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隴右明珠”之美稱的興隆山為甘肅的旅游勝地。這里的一寺一塔、一澗一峰、一草一木、一洞一石都神奇美麗,絢麗多姿。最有代表意義的還要數橫臥于興隆山和棲云山之間的云龍橋了。它飛檐翹拱,雕梁畫棟,猶如一條彩虹飛落溪間,立于橋上,西望棲云仙閣云霧縹緲,南觀興隆秀色綠波泛金山嵐如帶,真是此橋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見幾回。
相傳清乾隆年間,道士悟元子云游到此,被興隆山鐘靈毓秀的山色所迷醉,因而定居下來,修心養性。他收養了一個徒弟叫唐童,唐童幼年身染瘟疫被遺棄荒野,幸遇悟元子發現后抱回山中,施藥救治,撫養成人。為了報答師父的養育之恩,唐童每天隨師父走州過府,懸壺鄉里,稍有空閑便去深山采摘藥材,好賣得銀錢早日實現師父修建廟宇之夙愿。
一日,師徒化緣回來,見河水暴漲,水勢兇猛,所有過往行人的的行李包裹全被大水沖走,悟元子見狀,不顧旅途勞累,跳下齊腰深的水中幫別人打撈,可最終還是不盡人意。望著山民樵夫一張張愁苦的臉,悟元子把募化來的銀錢全都散給了這些遭難的人……
從此,在這里架一座橋,便成了師徒二人的心愿。當晚,悟元子拿了斧子帶領徒弟下得山來,從白天發現的被河水沖刷裸露的樹根上找到了辦法。誰料那木質比生鐵還硬,幾十斧子下去只留下一點痕印。砍到半夜,師徒二人索性脫去袍褂,赤膊上陣。手上打起的血泡染紅了斧頭把,汗水打濕了腳下的泥土,可樹根才砍斷了一半,師徒倆耗盡體力,精疲力竭。正在這時,突然刮過一陣狂風,只聽喀嚓一聲,那樹不偏不斜,正好搭在對面的河岸上,形成了一座獨木橋。
原來是悟元子的開宗師父“龕谷老人”路過此地,被徒弟造福世人的誠心所打動,就暗自助了他倆一臂之力,并留下鎮山之寶“指南三術”。從此,苑州一帶,連年風調雨順,萬民樂業,五谷豐登。百姓無不感恩戴德,紛紛為興隆山捐糧捐錢,出工出夫,能工巧匠也匯至而來。一時燒磚煉瓦,修殿塑神,日夜建修不停。三年功夫,70余座亭榭殿閣錯落有致地坐落于東西兩峰之上。獨木橋也改建成了一座雕梁畫棟、精巧玲瓏的木拱橋,取名“迎善橋”。自此,引得四方僧侶、道士、香客聞名而來,絡繹不絕。
誰料,那年農歷六月初六,四方百姓趕赴山會,把一山溝圍了個水泄不通。突然狂風大作,雷聲震耳,烏云已壓過了半個山頂,人們亂作一團,將一位快要分娩的孕婦擠倒在地。眾人見狀,怕遭“血光之災”,紛紛四下躲閃,而悟元子聞訊后,深知人命關天,全然不顧這些,將孕婦抬起便走,誰知,偏巧在途經“迎善橋”時小產。與此同時,這里的亭臺樓閣相繼被“天火”所焚,悟元子苦不堪言,唐童痛不欲生。有人認為悟元子師徒不該在這圣潔之地,收留產婦,而使十年之功毀于一旦,但悟元子師徒的善行并未因此稍減,并重新著手新建道觀。
一日,細雨霏霏,忽聞山下有人呼救,唐童哪顧崖險路滑,連滾帶爬跑下山去救人,到了河邊,他便奮力搭救……出水后的老婆婆已經不省人事,唐童忙脫下自己的袍褂披在老人身上,背起后直奔住舍,并為蘇醒過來的老婆婆盛上熱氣騰騰的飯菜。哪知,老婆婆將師徒二人飯菜吃了個精光后,還不見飽,唐童又提水準備重做,只見老婆婆變成一位道士遞給唐童一支3寸長的麥秸桿說:“這可當路走,視橋架。”說完就乘云而去了。事后,師徒就用這根麥秸桿建造了一座握橋。
自此,悟元子便在西峰半山間搭起了一孔石屋,稱“自在窩”,整日在那里專心致志地編著醫書,抄寫經文。
后來,榆中知縣陳昌以其橋架棲云、興隆二峰之間,取兩山通氣之意改名為“云龍橋”并撰楹聯曰:“云比泰山多,年年霖雨,蒼生豈供仙人怡悅;龍如滄海臥,面面林巒,翠靄都覺有靈往來。”
云龍橋猶如一把古老的琴弦,彈奏著無數朝拜者的虔誠,彈奏著兩山對峙的秀麗,彈奏著百鳥爭鳴的和諧,彈奏著一澗溪水的清純,千年不變,韻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