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蘭州東行,過天水折向東南,再行25公里,便進入了有“陸海林藪”之稱的小隴山林區。看慣了大西北丘壑裸露景象的人們,當踏進巍然屹立在黃土高原上這片跨8個縣、縱橫800里的郁郁蔥蔥的綠色天地,誰能不為甘肅有這么大片莽莽林海而感到驚詫呢!
小隴山地處秦嶺西段,北起濁浪滾滾的渭水之濱,南抵清波粼粼的嘉陵江江畔,方圓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接關中,通巴蜀,連青藏,倚黃河。史載秦始皇的祖先就生活在這里,留有許多戰國晚期的秦墓。三國人物轉戰于此,有名的祁山、街亭、木門道、月亮峽古棧道就在這里。唐代著名的蜀隴大道和青泥古道,都從小隴山通過。被譽為“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也聳立在小隴山一隅。小隴山林木豐茂,植物種類繁多,存有許多珍貴、稀有和瀕危植物,已成為我國最大的國有林場群和森林植物資源基因庫之一。建在林區的麥積植物園,還是我國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植物園保護秘書處所接納的四個會員組織之一。真沒想到在水土流失相當嚴重的甘肅腹地,竟會有這么大塊綠色寶地藏在“深閨”。
幾年前,我慕名到小隴山林業實驗局采訪,在林區穿行,著實地感受了小隴山的磅礴氣勢和“水如湘羅帶,山似碧玉簪”的秀貌。當時已交秋令,但隨意走到哪里,都是綠陰蔽日,蒼翠滿目,鳥聲盈耳,花氣襲人。爬上幾座較高的山頭,俯瞰遠望,見到的都是青山跌宕,群峰碧綠,泉溪競涌,萬木蔥蘢的景象,真是絕壁險崖異峽奇峰數不完,蒼松翠柏修篁高柳比比是。同行的實驗局領導對我說:“你看到的還只是林區的一個角落,要看完全局21個國有林場,少說也得個把月。不過,哪兒都是山大林密,曲溪深邃,千巖競秀,幽谷花香,既有北國的雄奇,也有南國的秀雅。”他還告訴我,有位林業部長曾來視察,當看到小隴山的新奇景象,驚嘆不已,遂吟詩詠贊:“秋風柳露木橋頭,下有清泉激石流,說似九溪十八澗,教人低首憶杭州。”詩作恰如其分地吟出了小隴山如詩如畫的自然風韻。
這回小隴山之行,我落腳在麥積植物園。接待人員說,植物園緊挨麥積山石窟,周邊四山合抱,面積5500多畝,有喬、灌和草本植物1840種,登山可飽覽麥積山石窟雕塑藝術之神奇,入園可觀賞園林花卉之妙趣,該是小隴山觀山看景的勝地。
在實驗局朋友引導下,我從設在植物園西北角的園門入口,逆一條長約4公里的山溪而上。這時,抬頭看山,無處不青無處不綠;低頭觀景,處處小橋流水,處處曲徑花廊,牡丹園、玉蘭園、玫瑰園、丁香園、月季園,園園相連,聞濤亭、映松亭、覽勝亭,亭亭相望。一路上都有泉水聲、蟬聲、鳥鳴聲和松濤聲相迎。過了園囿,坡漸陡,林漸密,徑愈幽,視野之內,老樹盤根,青蔓攀附,怪石臥地,濃陰蔽日。再往上走,水聲變急,猛抬眼,只見一簾瀑布從一青峰旁飛瀉直下,嘩嘩地落入一泓水潭,濺起漫天水霧,而后化作小溪,歡唱著消失在密林灌叢之中。
看罷植物園,跟著實驗局朋友進山林、轉山道、觀山景,沒法走到的地方自然是請這位朋友描述。林道彎曲,山回路轉,景物常換。時而萬山鱗集,云橫山嶺,時而松柏蔥郁,林木薈蔚。走到山深林密的地方,又像沉到海底似的,陽光照射不透,黑沉沉的。這才體味到古籍上為何形容小隴山“陸海林藪,淵澤不可測”的緣由。
由史料知,小隴山在古代就是一片“地多林木”、“古樹郁蔥”、“松柏深邃”、“山翠欲滴”的森林王國。1986年在離麥積山不遠的放馬灘秦墓出土的一份地圖,就標有許多森林砍伐點,這說明當時此地分布著大面積原始森林。后來歷經戰亂、地震、刀耕火種、砍樹燒炭等天災人禍,小隴山一度淪為“野嶺荒山”、“險川惡水”。據宋代《太平廣記》記載,十六國后秦時期始鑿麥積山石窟時,“自平地積薪至于巖巔,從上鐫鑿其龕室佛像,功畢,旋拆薪而下”,這就是民間相傳的“伐倒南山柴,修起麥積崖”之說。麥積崖高達140多米,積薪至崖巔,可想而知需要砍伐多少樹木啊!
唐代,在小隴山一帶推行屯田,開辦牧場,殃及林木。同時,建造帝王宮殿、王侯府邑、達官貴人宅第和寺廟觀堂,也都從這兒取材,致使山林減少、山形漸瘦。
宋代,伐木加劇,官府專門在小隴山設立了砍伐森林的“采造務”,“歲獲巨木萬本”,運至京師。就連河北澶州修橋,皇帝也詔用小隴山松木。為戰爭準備的箭桿,同樣是取竹于秦州(天水一帶)。
清時,小隴山地區人口劇增,墾耕遍及全境。掠奪性地利用土地資源,給林區造成災難性破壞。
國民黨統治時期,軍閥混戰,災害頻發,加上官商勾結大肆倒賣木材和林火不斷,更加速了小隴山森林資源破壞進程。1930年一場森林大火,燒了70晝夜,蔓延40公里;1934年,林區開辦炭窯數以百計,年耗木幾十萬立方米,不少山林因砍伐不拘巨細,席卷一空,使大部分林區變成了林相殘敗的次生林,許多山岡山坡化為童禿。
在此后的一段時間里,小隴山的命運仍然是坎坎坷坷。1958年,在那場眾所周知的全民大煉鋼鐵運動中,土高爐在林區遍地開花,為“鋼鐵元帥升帳”提供服務的砍樹燒炭大軍7萬余人進駐林區,引發林火77次,過火面積達2.7萬畝,幸虧延續時間不長,尚未傷及康復中的小隴山森林的元氣。
1962年,經國務院批準建立小隴山林業實驗局,使小隴山得到拯救,林區面貌從此日新月異。特別是自20世紀80年代起,林業實驗局與中國林科院密切合作,開展廣泛研究,逐步探索和全面實施科技營林戰略,及一整套次生林綜合培育措施,經過4000多名職工長達40年的艱苦奮斗,于今初步實現了“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的振奮人心的目標,為華夏大地喚回這片偌大的不可多得的山林綠地,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小隴山林業實驗局局長馬勇以他淺顯易懂的措詞,詮釋了科技營林的內容,那就是以營林為基礎,根據自然環境和林木特點,破掉壞的,留下好的;砍掉老殘的,留下健壯的;砍掉不成材的雜灌木,留下優良的經濟林、用材林;太稠的加以間伐,稀疏的補栽補種,質次的引進改造,同時輔以封育封禁措施,為林木繁茂造就良好的生長環境。
小隴山林業實驗局的幾代人把“林業經”念得相當出色,40年累計完成荒山、灌叢造林331萬畝,綜合培育次生林627萬畝,封山育林近300萬畝,將過去的童山禿嶺盡披綠裝。尤為醒目的,是那片人工營造的22萬畝日本落葉松豐產林,蒼郁葳蕤,蔚為壯觀,成為人見人贊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