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5月,在全國文物工作會議上,李瑞環同志代表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提出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針(簡稱“八字方針”)。這對于新時期貫徹《文物保護法》,進一步做好文物工作具有重大意義。
文物工作“八字方針”是一座豐碑。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文物事業得到長足發展,但是文物的法規建設相對滯后,也沒有完整統一的文物工作方針。1982年下半年,雖然制定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簡稱《文物保護法》),但文物工作的方針還是不明確。盡管在實踐中形成過一些具體“原則”,如文物修繕所遵循的“保持現狀或恢復原狀”、“保養為主,重點修繕,維持不塌不漏”、“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兩利兩重”原則等。這些“原則”往往因過于“具體”而難于把握,而且對同一問題的提法不統一,敘述不準確,使文物部門和廣大文博干部在工作過程中有時感到無所適從。直到“八字方針”的提出,才使我國文物工作真正走上了既有法律保證,又有方針指導的軌道。
“八字方針”是在總結新中國成立4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物工作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大量的文物寶藏。作為中華民族古老文明實物映照的中國文物世代留存,從未間斷。在近現代歷史上,我們的先驅者、先烈們和廣大人民群眾,又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我國是一個文物大國,同時又是一個經濟比較落后的大國,這是我們的基本國情。文物工作不能脫離這一基本國情。因此,在現階段我們能夠投入文物保護的資金十分有限,只有在“保護為主”的前提下先“搶救”最瀕危的部分,即“先救命,后治病”。同時,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出發,“八字方針”所體現的又是一個長期的戰略任務,它賦予當代人的是一項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和為子孫后代利益著想的歷史使命。
“八字方針”有著科學的內涵。它的提出和實施,對于正確處理文物工作和其他工作的關系,正確處理文物保護搶救和文物資源開發利用的關系,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告訴人們,“保護”是總前提。文物必須“保護”,這是國家的職責和人民的義務;損害、破壞文物,就違背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就意味著違法犯法。而“搶救”則是“保護”前提下的工作重點。因此,在文物工作中,國家人力、財力的投向和工作重點就要牢牢把握加強保護、著力搶救、全面規劃、保護重點這一總方向。
10年來,我國文物工作遵照“八字方針”,在全面實施“保護為主”的同時,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和科技力量,對數千處重點和瀕危文物進行了搶救保護。如對長城、故宮、莫高窟、秦始皇兵馬俑、布達拉宮、三峽文物等一大批文物古跡和許多近現代革命遺址進行了搶救性保護。在甘肅省,則對200多處文物進行了搶救保護。如麥積山、榆林窟、炳靈寺、天梯山、馬蹄寺、文殊山等石窟寺的搶救保護;天水伏羲廟,張掖大佛寺、西來寺、山西會館,武都廣嚴院,崇信李元諒寢宮,秦安興國寺等古建筑的搶救保護;秦安大地灣、武威白塔寺、金塔大灣城、安西鎖陽城、高臺駱駝城等古遺址的搶救保護。還有如大地灣F901保護大棚和莫高窟、榆林窟等文物點的保護設施及防洪、治沙工程,省博物館等文物收藏單位的文物藏品保護設施建設項目和文物藏品修復、文獻資料搶救項目等等。同時這一方針的實行進一步加強了文物保護搶救項目的科學管理,逐步改變和減少了以往文物修繕工程中的某些盲目性、隨意性和重點不突出、有限資金撒胡椒面的弊端。“八字方針”的提出和實行也進一步保證了《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促進了文物法規建設和文物法律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1995年9月,國務院在西安召開的文物工作會議上,對“八字方針”執行三年來的情況進行了“會診”,又提出了“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原則(簡稱“十二字原則”),與“八字方針”一并執行。七年來的實踐充分證明,“八字方針”與“十二字原則”互為補充,起到了相得益彰的積極作用。可以相信,今后我國的文物事業,必將在正確方針的指導下,繼續沿著法制化的軌道勝利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