張學良聽著電話里的催叫,望著屋中人們一張張焦灼盼望的表情,他清楚人們的心在想什么,在盼望什么。
他知道,只要從他口中說出一個“打”字,東三省將士那早已郁積在槍口的憤怒就會傾瀉而出,與日寇浴血奮戰。但是,他沒有下達這樣的命令,而是對著話筒說出了這樣一番話:“目前沈陽空虛,抵抗無益,請轉告各級將士,應避免沖突,勿逞一時之憤,忍辱負重,以待‘國聯’處理?!?/p>
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不要抵抗!”這是張學良根據蔣介石半年來的多次訓示而作出的選擇。
對于日本人蓄意出兵東北,作為東北的總司令張學良當然知道,而張學良所信賴的中央——在南京的蔣介石當然也知道。但是,蔣介石正忙于對中央蘇區紅軍進行“圍剿”,正忙于對付國民黨內部反對他的派系,總以為,有《九國公約》和《非戰公約》的牽制,日本如出兵東北,列強定會據以出面干預。而對張學良來說,既然東北歸附中央,那么,在關乎外交的問題上,當然一切要聽命于中央。所以,在東北形勢日趨緊張之際,病中的張學良曾多次向蔣介石請問對策。
7月11日,張學良致電蔣介石,報告東北日軍情勢,蔣介石回電說:“日本誠狡猾陰險,但現非我國抗日之時,除另電外交部王部長外,希兄督飭所部,切勿使民眾發生軌外行動?!睆垖W良接電后,隨即致電東北政務委員會,面對日本人的挑釁,“無論日方態度如何,我方只能據理以爭”。同時,要求政務委員會制止民眾的反日運動。
7月23日,在東北局勢已經一觸即發的形勢下,蔣介石仍然宣布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武力統一政策。張學良又派王樹翰到南京向蔣介石請示。蔣讓王轉告張學良說:告訴漢卿不必驚慌。他的理由是,有《九國公約》和國際聯盟,日本不能強占我國領土。因為寄希望于《九國公約》或國際聯盟,所以,蔣介石認為,萬一日本進攻,也不可抵抗,以免事件擴大,處理困難。
蔣介石深知張學良年輕氣盛的特點,很擔心他自作主張。所以,在8月16日,又給張學良發出了著名的“銑電”,訓示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在東北如何挑釁,我方應不予抵抗,力避沖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民族國家于不顧?!毖灾畱┣校阋娛Y對張學良的不放心。
即使如此,蔣介石還是擔心張學良會自行其是。在“九一八”事變前6天,即9月12日,蔣介石在石家莊火車站停留時,密電張學良前來會晤。談話中,蔣介石明確告訴張學良:最近獲得可靠情報,日軍在東北要馬上動手。談及對策,蔣介石還是要不抵抗:“我們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這次和你會面,最主要的是要你嚴令東北全軍,凡遇到日軍進攻,一律不準抵抗。”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蔣介石再次密電張學良:“沈陽日軍行動,可作為地方事件,望力避沖突,以免事態擴大,一切對日交涉,聽候中央處置?!?/p>
即使如此,蔣介石還是不放心。他還特意讓宋子文派人監視張學良的行動,以免少帥“逞一時之憤”,還擊日本。直到宋子文報告說:“張副司令已命令我方軍隊將槍械藏于兵庫,切勿還槍報復矣”,他才放心。
事實上,蔣介石的擔心是多余的。年輕氣盛的少帥,這次是嚴格執行了蔣介石的命令的。在收到“銑電”后,他隨即轉告東北各軍長官,要他們一體遵守。在距“九一八”事變前12天,即9月6日,張學良仍給東北軍參謀長榮臻發電,電文說:“現在日方對我外交漸趨積極,應付一切,極宜力求穩慎,對于日本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須萬分容忍,不與反抗,免滋事端。希迅即密電各屬切實注意為要?!?/p>
由于全軍的統帥蔣介石和東北的統帥張學良對日本人的“不抵抗”對策,所以在“九一八”事變爆發時,出現了令國人至今仍為之扼腕的局面:
作為全軍統帥的蔣介石,正乘軍艦由南京抵九江,部署對紅軍的第三次“圍剿”,國民黨中樞的鐵腕人物也均到江西、湖南指揮內戰。南京中樞僅有于右任、戴季陶、丁惟汾、朱培德及吳稚暉、邵元沖、朱家驊、王正廷等這般人物空守石頭城。作為東北的主帥的張學良在觀看《宇宙鋒》,而留守東北的將帥們也大都不在軍中:東北代理司令官張作相在老家為父治喪;參謀長榮臻則正在為父祝壽;駐沈陽的主力部隊第七旅駐北大營,旅長王以哲也不在營內。
毫無疑問,從統帥到主帥到各級軍官的懈怠,縱容了日本人的囂張氣焰。一日之內,日軍占領了沈陽、海城、大石橋、公主嶺、四平、開原、昌圖、長春、鳳凰城及營口、撫順等要地。全國最大的沈陽兵工廠連同大批軍火、260架飛機,一夜之間,全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軍之手;緊接著,在以后的一周內,日軍侵占了遼寧、吉林兩省的三十多個城市。同年11月日軍攻占了黑龍江省。次年1月,占領了遼西通往關內的重要通道錦州。僅僅四個多月,東北三省全部淪陷,三千萬同胞呻吟于侵略軍的鐵蹄之下。在此期間,東北當局要員榮臻等11人成了日本的俘虜,王以哲率殘部由沈陽向南撤退。
歷史之所以讓人感興趣,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歷史真相是要在若干年以后才能顯現的。從前面我們簡略地梳理的歷史材料來看,張學良之所以背上了“不抵抗將軍”的罵名,是由于忠實地執行了蔣介石的指示。但是,在當年及其后的若干年,歷史的真相并不像現在這樣清晰,張學良自然要成為國人責罵的對象?!斎?,人們也并沒有放過身居全國統帥高位的蔣介石。
直到張學良宣布下野出國后,著名學者林語堂先生主編的《論語》雜志上,還登了一首打油詩諷刺道:
贊助革命丟爸爸,擁護統一失老家。
巴黎風光多和麗,將軍走馬看茶花。
當年,張學良要洗清自己,有兩條途徑,一是重整旗鼓,率師迎戰日寇,收復失地。他也的確這樣做了。九一八事變后,他支持東北人民建立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抗敵政權;支持東北軍愛國官兵的抗日斗爭,馬占山英勇抗擊日本和錦州保衛戰,張學良都是直接的指揮者。1933年元旦,日本侵略軍進攻華北。當時,張學良任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委員長。張學良得知日軍行動后,未向南京政府請示,立即作了抗戰部署。但是,由于得不到南京政府的任何支持,轟動一時的熱河抗戰也失敗了。
東北棄師于前,熱河再敗于后,更加激起了全國人民對“不抵抗政策”的憤慨。張學良所遭受的譴責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多了;與此同時,蔣介石也陷入遭人唾罵的尷尬境地。
要減輕責罵,張學良還有一條路,那就是在適當時機公布蔣介石在“九·一八”事變前拍給他的電報,向國人說明事實真相。但是,張學良受固有的“忠君”意識的支配,為了維護蔣介石的威信,他沒有這樣做,而是自己悄悄吞下了這個苦果。蔣介石恰恰利用了張學良的這一點,迫不及待地把喪失國土的責任轉嫁到了他的身上。
1933年3月,蔣介石以親臨前線視察、籌劃反攻大計的名義來到石家莊,并約張學良在保定會面。談話中,蔣介石暗示張學良下野。他對張學良說:“現在中國大局危險萬狀,你我兩人好比共乘一只漏船,必須先下去一人,才能挽救船沉,你看誰先下去好?”
話既然已經說到這個份上了,張學良當然明白,蔣是要讓他來當“替罪羊”了。在無可奈何中,張學良還是答應了這樣的要求。但是,他同時向蔣提出了要求:“目前應急調中央勁旅與東北軍配合反攻熱河,以阻止日軍前進?!辈⒃俅握埵Y考慮,動員全國的力量與日本作戰的問題。
與蔣分手,張學良回到自己的專車后,曾伏枕大哭,痛心疾首。當時在他身邊的外籍顧問端納曾好心勸慰,讓他“做個大丈夫,要勇敢,要堅強”。但是,對于一個有一腔報國之情而又無法施展的軍人來說,不抵抗就是最大的羞辱,他如何又能堅強得起來?
三年后,張學良在西安與劉鼎談到了當時的心情:看到全國人民要求抗日,中央軍也北上,他很興奮??墒?,“哪知保定見蔣委員長,不談抗戰,反而逼我下臺,所有以前的熱情支持,不過是誘我上圈套,好逼我下臺。這是日、蔣合演的百戲(即把戲)而已!”“有誰較為善良,或者讓人稍微喘口氣呢?毒害是一樣的,如果定要加以區別,那就是蛇比虎更狠。因此,我回到車廂,就悶倒在我的床上,嚎啕大哭,瞬息間,我猛地站起來哈哈大笑,對在面前的人說:‘我嚇你們的?!?,真是啼笑皆非!”
可惜,這是張學良三年后的認識!
3月10日,張學良返回北平。他的情緒依然很低沉。他沉痛地說:“從國家民族的利益出發,大家說我不抵抗,我不想辯白,但下野之后,這個罪名要背到哪天呢?”他也曾對王卓然等知己的人發牢騷說:“天知道,不抵抗的責任不應由我張學良一個人擔負,就算是我一個人的罪過,那么,一誤豈堪再誤。國人皆罵我不抵抗,現在大家就應一致奮起,一致抵抗才是!”
張學良實在是不甘心,但他又相信真相終會大白于天下。他讓王卓然將林肯曾經說過的三句話抄錄給他。這三句話是:“你可欺騙全體人民于一時,或欺騙部分人民于永久,但不能欺騙全體人民于永久。”
叱咤風云的少帥無法靠武器來洗刷自己,只好讓這樣的警句來給一點未來的信心了。
但是,牢騷歸牢騷,既然已經答應了蔣介石,張學良還得背上這一罪名。3月11日,張學良就下野出國一事通電全國:
……余就職以來,仍本先父遺志,始終以鞏固中央、統一中國為職志,兢兢業業,未嘗或渝,即如不顧日本之公開恫嚇而易幟。輔助國民黨在東北之活動。與夫十九年秋季奉命入關,擁護中央統一。凡此種種,事實俱在。
“九·一八”事變發生,余正臥病在平,初以訴諸國聯,必可主張公道,洎乎日軍侵熱,余奉命守土,乃率師整旅,與敵周旋。抗戰以來,將士效命者頗不乏人,無論事之成敗若何,然部下之為國犧牲者,已以萬計矣!此次蔣公北來,會商之下,益覺余今日之引咎辭職,即所以效忠黨國,鞏固中央之最善方法。故毅然下野,以謝國人,惟眷念多年袍澤,東北之健兒孰非國家之將士,十九年余奉命率其入關援助中央。于今,國難未已,國土未復,無家可歸者數十萬人。但盼中央俯察彼此勞苦,予以指導,并請社會人士,力加援彼等。為國為鄉,皆抱熱誠,并熟悉東北情形,倘遇報國之機,加以使用。俾得為收復東北而效命,遂其志愿,免于飄泊,于愿斯足。并盼國人鑒余誠悃諒余庸愚,雖愆尤叢生,而余本身只知為國,余皆不復計也。
細讀電文,不難看出,張學良是頗有微辭的。但是,即使“欲說還休”,也只能就此打住了。
當天晚上,張學良在北平順承王府與東北軍的一些主要將領話別。這樣一個場面,這樣的一個時刻,熟知內情的東北將領自然要為張學良鳴不平?;蛟S張學良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在講話中說:“感謝諸位對學良的厚愛。大家都已知道了,我很快就要出國,但我不打算在國外久留,不久就回來。在當前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時刻,我本不想離開部隊的,但人家催得急,甚至連出洋的手續都替我辦好了,怎能不走?不過,大家也不要誤解,這次引咎辭職,對國家對個人皆為必要,蔣先生是為大局著想,對本人也是仁至義盡,大家服從蔣先生,就是服從我,對不起蔣先生,就是對不起我。所以,我走以后,你們更要以大局為重,好好地干,要團結對敵,共赴國難。東北,我們是一定要收復的,不收復東北,我對不起東北三千萬父老兄弟姐妹,也對不起先大帥在天之靈?,F在,中央給我們河北這個地盤子,由孝候(于學忠)負責,一定要全力以赴,守住我們的防線?!?/p>
眾將領自然理解總司令的一片苦心。他們一致表示,請他放心,他在國內也好,不在國內也好,他們都一定帶好隊伍,保存好東北軍這支部隊,珍惜這抗日的基本力量,以便有朝一日,打回老家去,把鬼子趕走!
將領們的表態,多少給張學良帶來一些安慰。但是,想起前塵種種,后事難料,年輕的少帥竟對淚把盞。
3月12日,張學良前往上海,他以極大的毅力,戒除了毒癮。4月10日,他便由于鳳至和趙四小姐等人陪同,登上了意大利一艘名為“康脫羅素”號的郵輪,出國考察。
臨行前,張學良再一次致信東北軍將領和東北名流,鼓勵他們要患難與共,要精誠團結,要準備為將來收復東北盡最大的責任,其拳拳之心,躍然紙上。
但是,在他歷經8個月的考察返回時,蔣介石卻把他的軍隊調到了圍剿紅軍的前線。
張學良下野后,蔣介石也并未改變他的“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為達到消滅紅軍的目的,忙于策劃對紅軍的第五次“圍剿”計劃。而長城抗戰的失敗和屈辱的《塘沽協定》的簽訂,卻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全國的抗日浪潮日益高漲。在這種形勢下,國民黨內部也發生了分化。11月20日,被蔣介石派往福建去打紅軍的十九路軍不愿再打內戰,在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和蔡廷鍇等人主持下,通電反蔣,在福州建立了人民革命政府,并與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簽訂了抗日反蔣協定,蔣介石的政治地位又一次發生了危機。
在國外的張學良,雖然遠離祖國,但是對國內的局勢十分關注,也始終不忘國難與家仇。他在給國內友人的信中說:“現雖寄身海外,但有三事向不敢忘:一曰國難,二曰鄉患,三曰家仇?!钡牵瑖鴥葌鱽淼南s是,國難日趨嚴重。
《塘沽協定》簽訂的消息傳到國外后,張學良的心情十分沉重。作為一個本應奔赴戰場的軍人,卻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時刻浪跡海外,不能報效祖國,他是不甘心的。這年7月,宋子文出席國聯在巴黎舉行的中國技術合作委員會會議時途徑意大利,張學良與之相見,向他提出了回國抗日的想法。但是,蔣介石對張學良的這種想法早有預感,早已向宋子文表明了態度。因此,宋子文對張學良說:“蔣先生希望您多在國外考察一段時間,現在沒有適當的職位,可以給你。你應當安心下去,以待機會。尤其必須得到蔣先生的召喚,才可成行,這是特別要緊的。”
但是,當張學良得知“福建事變”發生后,他就將宋子文的叮囑置于腦后,決定啟程回國。1934年1月9日,張學良抵達了上海。
張學良的主動回國,引起了蔣介石的嚴重不安。雖然此時福建事變已在他的鎮壓下,形成不了什么氣候,但是,國內反對他的勢力依然存在,如果張學良拉上東北軍加入這股勢力,對他的政治地位依然會構成威脅,因此,蔣介石要繼續控制住張學良。
1月22日,蔣介石在南京會見了張學良。他并未對張學良擅自歸國提出批評,而是與他商談歸國后的任職問題。
以張學良此時的想法,他很愿意擔任蔣介石的侍從室主任。其目的是,“一本想為一超脫軍人,不再統帥東北軍,為私情所累和他們保持超然關系,以備將來抗日也。二不希望參與任何國內戰爭。但其結果,事與愿違?!币驗槭Y介石自然不會同意,而是希望他繼續統帥東北軍參加打紅軍的內戰。
對于蔣介石置外患于不顧而繼續打內戰的做法,張學良此時是反感的。但是,他認為,目前還沒有一個人可以替代蔣介石來領導。他在回國時途經香港時,與胡漢民見面。胡認為蔣“為人私欲過重,缺乏忠誠,不足以為民族復興的領袖”,張學良認為胡的說法并不是毫無根據,但是,他反問胡:“環顧當前人物,在政治上、軍事上真能領導全局者,除蔣先生外又有何人?”
抱著這一想法,他認為,要抗日就必須與蔣介石合作,擁護蔣介石統一中國。他曾無可奈何地對王卓然說:“目前,我們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回北平,掌握起自己的軍隊,整頓訓練,待機而動。一條是擁護蔣介石,完全聽他的。前一條路,必須得到日本人的諒解,受他們的擺布,不然,在華北是呆不下去的。我張學良絕不能屈膝事仇,甘做漢奸,這條路決不能走。要想抗日復仇,打回老家去,單靠我們幾十萬軍隊,是無法對日作戰的,即使加上中央軍,也未必于事有濟,必須全國統一,再得到世界上同情我們的國家的援助,才能對日本作戰?!?/p>
張學良依然對蔣介石抱有幻想。雖然在后來的圍剿紅軍的失敗中以及親身感受到紅軍的抗日行動,他認識到了紅軍的力量,但此時此刻,他根本認識不到。所以,雖然他對蔣介石要他擔任的鄂豫皖“剿匪”副總司令職務一再推辭,但最終還是走馬上任。
接受了任命就要服從蔣介石的調遣。但當他真正指揮部隊同紅軍打起仗來時,卻屢遭失敗,而軍中將士也多怨言。將士們普遍的態度是,打內戰而死,死得冤枉,不如打日本而死,死得光榮。特別是當東北軍在湖北麻城一帶遭到徐海東的紅25軍的打擊后,張學良和東北軍將領,開始對自己的命運思考了。
首先對張學良提出忠告的,是他張家的“兩世老臣”、抗日名將馬占山。馬在武昌見到張學良后,直言不諱地批評他犯了三大錯誤:一是1928年不該“易幟”;二是“九一八”事變不該聽從蔣介石不抵抗的命令,替蔣背上賣國罪名;三是回國后不該宣傳法西斯能夠救中國,擁蔣并參加圍剿紅軍。馬占山毫不客氣地說:“剿共是賣命換飯吃,共產黨打不完,東北軍就先消耗光了,擁蔣打共產黨是死路一條?!?/p>
馬占山的話,代表了大多數東北軍將領的心態,張學良并不是不知道?,F實逼迫張學良去思考和探索國家民族的前途和東北軍的出路。
有一天,張學良忽然對自己的機要秘書張慎修說:“小張,我向你提個問題,好嗎?”
“好!”張慎修以為他是詢問工作上的問題,滿口答應了。
不料,張學良卻提出了一個使他大吃一驚的問題。那天,他一改過去總愛說笑的習慣,忽然壓低聲音,嚴肅地似乎也是挺神秘地說:“小張,你對共產黨如何看法?”
張慎修不知道張學良的真實用意,不敢正面談,因為當時是白色恐怖時期,這樣問法是會使人大吃一驚的。“我沒有研究過,副司令意見如何?”張慎修只有這樣回答。
張學良知道張慎修是個進步青年,對共產黨不會沒有看法,現在之所以推托,顯然主要還是有顧慮,所以他也不勉強,自己略微想了想,坦然地說:“只是拼命地去打,那也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即使把紅軍主力擊潰,共產主義也是不可能消滅的,因為這是全世界的問題,哪個國家沒有共產黨呢?”
既然承認共產主義不可能消滅,那只能與共產黨聯合共存了。從這個小小的事例不難看出,張學良開始用現實主義的態度來對待共產黨領導的紅軍了。
要現實地對待紅軍,對待共產黨,首先就必須了解共產黨和紅軍的情況。張學良責成機要組長黎天才(原為中共黨員)組織人力,搜集有關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有關資料。與此同時,在黎天才和潘郁文(中共黨員)的幫助下,張學良從了解和研究共產主義的目的出發,讀了一些馬列主義著作。想來,張學良后來逐步走向聯共抗日道路的思想基礎,在此刻就已埋下了伏線。
在此期間,國內形勢的變化,也使張學良極為心痛。
日本侵略者逐步將勢力進入到了華北,而蔣介石仍采取妥協政策,先是《何梅協定》,繼之又來了個《秦土協定》,把華北拱手讓予日本侵略者。河北是張學良東北軍的駐扎地和抗日前沿,一直被他視為“第二故鄉”?,F在,蔣介石迫于日本的壓力,卻讓他們掉轉槍口打紅軍,深深的刺激,讓張學良終于看到了妥協退讓的嚴重后果,終于省悟過來了。
“‘九一八’事變后,我們誤信國際聯盟及其他和平機構,錯認公理可以制裁強權,所以步步退讓,總希望得到外來幫助?,F在這一切夢都可以醒了,我們唯一的道路,就是靠自己死中求活,政府應當發動整個民眾,與日寇拚命?!彼葱募彩椎卣f:“不抵抗的責任不應由我一人承擔,就算是我一人的罪過,那么,一誤豈堪再誤!一人誤,豈可全國也誤,一時誤,豈可永久再誤。國人罵我不抵抗,現在大家就應一致奮起,一起抵抗才是。”
但是,全國的統帥蔣介石卻不這樣看,在得知紅軍要北上打通與蘇聯的交通聯絡的意圖后,蔣介石立即成立了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并自任總司令,張學良任副總司令。對于這一次任命,張學良并沒有推辭,帶著對共產黨的認識,帶著對抗日形勢的認識,來到了西安。從此,張學良踏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 致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