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長江這兩條孕育中華文明的巨龍在神州大地上呼嘯奔騰,激動飛舞,在它們的上游流域,兩大龍頭捧出了一顆神奇璀璨的明珠,這就是處于我國溫帶與北亞熱帶過渡地區的小隴山。這里氣候溫和濕潤,適宜動植物繁衍生長,至今依然保存了古老、秀美、神奇的生態面貌。
“造化鐘神秀”,大自然獨具匠心,集雄強豪放的北國魂魄和嫵媚婉約的南國情愫于一體,雕塑出了層巒疊嶂、風景秀麗的小隴山。林區內,舉凡一山一溝,一崖一溪,一草一木,或高昂挺拔,俊逸超群;或韻味生動,氣象萬千;或纏綿悱惻,如詩如歌,都昭示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獨特魅力。這片薈萃著日月精華的曠野山林,五里不同天,四季不同景,是一部讀之令人酣暢淋漓、回腸蕩氣的大散文,是一曲慷慨激昂、氣貫長虹的交響樂,是一幅變幻莫測、雄偉壯麗的山水畫。奇草異木,青山綠水,也編織成各種野生動物的歡樂園,百鳥鳴囀,百獸嘯林。如果說納綠吐翠的花草樹木是小隴山的錦繡外表,那么,活波可愛的鳥獸蟲魚則是小隴山的精靈,于是,小隴山就這樣以其卓越的精神風采造就了一方如詩如畫的綠色王國。

小隴山也是一片薈萃著歷史文化的土地。在人類的童年時代,這里就回蕩起了先民古樸的長歌浩嘆,此后一直與中國歷史文化進程保持著同樣跳動的脈搏。世傳距今4700年,黃帝軒轅氏誕生于境內石嶺河之三皇溝(又名軒轅谷)。春秋時期的思想家、道教創始人老子曾在伯陽設壇講《道德經》,收天水人尹喜為弟子。交龍寺和其后(394~416)開始建造,經北魏、北周、隋、唐宋各代增建的麥積山石窟等寺觀使山清水秀的小隴山陶冶在深妙崇高的梵唄佛唱中。小隴山的險峻神秘,也一度使這里成為戰爭的舞臺,軍事家諸葛亮在月亮峽開鑿了棧道,抗金名將吳玠吳璘在此建造了屯兵要塞。明末清初,明皇室肅王為避難修道隱居山中。清同治年間,太平天國石達開中旗余部轉戰小隴山,有的流落下來,墳墓至今猶在。

小隴山是一座蘊藏著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天然綠色寶庫,解放前,民國政府就開始進行考查、保護。1962年,國家成立了小隴山林業實驗局。建局40年來,已初步形成了以木制品加工、森林旅游、花卉苗木繁育為主的林業產業框架。1998年,國家為了更加科學地保護與開發小隴山,實行了“天保工程”。現在,小隴山不僅是甘肅東南部的綠色生態屏障,而且是西北地區重要的用材林、商品林基地,也是現代人們回歸自然、陶冶性情、休閑娛樂的天然綠色公園!
相關鏈接
小隴山林區概況
小隴山林區位于甘肅東南部,總面積1243萬畝,其中林業用地945.9萬畝。林業用地中,有林地586萬畝,灌木林地106.3萬畝,宜林地149.7萬畝,疏林地28.5萬畝,未成林造林地17.8萬畝。森林覆蓋率55.7%,活立木總蓄積2 771萬立方米。1962年經國家計委批準,建立了甘肅小隴山林業實驗局,直屬林業部管理,后經幾次管理體制變更,現歸屬甘肅省管理。全局下設21個國有林場,15個經營服務單位,現有在職職工6 112人。

小隴山林區處渭河、嘉陵江、西漢水上游,全境海拔700~3200米,年均降水量380~780毫米,年均氣溫10℃~12℃,無霜期180~220天。全林區分布有各類植物171科、847屬、2511種,木本植物中喬木312種、灌木512種,被國家列入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樹種14種,省級保護的60多種。各類動物245科、2 036種,被國家列入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物13種。


林區現有國家森林公園一處,總面積13.8萬畝。省級森林公園兩處,總面積17.3萬畝。特別是麥積國家森林公園橫跨秦嶺南北,分屬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形成一個地跨兩大流域,獨有特色的公園。另外,林區所在地天水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布滿先祖創世播火的足跡。7 800多年前的大地灣遺址,傳說人文始祖伏羲、女禍就出生在這里。江澤民同志1992年視察天水時,曾揮毫題詞“羲皇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