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加拿大在吸收外資的實踐中曾有過這樣的做法:外國投資者必須承諾使用一定比例的加拿大生產的成分,才能得到外資審查機構的批準。對此,美國要求成立調查組進行調查。美國認為,這樣做是對美國出口產品的一種歧視。加拿大最后不得不停止了這種做法。在中國,有的地方也有過類似的做法。比如,要求外國投資者在生產某種產品的過程中,購買的國內原材料必須達到某個最低的比例。這些做法都有違WTO的非歧視待遇原則。
“外外無別”與“內外無別”
非歧視待遇(Nondiscriminatory Treatment)是WTO的一項基本原則。有人以為,它是WTO及其前身GATT的基石。它體現了WTO成員方之間平等的原則精神:在WTO體系中,成員方具有均等的競爭機會,WTO的游戲規則是成員方之間進行平等競爭的支柱。
一方面是所謂的“外外無別”。它要求任何成員方在向其他成員方提供優惠或進行限制時,不能借此制造歧視待遇,不能因此而在不同成員方之間形成競爭機會的不均等。或者說,任何成員方的商品跨越某一個成員方的國境(當這個成員方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或關境(當這個成員方是一個獨立的關稅區)時,任何成員方不得由于這些商品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而對它們實施不同的待遇,即差別待遇。這就是最惠國待遇所體現的精神,目的是保證來自不同成員方的進口商品,在某個成員方的市場上,處于同等的、非歧視的競爭地位。
另一方面,非歧視原則體現在所謂的“內外無別”上。它要求WTO的任何成員方,在向進入國境或關境后,在其國內或境內市場上進行競爭的其他成員方商品提供優惠或進行限制時,不能在國內(或境內)商品、企業與國外(或境外)商品、企業之間形成差別待遇。或者說,任何成員方向其他成員方的商品、企業提供的待遇,不得“低于”國內(或境內)商品、企業享有的待遇。這就是國民待遇體現的精神,目的是保證進口商品與國內(或境內)產品、外來企業與國內(或境內)企業,處于同等的競爭地位:同本地企業和商品相比,外來的商品和企業處于不受歧視的地位。
對發展中成員的“差別待遇”
在我國有的著述中,非歧視待遇原則有時也稱為無差別待遇原則、不歧視待遇原則。所謂無差別待遇,指的是WTO成員方之間的貿易應當在非歧視的基礎上進行。“無差別”的實質是“非歧視”。這種非歧視無論表現在“外外無別”還是“內外無別”上,實際上體現的都是一個成員方和其他成員方之間的關系。非歧視待遇通過對商品和企業的無歧視待遇,表現的是對所有成員方的無歧視待遇。
中國和臺灣關稅區入世后,WTO的成員方已經增加到144個,而成員方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很不相同的。目前,發達成員方占據主導地位,但發展中成員方的作用和地位在上升,它們已占成員方總數的82%。另外,還有30多個發展中國家已經提出入世要求。在這種情況下,WTO內部要求更多地注意發展中成員方利益的呼聲越來越高。
還在GATT時期,由于發展中締約方同發達締約方在經濟發展水平方面存在明顯差別,已經提出了給予發展中締約方差別待遇的問題。結果,專門擬定了一些條款來處理“欠發達締約方”的貿易和發展問題。后來把這些條款集中到一起,作為一個單獨的部分列入GATT的條款之中,這就是GATT條款中的第四部分條款。WTO繼承了GATT這些條款,實際上就是認可,對發展中成員方的“差別待遇”并不構成對發達成員方的“歧視”,而可以把它視作非歧視待遇的一種例外。與此同時,發展中成員方仍要執行WTO關于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的規定。這二者之間不是互相對立的關系,而是WTO總體框架下的相互補充關系。
都應從正、反兩面理解
WTO的非歧視原則不但要求成員方在實施某種“限制”或“禁止”措施時,不得對任何成員方實行歧視待遇,它也要求成員方在給予其他成員方以“利益、優待、特權或豁免”時,不對任何成員方形成歧視待遇。這就是說,當一個成員方實施某種“限制”或“禁止”措施時,不能只對某個成員方或某幾個成員方,而應對所有成員方都實施這種限制或禁止措施,否則就會對某個成員方或某幾個成員方形成歧視待遇;而當一個成員方給予某個成員方或某幾個成員方以“利益、優待、特權或豁免”時,不能只對它們,而應對所有成員方都提供同樣的“利益、優待、特權或豁免”,否則會對其他成員方造成歧視。因此,無論對“歧視”還是“非歧視”,都應從正面(給予優惠)和反面(實施限制)兩個方面來理解。
其次,WTO的非歧視待遇屬于多邊性質的非歧視待遇,其使用范圍,總的來說,呈現出擴大的趨勢。比如,它規定,一個成員方向任何其他成員方、非成員方提供的優惠,也應向所有其他成員方提供。另一方面,在WTO的《服務貿易總協定》、《與貿易有關的包括冒牌貨貿易的知識產權協議》、《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中,雖然也有關于非歧視原則的規定,但這些協定只在簽字方之間有效,從而引起許多非簽字方的發展中成員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