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相傳他29歲出家修道,在深山密林中歷盡艱辛,靜坐苦修六年方悟道成佛。他隨后到各地傳播佛法,建立僧團,成為信徒非常敬重和崇拜的“智者”和“覺者”。
甘肅省隴西縣博物館現藏一尊釋迦牟尼佛像,高90厘米,系檀香木雕刻鎦金而成,整體為釋迦牟尼結跏趺坐于蓮花臺之上,兩手搭膝上仰,雙指相扣作禪定的形象;佛像頭頂飾螺髻,身披錦袈裟,寬額圓臉,兩耳懸垂,修眉慈目,含笑下視,端莊而雅致,剛毅中流露慈祥。整座佛像制作工藝精湛,灼灼放彩,肅穆典雅,栩栩照人。
關于這尊釋迦牟尼佛像“落戶”隴西,還有一段奇巧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間,有一位高僧名比丘無達,朝拜浙江東海普陀山后,以募資奉請了釋迦牟尼、韋陀、關公和觀音四尊檀香木佛像,用一條扁擔肩挑這四尊佛像,發愿要徒步萬里,沿絲綢之路西行去西天。他沿途募化,風餐露宿,歷盡艱辛。由于長途跋涉,朝夕沿途化齋,他身體日漸消瘦,于康熙七年(1668)抵達絲綢之路南路重鎮——隴西翔秦門(何家門)時,竟倒地不起,恰遇一位胡姓居士相救,將其攙扶回家歇息醫病。比丘無達和尚終因勞累過度而逝世,臨終之前托付胡居士將四尊佛像留在隴西建寺安座。胡居士遵囑與隴西眾佛教信徒集資于隴西北關建起一座宏偉的“補陀西院”(俗稱普陀寺),大殿坐西朝東,進深12米,高10米,32朵斗拱,歇山屋頂,造型十分精美。這尊檀香木釋迦牟尼佛像與其他三尊佛像這才在隴西“安家落戶”,接受眾僧俗的禮拜,為隴西文化古城增光添彩。
300多年過去了,這尊精美的檀香木釋迦牟尼佛像依然端坐在蓮花之上,含笑俯視今日之盛世美景,永遠流露著智慧與關注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