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臺位于華亭縣西南35公里處,東南距陜西隴縣最近,南鄰甘肅張川縣,西北與莊浪縣接壤,是隴上一處著名的歷史文化遺址和省級森林公園。
隴山,古稱隴坂、隴坻等,是古代關中農業文明區與隴右戎夷狩獵游牧區的分界線。隴山上有個“五臺山”,由五座環峙的山丘得名。五臺山南麓是一片蔥蘢的森林,掩映著神秘的佛道文化寶地青龍山及蓮花臺。有人說蓮花臺有古帝王祭天的上、下疇,我先是關注,后經考察,認為那是無征不信的臆說,古代的上、下疇及其他幾個“疇”——祭祀臺,《史記·秦本紀》等書中都有明確的記載,然離隴山蓮花臺均尚遠。再從地形來看,古今山川不異,蓮花臺下羊腸小道,左縈右繞,連年長一些的考察者都很難爬上去,山頂又極狹窄,古代帝王祭祀,必然伴隨千軍萬馬,像蓮花臺這樣的陡峭山嶺,古代帝王和他的衛隊、儀仗隊及隨從官員如何登臨?登上去以后又如何安頓眾多的人員呢?我由此斷然否定了上述猜測。
然而殘瓦片片,人言鑿鑿,非上、下疇,這里又是一個什么樣的去處呢?考察中我發現了一方石碑,雖有剝落和辨認不清的地方,但大意還是清楚的,讀來令人興奮不已。按碑文說,唐憲宗要找一處靈山,“建立廟塔,上安神明,下佑民人”,他命都督李明四處尋訪。李明奉命來到水落府,知府安瞳指薦此山,說它山勢靈秀,還有一大羅金仙在山修行。李明來到實地考察,果見“山山如蓮花”,來朝主峰,周圍40里地,“林木重重,松竹橫礙,石巖參差,嶙峋崔巍,實不負天下之名山也”。他當即畫圖一幅,呈上朝廷,憲宗看后心喜,遂立白玉碑一通,敕封此方主山為眾山之尊,又“安置食糧僧道三千五百名”,“敕封常住地一份”。從此,山上殿堂覆壓,僧道云集,香火旺盛,循為隴上一名區。到了明代,朱元璋分封諸子為藩王,封到平涼的韓王雅好佛道,重修廟宇,以光前朝之美。邑人閆友仲等也發起在山上修建了玉皇洞、玄天上帝洞、三清殿等各一所,后來又建了石塔寺。萬歷二十一年三月初二日,石塔寺僧人舟空、信士丁演等樹石立碑,記載了這些事。時移世易,代遠年深,唐朝和明代的廟宇都已蕩然無存,原碑也一起殘毀了,我們看到的碑文,乃是清光緒元年(1875)由廟主張中楷等“照碑舊文重刻”的。盡管如此,它仍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首先,碑文告訴我們,“蓮花臺”一名是因區內“山山如蓮花,翠景重重”而得來,并非如今人云是由于山上一石如蓮花。其次,碑文證明蓮花臺的人文歷史至遲可以追溯到唐憲宗(806~820年在位)時代。明、清、民國,不斷修建,至今留下名稱的寺窟廟觀還有玉皇洞、真武洞、三清殿、石塔寺等。再次,由宗教文化形態來看,此山從唐中期以來,就是佛道并存,和諧相處,與唐宋以降儒釋道三教合流的歷史大背景完全一致。最后,談到宗教文化的規模,我對碑文關于唐政府在這里安置3 500名僧道和40里地的常住田一事表示懷疑,認為它是夸大之辭,但從遺址磚瓦殘片的分布范圍來看,那規模確實是不小的。
蓮花臺人文景觀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山上僅存的幾座廟宇,也是磚瓦橫陳,殘破不堪,原先高大深邃的石窟,木質結構早在清同治(1862~1874)回民起義時被燒毀了,所剩石龕經煙熏火燎,通體漆黑,里面信士還在架火,取暖做飯,游人望塵卻步,誰還近前?其他幾座無人居住的神殿,造像都是清末、民國乃至近年的作品,簡陋粗俗,丹黃失調,絕無藝術可言。這與秀麗的自然風光極不協調。
但隴山蓮花臺的自然風景旖旎依舊,足使游客流連忘返。據當地同志介紹和個人考察所得,其主要景點分布在去青龍山蓮花臺的狹長山谷里。
藥園茅庵
那是在茫茫的群山林海中和蜿蜒的林間小道旁,保存著的關山藥農的幾片茅草屋,屋上縷縷輕煙,隨風散落,那是當地藥農在熏干、炮制中草藥材。游人遠望,古樸幽靜,粗獷自然,頗能引起城市來人的興趣。
幽谷迷宮和迎客山門
在林木密布的山谷里,有無數天然的石質造型,景象萬千,游人置身其下,就像進入了大自然的迷宮,百轉不窮,愈看愈奇。尤其巧妙者,在小牛窯附近的山路兩側,有一對山銀杏拔地而起,樹身高過一般樹木很多,樹干周長3.5米以上。樹冠如蓋,張揚于無際的藍天上,又合成一道券門,游客穿門而過,游興陡然提升。
鎮龜峰和藏虎崖
谷中還可以看到山腳下有凸出的巖石,像是延頸欲出的烏龜,于是人們就把這座山峰叫作鎮龜峰。不遠處還有一塊巖體,形如踞虎,眈視行人,好事者稱它為藏虎崖。
蘑菇巖和菩薩頭
那是在山崖上,兩塊巨石相依相恃,壯似蘑菇,又像慈祥喜樂、萬事無憂的菩薩,指引著來來往往的行人。直疑鬼斧雕成,逼真清凈,雖非春風秋雨,卻能凈化人心。游客值得一看。
山鬼把關
這名字雖不好聽,但景致卻不錯。此處關隘險要,還有一道天然的橋梁,其下怪石嶙峋,那景象,宛若聚集了一堆惡魔,盤旋在“仙人橋”下,欲度不得。其旁山石,亦各險峻,待游之后,卻頗感刺激。
天王塔和青龍潭
從山谷爬上蓮花臺后,迎面看到一株碩大的石筍,高架在萬丈懸崖上,全身布滿了苔蘚,在它旁邊有一株翠色欲滴的小松樹,將一只臂膀斜伸出去,招搖于山谷的萬木叢頂,像一個頑皮的小孩,站在大人的肩膀上與別人比高。石筍經過年代無數的風雨剝蝕,斑駁陸離,通體粗細不等,好像是幾層寶塔。在石筍西側的山崖下,有一面闊15平方米,深1米左右的水池,池旁峭壁上刻著“澤潤秦隴”四個大字,使這奇、險、幽、秀的天然景致,平添了幾分妙趣。民間傳說,這石筍是唐將尉遲敬德的拴馬柱,水池是尉遲敬德的飲馬泉。雖屬附會之辭,卻為這里的自然景觀注入了歷史人文的內涵,是游人必到的一個景點。
蓮花臺附近景區,重山疊翠,云霧呈祥,松影濤聲,泉水清涼。據當地同志介紹,這里春有山花,夏多涼爽,秋見碩果壓枝,冬來冰雕銀裝,一年四季,一日三時,風景變幻,美不勝收。
隴山蓮花臺不僅是著名的風景游覽區,還是一處天然的動植物養殖場。這里數10萬畝的天然林,蘊藏著140多種樹木和200余種中藥材。樹種可稱道者,有油松、華山松、白樺等。藥材之珍貴者,有黨參、豬苓、杜仲、丹皮、白芍、大黃、柴胡等。禽類的角雉、禿鷲、紅腹錦雞、金雕、大鴇,獸類的金錢豹、梅花鹿等,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此外,還有野豬、野馬、野牦牛、草彪等,不一而足,處處生機昂然。
初訪隴山蓮花臺,我原想尋找古代農業文明與牧業文明的遺跡,體味古人“過隴山,淚不干”的心理落差,但結果是這一切都沒有著落。我看到的全是新時期當地工、農業建設的如火如荼的景象,同時,我還從當地的旅游藍圖上,看到了整個西部大開發的一道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