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早有預感然而又不愿看到的事終于還是發生了——12月13日,布什總統宣布:美國退出1972年與蘇聯共同簽訂的《反彈道導彈條約》。美國不顧世界輿論的反對,一意孤行,鐵了心地要退約,就是為了給正在進行中的導彈防御計劃最終掃清障礙。
其實,早在50年代中期,歷任美國總統就都為此不斷努力。可以說,“獲得絕對安全”已成為美國的一項既定國策,無論誰主掌白宮,導彈防御系統都會接著干下去。
艾森豪威爾(任期1953年1月20日~1961年1月20日):首先提出“大規模報復”戰略,著手建立最初的防御系統。
核武器的出現是武器毀滅能力的一次革命;而導彈瞬息千里,則是武器運載能力的一次革命。兩者的結合使一向自恃兩洋屏護的美國第一次感到了威脅,高枕無憂的安全環境不復存在。
1956年10月,當時任美國陸軍總參謀長的馬克斯威爾·泰勒將軍發表了一篇題為《一項國家軍事計劃》的文章,系統闡述了戰略防御的思想,提出要建立“一個既有積極措施又有消極措施的大陸防御體系”。
最初,核彈頭是由遠程轟炸機投擲的,如使用綽號“胖子”和“小男孩”的原子彈將廣島、長崎夷為平地都是美國空軍所為。蘇聯1949年核試驗成功后,美國就開始籌劃應對之策。到50年代后期,一個立體多層次系統,兼具預警和攔截功能的防護網建立起來。它包括海上和陸上的雷達網,還配備了各種型號的地對空導彈和攔截戰斗機,全國統一指揮協調,將美國各地區的防空力量組成一個整體。但是它不足以對付洲際導彈的來襲。
1957年蘇聯洲際導彈試射成功,次年開始部署,這令美國人惶恐不安,大叫美蘇之間出現了“導彈差距”。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麥克爾羅伊責成美國陸軍研制反導彈武器。自此以后,陸軍一直是美國反導彈武器研制最主要的倡導者和執行者。
肯尼迪(任期1961年1月20日~1963年11月22日):這位年輕的總統將“大規模報復”戰略改為“靈活反應”戰略,險些將世界陷于萬載不覆核浩劫的“加勒比海導彈危機”,促使其對核力量采取了“藏”的消極防御辦法。
導彈防御措施可以分為“積極防御”和“消極防御”兩種。“積極防御”是指開發和部署導彈防御武器系統,發現、跟蹤和擊落來襲導彈;消極防御則是“深挖洞,廣積糧”,保護好自身的戰略力量和基礎設施,使敵方攻擊無法奏效。60年代初,美國核戰略的目標是確保自己第一代洲際導彈和核武器的生存,保持對蘇威懾能力,所以肯尼迪政府主要采取了以“藏”為主的消極防御的辦法。
在導彈研制和部署方面,肯尼迪政府用鋼筋混凝土為陸基洲際導彈建造地下發射井,同時加緊研制和發展潛射導彈,將核導彈轉移到大洋深處;在民防方面,推出了人防工程建設計劃,以此減少核大戰可能造成的人員傷亡。
當時,美國朝野就導彈防御問題展開了一次大辯論。反對者認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由于洲際導彈技術日新月異,不管如何防御,攻方總能輕易突防。據美國科學家估算,守方的花費要三倍于攻方。加之當時美國的相控陣遠距預警雷達技術尚不成熟,導彈的跟蹤與監視手段還不過硬,辯論者普遍對其可靠性存在懷疑。1962年6月,美國陸軍研制的“奈克—宙斯”導彈在攔截洲際導彈的實驗獲得成功。陸軍要求部署全美導彈防御系統,但遭到了時任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的堅決反對。
約翰遜(任期1963年11月22日~1969年1月20日):第一次在本土布置反導彈系統,并首次提出“中國核威脅”。
約翰遜政府1965年取消了肯尼迪提出的修建大規模人防工事的計劃,但是對反導技術的探索一直沒有停步。1962年,美國開始研制“奈克—X”反導彈系統,60年代中期之后該系統研制成功,更名為“哨兵”。這時,蘇聯為了謀求對美戰略優勢,1966年在莫斯科附近部署了“橡皮套鞋”反導彈系統。該系統包括攔截導彈、導彈制導雷達和空間跟蹤雷達網等預警跟蹤系統。反導技術的發展和蘇聯競爭的壓力促使美國軍方強烈要求建立反導彈系統。參謀長聯席會議要求全力發展和部署反導彈防御系統的建議,獲得批準。美國國防部托詞稱,部署反導系統是為了防范尚在襁褓中的中國核力量,而不是用來對付蘇聯的導彈威脅。實際上,中國有限的核力量始終沒有對美國構成現實的威脅。
1967年6月,美蘇哥德斯堡首腦會晤時,約翰遜總統試圖說服蘇聯放棄反導彈系統的部署,但蘇聯未予接受。隨后,1967年9月,約翰遜總統下令美國部署“哨兵”反導彈系統,以保護美國的主要城市。這是美國第一次在本土部署反導彈武器系統。“哨兵”反導彈系統采取兩層設防體系,并在預警和跟蹤方面采用新的相控陣雷達,其作戰程序是:首先以“斯帕坦”導彈在650公里高空攔截來襲的核彈頭,然后以“斯普林特”導彈在30公里上空攔截漏網導彈。
尼克松(任期1969年1月20日~1974年8月9日):提出“現實遏制”戰略。對蘇采取以談判代替對抗,以緩和代替冷戰的新政策,與蘇聯達成多項裁軍與軍控條約,“反導條約”即是其中之一。
1969年尼克松上臺后,為了緩和冷戰局勢,減弱美蘇之間瘋狂的軍備競賽,提出美蘇應就限制戰略核武器問題進行談判。美國對自身戰略力量需求進行了評估,結果認為,要限制戰略武器的發展,就必須發展保護美國戰略打擊力量的反彈道導彈武器,并以此同蘇聯在反導系統的發展上相抗衡。尼克松政府決定把實施反導彈計劃列為戰略力量發展的中心任務之一。1969年3月14日,尼克松宣布建設名為“衛兵”的新的導彈防御系統。1969年8月,美國國會批準部署“衛兵”反導彈系統。1974年,美國耗資79億美元在北達科他州的大福克斯建立了第一個“衛兵”反導彈基地。1975年10月1日,“衛兵”反導彈系統正式開始運行。
1972年5月,美蘇簽署《反導條約》。該條約規定雙方只能在各自的本土建立兩個導彈防御基地,每個基地部署的反彈道導彈不能超過100枚。1974年7月3日,美蘇兩國又以補充協議的形式修改《反導條約》,規定雙方修建的反導彈基地裁減為一個。
福特(任期1974年8月9日~1977年1月20日):基本上“蕭規曹隨”,沿用尼克松路線。
無論是“哨兵”還是“衛兵”反導彈系統,最大的缺陷是使用核彈頭作為攔截手段,不僅容易造成核污染,而且成功率較低。1975年10月2日,也就是“衛兵”系統宣布投入實戰運行的第二天,美國眾議院投票通過了關閉大福克斯“衛兵”反導彈基地的法案。1976年1月27日,美國國會批準關閉大福克斯的“衛兵”反導彈基地,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隨即宣布終止其運行。
卡特(任期1977年1月20日~1981年1月20日):在“緩和派”與“強硬派”間搖擺。當時,美蘇力量對比、特別是在核與反導方面的對比出現了不利于美的趨勢。
到80年代初期,美國在導彈防御方面已落在了蘇聯后面。美國國防部高級官員曾經在一次參議院的聽證會上坦承,美國在核導彈防御方面比蘇聯落后10年。蘇聯在激光、粒子束等定向能武器的發展方面也領先美國3年~10年。這引起美有關方面的深深不安。正是這種逆轉,為爾后的“星球大戰”計劃的出臺做了前期鋪墊。
里根(任期1981年1月20日~1989年1月20日):這位保守色彩強烈的總統,以“星球大戰”計劃在軍備競賽史上深深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并最終拖垮了蘇聯。
里根政府上臺后,為奪回對蘇聯的戰略優勢,提出了“重振經濟”和“重建美國軍事力量”口號,大規模增加軍費,推行強硬的“以實力求和平”的對蘇戰略。反導彈武器系統的開發和研制重新得到重視。
到80年代初,空間武器進入實戰裝備的有效性和可能性都大大提高了。特別是定向能武器的開發,為天基反導彈武器的發展開辟了新領域。此外,美國的反導彈武器研制在攔截技術、預警、監視和跟蹤能力以及制導精度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1984年6月,美國已經在技術上達到對來犯的目標導彈予以“擊中—摧毀”的水平,而不必再依靠傳統的核彈頭作為攔截導彈的爆炸部。另一方面,美國一些戰略家也希望利用美國的技術優勢、財力和工業能力,通過研制反導彈武器進一步推進太空軍事化,用新一輪的軍備競賽在經濟上拖垮蘇聯,改變蘇攻美守的不利戰略態勢。
1981年1月里根一上臺,就授意前國防情報局局長、競選時的國防政策顧問丹尼爾·格雷厄姆組建了研究小組,并于翌年3月3日正式提出了“高邊疆計劃”。該計劃的核心就是通過發展在外層空間運行的反導彈武器系統,讓美國的軍事勢力向太空發展,并從經濟和軍事兩個角度來開發太空。1983年3月23日,里根總統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正式宣布推行“戰略防御倡議”,即“星球大戰”計劃。主要內容是:到本世紀末,在空間和地面建立大規模的、以定向能(激光、粒子束、微波等)武器為主的新型反彈道導彈防御系統,攔截并摧毀來襲導彈或攻擊衛星。按設想,該系統將實施多層次攔截,以求達到“天衣無縫”程度。這是導彈防御計劃第一次系統地進入了美國的核威懾戰略。
1984年4月,美國成立了“戰略防御倡議局”。1987年9月,“第二階段戰略防御系統計劃”出臺。該計劃要求用15年~20年的時間完成“星球大戰”的技術準備工作,最終部署1000個天基和陸基反導彈武器系統,用以對付來自蘇聯大規模的導彈襲擊。隨著蘇聯解體,冷戰在80年代末迅速走向結束,“星球大戰”計劃沒有成型就胎死腹中了。但其影響深遠,后來的彈道導彈防御計劃的許多技術就直接來源于“星球大戰”計劃,如使用擊中摧毀/碰撞式摧毀技術的陸基反導彈攔截器的技術。
布什(任期1989年1月20日~1993年1月20日):提出“超越遏制”的新戰略。縮小了“星球大戰”計劃的規模,以“TMD”和“NMD”為代表的新計劃出籠
冷戰的終結使美國不再面臨來自蘇聯的大規模導彈攻擊的危險。1989年12月底,布什政府提出對“星球大戰”計劃進行新的評估,1990年3月,“星球大戰”計劃評估報告完成。報告認為,冷戰后對美國最大的威脅已由來自蘇聯的大規模核攻擊,變成了未經授權的、或來自于恐怖主義勢力的、通過導彈而進行的有限的核攻擊。為了對付這一新局勢,美國以保衛本土免遭大規模導彈打擊的“星球大戰”計劃,應該轉變為防御有限的導彈核打擊。這一主張得到布什的認同。
1990年8月爆發的海灣戰爭證明了報告的預見性。戰爭中,對美軍構成最大威脅的恰恰是伊拉克使用的“飛毛腿”導彈,最令人關注的軍事技術對決在美國的“愛國者”反導系統和“飛毛腿”導彈之間進行。1991年1月29日,布什總統表示,美國國防部正在將“星球大戰”計劃研發的目標縮小轉變為對付戰區導彈和對美國本土的有限核攻擊。一個新的、稱之為“防御有限導彈攻擊的全球保護系統”的戰略導彈防御計劃出籠。該系統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陸基的“國家導彈防御計劃”(NMD),陸基的“戰區導彈防御計劃”(TMD),以及天基的“全球防御計劃”(GC)。
當時布什政府的設想是,到90年代中期部署保護美國海外駐軍的TMD系統,90年代末部署用于保護美國本土的NMD系統。
1991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了《導彈防御法案》,授權美國政府加緊進行TMD系統的研制工作。該法案同時批準部署有限的NMD系統,敦促總統與前蘇聯談判達成《反導條約》修正案,以便準許美國發展更廣泛的導彈防御系統。可以說,反導條約的最終命運在這時已經確定了,只不過是個“死緩”而已。
克林頓(任期1993年1月20日~2001年1月20日):在繼承前兩位總統做法的基礎上,推出“彈道導彈防御計劃”,最后時刻卻把燙手的山芋留給繼任者。
1993年初克林頓政府上臺后,繼承了前兩屆政府的導彈防御計劃,并作出了進一步的調整和發展。1993年5月13日,國防部長阿斯平宣布,以前的戰略防御倡議計劃正式結束。在其主持下,開展了新的評估活動,并在1993年9月提出了一份名為“兜底評估”的報告。
克林頓政府批準了這份報告。自此美國正式將“彈道導彈防御”列為軍備建設和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內容。彈道導彈防御系統基本構想由三大板塊構成:保護美國海外駐軍和盟友的TMD戰區導彈防御系統,保護美國本土、用于攔截遠程導彈的NMD系統以及能夠與美國認定的導彈威脅同步發展并不斷改進TMD和NMD武器系統性能的更高級技術。
在第一任期內,克林頓政府對導彈防御采取了比較克制的態度。1998年下半年以后,美國的“彈道導彈防御計劃”的研制和開發出現了加速趨勢,到1999年3月,部分“彈道導彈防御計劃”中的武器系統已經實驗成功。1999年3月,美國國會正式通過了《國家導彈防御法案》。2000年6月28日,白宮發言人表示,克林頓總統將在7月7日的NMD攔截試驗之后的“數周內”決定是否進行NMD部署。但試驗慘遭失敗,克林頓宣布推遲部署的決定,把這個燙手的山芋留給了下一任政府。
小布什(任期2001年1月20日~):比以往的總統更重視導彈防御計劃。利用9、11之機,退出《反導條約》。一張天網正逐步在美國上空鋪開。
小布什政府更為重視彈道導彈防御系統在整個核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2001年1月14日,他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說,要“減少我們武器的進攻性,而擴大其防御性”。他還表示盡管導彈防御計劃遭到許多國家的反對,但是他一定“會把這項工作進行下去”。隨后,他派遣國務卿鮑威爾、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及政府其他要員紛紛出訪歐亞主要國家,為發展導彈防御系統進行游說。他本人也親自出馬,到歐洲做盟國的說服工作。為了突破《反導條約》的限制,又不至于引起俄羅斯的過激反應,他還逐步調整了對俄的強硬政策,頻頻與普京會晤。9.11之后,小布什政府極力渲染“無賴國家”和恐怖組織對美本土安全的威脅,使導彈防御系統得到了更多美國民眾的支持。在國際上,小布什運用哀兵策略,爭取各國同情。在阿富汗戰爭接近尾聲,對各國倚重已有所減輕之際,他立即宣布單方面退出《反導條約》,為建立導彈防御系統掃清最后障礙。六個月后,即2002年5月份,美國將開始正式建立國家導彈防御系統基地,在阿拉斯加的格里利堡動工興建五個攔截導彈發射井。屆時,一張“天網”將逐步在美國上空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