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唐一代,洮硯進入京畿,聲名日噪,遂與端硯、歙硯并稱中國三大名硯。自北宋,洮硯制作趨向繁盛,硯品傳播也日益廣泛。唐宋以降,名品迭出,名流大家多有使用并收藏洮硯者。直至明清,硯品多見于著錄,日月消長,時過境遷,古品洮硯傳世者有如鳳毛麟角,不要說唐宋古品,就是明清遺硯,也難得一見。據筆者所知,國內個別博物館及著名收藏家,有極少藏品。亦有北宋以來珍貴硯品流落海外,日本某收藏家,就藏有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撰寫銘文的宋硯。在此介紹幾件國內收藏的洮河古硯珍品,以饗硯鄉文友。
故宮博物院藏宋“蓬萊山”硯
該硯呈淡綠色,色相屬洮河綠石中的“竹葉清”。硯體長19.9厘米,寬9.8厘米,高3.9厘米。硯面下半部開正方墨池,上方開長方形槽式蓄水池,硯池下方及周邊雕二龍戲珠圖;硯面上半部雕山巒圖,可見疊嶂起伏,中間為重檐殿閣,閣額刻篆書“蓬萊閣”三字。硯背凹進1.5厘米,雕刻赑屃座碑石形象,周邊刻激浪紋,碑額刻“雪堂”二字,襯以云氣紋,碑身刻邊欄,配以花瓣圖案,碑面刻隸書硯銘:“縹緲神仙棲列仙,幻出一掬生云煙,予以實之萬斯年”。落款為“元豐四年春蘇軾識”,“雪堂”系蘇軾齋號。此硯形體敦厚、凝重,古樸典雅,既有蘇軾的“齋號”,又有硯銘和年款,應為東坡藏硯,價值無量,屬洮硯極品。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宋抄手硯

硯石黃綠色,含水波紋,長22.5厘米,寬15.5厘米,高3.7厘米,色雅石潤,硯為長形抄手式,制作規整,造型端莊,通體無雕飾,質樸無華。該硯出土于河北鉅鹿,是典型的宋代硯品。邊面刻隸書“北宋洮河產研”,系后人鑒識。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明“十八羅漢”硯
硯材為洮河綠石,滄碧中泛淡黃色,為洮河石中的稀有品種。硯呈橢圓形,縱徑26.5厘米,橫徑20.7厘米,高8.4厘米,通體打磨,邊面環刻十八羅漢,各執法器,形態各異,用線刻技法,鋒芒不露,大有鐵線勾勒的藝術效果。硯池平出,呈日輪形,線刻樓閣、宮殿、云龍及海水激浪紋,全然一幅旭日出海圖。硯底內凹,用浮雕技法刻出海浪、柱石、魚龍圖案,刀法蒼勁,渾厚大度,是洮河石硯的經典之作。該硯與前述抄手硯原為天津收藏家徐世章先生收藏,后來捐贈給天津藝術博物館。
在1000多年的洮硯發展史上,隨著歷史的變遷,歷代都有符合時代精神的創新。當今之世,洮硯制作呈現繁榮態勢,硯形、圖案布置及技法運用的豐富多彩,都為歷代所不及。但是也存在著某些畸形發展的趨向:硯體漸大,圖案繁瑣,鏤空透雕重疊累贅。從上述古硯的凝重、古樸、典雅和簡潔之中,或許能夠使我們領悟到洮硯作品的傳統風格和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