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文化部委派,9月中下旬,我和蘭州市歌舞劇院24名青年演員組成的甘肅敦煌藝術團一行,代表中國,前往伊拉克參加第十二屆巴比倫國際藝術節。期間,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停留幾天,演出兩場,受到伊拉克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評價和熱烈歡迎。圓滿完成了一次在文化和藝術交流之外更具有許多不同尋常意義的出訪任務。
巴格達的七天是短暫的,是難以忘懷的。
穿越禁飛區
就在我們臨行前的9月18日,媒體稱美國出動200架飛機大舉轟炸伊拉克禁飛區,并稱這是今年以來美英對伊禁飛區的第35次轟炸。美國總統布什也頻頻發表措辭強硬的講話,表明堅持打擊伊拉克的立場。此時此刻,我們將如何進入伊拉克成了懸在我心頭的一團霧。
凌晨4點,從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駐地出發,我們乘黎航客機1小時后抵達約旦首都安曼機場。中國駐伊拉克大使館文化處的同志已于三天前在這里迎候,為我們安排進入伊拉克的一切事項:租車、買飲用水、準備食品。在異國他鄉見到使館的同志,就像見到親人一樣溫暖。
海灣戰爭后,伊拉克受到聯合國的嚴厲制裁,加上美英在伊拉克劃定所謂“禁飛區”、“安全區”,對伊實行持續軍事打擊,伊拉克基本上終止了與世界的空中往來。經過幾年的努力,目前情況略有轉機,但伊與外界的民航運行依然不定期,有時甚至冒險“闖飛”。從安曼到巴格達地面距離1000多公里,空中飛行大約1小時。而此時,我們只能從地面通過這段路程。兩輛大巴車載著我們和行李道具,開始了漫長的跋涉。
和黎巴嫩滋潤舒適的海洋性氣候絕然不同的戈壁熱浪撲面而來。車外氣溫高達40℃,車內的空調開到極限,依然覺得悶熱難耐。剛離開安曼時還可以看到一排排高大的棕櫚樹和綠色植物,漸漸稀少起來,棕櫚樹在熾熱的陽光下像燒焦了似的掛著枯黃的枝葉。再往前,完全沒有了綠色。展現在公路兩邊的是浩瀚無垠的戈壁荒原。白色的、灰色的、黑色的細沙、粗沙、礫石鋪滿了目力所及的遠方,在烈日下散發著灼目的熱和光,像一片死海,了無生機。車窗外偶爾也閃現出一叢叢沙蒿、駱駝刺之類的沙生植物,出現一座座低矮的平頂小屋,一只只小扁盒子似地散落在廣袤的荒原上。若不是偶爾見到那些暴曬在陽光下身穿白色阿拉伯長袍,皮膚黝黑發亮的阿拉伯人,常常使我產生身在甘肅河西走廊某個地段的錯覺。
這實在是一段無法用時間來計算的里程。
出約旦海關耗去了近兩個小時,讓我們已經感覺到進入伊拉克的不易。一踏上伊拉克的土地,哨卡林立,不斷地有荷槍實彈的伊拉克邊防軍人上車來查驗護照證件。到了伊拉克海關,更有一套稱得上世界之最的入關程序。伊拉克的入關填報卡大概是世界上內容最詳實、項目最煩瑣的,密密麻麻地印了一大篇。填卡、報關、審驗,從下午5時直到夜幕降臨,3個小時后,伊海關人員終于將審驗合格的護照分發給我們,準許入關通過。
從這里開始,還有大半路程。我們又開始了艱難的夜行。那天,正值農歷八月十五,一輪碩大的圓月掛在茫茫荒原的夜空,清朗而明凈,引發出代表團小演員們對祖國親人的無限思戀。
穿過漫漫長夜,當我們抵達巴格達駐地時,已是次日凌晨4時。從頭天出發到此時,正好4個小時。駐伊拉克大使張維秋見到我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進入伊拉克就是成功!”
平靜的巴格達
巴格達是一座美麗、有特色、有品位的城市。孕育了古巴比倫文明的底格里斯河在市中靜靜流過。城市規劃大氣、舒展、開闊,沒有太高的樓房,但建筑造型別致新穎,阿拉伯民族特色和現代造型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現代而典雅,形成獨特的風格。綠樹成蔭,道路寬敞,市容整潔。當年被炸毀破壞的建筑已修復重建,完全不是想象中的滿目瘡痍。正值椰棗成熟的季節,市區一排排高大的椰樹上掛著沉甸甸的椰棗串,映襯著清真寺建筑,呈現出一派阿拉伯異域風光。
假如沒有戰爭,假如沒有聯合國長達12年的經濟制裁,依仗著得天獨厚的石油資源,巴格達無疑是阿拉伯世界最發達、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僅就它現有的建于80年代的城市基礎設施看,依然顯示出厚實的家底。城區現代化的交叉公路形成網絡,從海關到市區的高速公路建于兩伊戰爭前,用鋼筋水泥筑就,堅固異常,路面可以停泊飛機,20多年間從未整修過,完好如初。可以說,巴格達是一卷卡了殼沒有拍下去的膠片,整個城市基本定格在80年代。但重要城市基礎設施依然完整齊備,陳舊但實用。
正值美國遭受“9·11”事件一周年,也是美國反恐打擊阿富汗一周年,美英又加緊行動,將伊拉克鎖定為下一個打擊目標。戰爭的陰云籠罩在伊拉克上空,戰爭的威脅已進入倒計時,首府巴格達又將面臨一場可怕的劫難。然而此時此刻身處巴格達,我看到的卻是一個寧靜安詳,似乎什么也不會發生的城市。每一個人都從容不迫地做著自己的事。它臨危不亂,出奇地鎮定自若,令人震撼和肅然起敬。街上車水馬龍,“巴士”往來如鯽,不乏嶄新豪華的“奔馳”、“標致”。忙碌的市場內人聲喧沸,鮮花店照樣做著生意。十多年的經濟制裁,限制了伊拉克的發展和現代化進程。巴格達缺少藥品,沒有大型超市,沒有手機、電腦、傳真、VCD等現代生活用品。但巴格達人基本生活必需品并不匱乏。食品店內各種面包、餅干、糖果、冷飲琳瑯滿目;肉店掛著新鮮的牛羊肉;加工好的熟肉制品種類繁多,任人挑選。伊拉克政府實行全民供給制,每月定量無償供給居民糧食、食油、雞蛋等,使大多數在制裁下貧苦的百姓保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
如果說戰爭的氣氛,那就是強烈的反美情緒。這種情緒反映在普通人毫不掩飾的言談中,反映在城市的雕塑中。而和這種情緒緊緊連在一起的就是薩達姆形象的無所不在。薩達姆的雕像是巴格達市的一景。除了塑像,他的各種形象被制成巨幅圖片出現在道路、橋梁、建筑物上,小到印在書本、郵票、手表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眼下巴格達市區正在大動干戈興建幾座標志性建筑,一座氣勢恢弘的清真寺已經初具規模。這就是巴格達人的宣言:你炸你的,我建我的,不放棄,不言敗。
晚上,在我們居住的曼蘇爾飯店內一下子涌進來那么多披著潔白婚紗的美麗新娘和她們的新郎。原來這些新人將按照當地的習俗,在飯店舉行盛大的婚禮,并在這里住一段時間。據說,當晚巴格達市有百對新人入住飯店喜結良緣。這突如其來的婚禮大軍,讓我再一次感到了震撼。在戰爭步步逼近的巴格達,竟然有這么多新人隆重地舉行他們的人生大典。從喜慶莊重的婚禮進行曲中,我分明聽到另一個悲壯的旋律:此刻,緊緊抓住和挽留和平的每一分鐘,就是巴格達人最大的奢侈和幸福。
祈禱和平
在巴格達期間,伊方專門安排我們參觀了兩伊戰爭紀念館、無名烈士紀念館等著名建筑。伊拉克曾是古巴比倫文化的發祥地,而代表人類四大文明之一的巴比倫文化中,建筑學是他們對人類的一大貢獻。阿拉伯建筑藝術一直影響到整個中世紀的歐洲。兩伊戰爭紀念館就是由伊拉克人自己設計,由日本承建完成的。工程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占地面積有世界第一大廣場天安門廣場那么大。這里我們且不論兩伊戰爭本身的是非曲直,僅就這座建筑而言,堪稱世界一流水平,是建筑和藝術完美結合的經典之作。
老遠看它的地面建筑,像兩只綠色的圓球,或兩滴綠色的水珠。走到近前方可領略到它的寓意,那是一顆裂為兩瓣的心臟。通往主建筑的是寬敞的大理石臺階,光滑的石質打磨得明光可鑒,從這里一步步走向綠色的心臟,一種神圣莊嚴的感覺在心中緩緩升起。慢慢走近,看到兩瓣對應的心臟中間有一束燃燒著的火苗狀的雕塑,那是一面卷起的伊拉克國旗,它象征著戰士心中永遠的祖國,又巧妙地成為地上地下建筑有機的承啟點,可謂匠心獨運。通往地下展覽大廳的曲折臺階中段,從地上噴泉流下來的水一瀉而下形成一道水簾,發出巨大的轟鳴,象征著戰場上的金戈鐵馬,兵刃相向的廝殺吶喊,使肅穆的紀念館有了動勢,有了聲勢,也拉開了紀念大廳展出的序幕,真是神來之筆!展覽大廳雄偉壯觀,可以用巨大來形容。頂天立地的大理石石柱,使大廳迂回蜿蜒,開闊但不呆板,有一種音樂的韻律,舒緩張馳,自然而流暢。沿大廳四壁,紫色的大理石上是史詩般的浮雕。大廳內獨到的燈光設計,營造出一種特別的氛圍,使參觀者自然地走進歷史,陷入沉思。展覽介紹為國捐軀的烈士,從將軍起以級別排序,生卒、籍貫、生平、戰跡均刻在石壁上,旁邊玻璃柜中則是烈士的照片、遺物等。
無論你來自何方,只要參觀過這座紀念館,一定會對那顆被戰爭無情撕開裂為兩瓣的心臟留下深刻的印象。戰爭,就是用生命和鮮血上演的人間悲劇,令人心碎。
隨后,我們又參觀了另外一處令人驚心動魄的紀念地,那就是巴格達阿米利亞防空洞。它的全稱是“伊拉克民防總局巴格達第二十五號公共掩藏體”,位于巴格達西南的阿米利亞居民區。據講解員介紹,這座防空洞是1984年兩伊戰爭期間修建的,上下三層,面積達1500平方米,鋼筋水泥結構。洞內安裝有空調、電臺等,還備有足夠的水和食品,一般狀態下可供人隱蔽一兩個月。然而,1991年2月13日凌晨3時左右,該防空洞被美軍轟炸機投擲下的兩枚重磅炸彈擊中,防空洞緊急出口打不開,致使當時在防空洞內避難的400多名伊拉克平民被炸死或窒息而死,其中大部分是婦女、兒童和老人。防空洞現在仍然保留著被炸后的狀態,被炸斷的粗硬鋼筋四下伸張著,搭拉著,講述著恐怖。下面是一個巨大的彈坑,直通地下一層。洞內陳列著遇難者的遺照:曾經和睦幸福的大家庭、樸實善良的母親、天真可愛的孩童、年邁的老人,四周擺放著人們敬獻的花圈、花環,寫著悼念文字的絲帶。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是通過洞口的一段頂壁上,被炸彈氣浪拋擲撞擊成碎片的殘肢、手臂、腳印,變成焦黑的碳化標本,重重疊疊、清清楚楚地烙在上面……而轟炸過后的第四天,美國竟宣稱是誤炸,表示遺憾。400多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被無辜地扼殺了。
這就是戰爭,這就是慘烈的戰爭。現代戰爭已經越來越變成失去理性的瘋狂和毀滅。在現代高科技裝備起來的殺人武裝面前,什么樣的掩體都不堪一擊。我們為生活在戰爭威脅下的伊拉克人民祈禱,我們和世界人民共同呼喚和平。“讓人類永遠遠離戰爭”,在紀念館留言簿上我寫下了這句發自肺腑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