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遠看去,黨家村處在一個東西走向的葫蘆狀溝谷中,建筑錯落有致,在秋風的吹拂下如同流動的音符。這是我在進入溝谷前站在高處俯瞰時,對黨家村建筑的宏觀感覺。
黨家村,顧名思義,就是以黨姓人為主的村落,位于韓城東北9公里處的西莊鎮。元朝后期,黨姓人在這里選址生存。明朝以后,黨姓人已在這里經商發跡。隨后,山西萬榮賈姓商人也來到黨家村,賈家入贅黨家,黨、賈兩家聯姻。從此生意遠達三江,有日進斗金之財。明、清時代,黨家村的商人已是異常火爆。他們并非坐地為賈,他們看到了外面更精彩的世界,由是捕捉更大的商機。他們在擴大自己莊園的同時,已經在用商人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隨之便有了與外界往來流通的“銀票”。這種東西的產生,意味著黨家村的商人已融入當時的中國商海。有了很多錢之后,黨家村人在大興土木的同時,便向文化靠攏,“儒商”成了他們追求的新目標。讀書成風,科舉為榮,僅明清兩代,考出進士、舉人5人,秀才44人。小小的村落,能走出如此多的文化人,在中國北方歷來尚武的風氣下,已是非常難得了。而今,仍聳立在村東南的七極六角形、高37.5米的樓閣式磚塔——文星塔,既是黨家村人祈求文運興盛的象征,更是黨家村人文星高照的標志。文化人多了,尤其是高層文化人的出現,更為黨家村的建筑帶來了格局和品位上的提升。
現在的黨家村溝谷地,占地面積16.5公頃,空間并不是很大。但黨家村的先祖們選準這里為宅地,還是有他們的理由的。這里北屏塬地,南臨泌水,避風向陽,選址好,有利于村落布局。黨家村由20多條巷道縱橫貫通,主次分明,曲直有序,如同城市的街道布局,就連同下水道,也考慮得十分周到。就是在這樣一個空間內,現存有完好的明清四合院125處。每院呈長方形,由門廳、左右廂房、門房圍成。每處四合院的整體含義是:廳房為頭,廂房為雙臂,門房為足,暗含人體的喻意。廳房高而寬敞,前檐多為歇檐,建筑藝術多體現在這歇檐上。
游人行進在或為條石或為卵石墁鋪的路基上,可以感覺出一種不同于別處的“古代氣息”。千姿百態的高大門樓,造型獨特的藝術品會使你目不暇接,贊嘆不已,會把你帶進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殿堂。門樓外的拴馬樁、拴馬環依舊,尤其是那考究的上馬石,仿佛主人剛乘馬而去。照壁是四合院特有的景觀,中間多為象征富貴、長壽、安樂的磚雕字畫。引人注目的是門額上的題字,或木雕或磚雕,都顯得古樸、瀟灑:有功名的題功名,無功名者也是吉祥幸福的內容。它不僅是書法藝術的展示,也是宅主地位的象征,更是宅主文化修養與精神追求的體現。這一切,無不在向游人訴說著黨家村昔日的興盛與輝煌;這一切,顯示著古樸典雅的文化氣息,保存和再現了明清以來西北歷史悠久的古民居文化的精華。
每個獨立的四合院,是黨家村這個小社會的組成部分,整個黨家村即是一個整體。村中有祠堂、私塾、節孝碑、看家樓、暗道、哨公等公共設施,還有象征文化興盛的寶塔(文星閣)。走進石頭街巷,如同走進古代社會,建筑高大雄偉,設計布局合理,自西向東,由南往北,自成體系。安全保衛思路也獨到,在村子中部地段建有數層樓高的望臺,如同現代的望崗樓,負責全村寨的安全保衛;寨內兩邊都有入口,夜晚有人專門負責關閉,外人不得入內。更妙的是,在村寨的東北高地還修筑有防御性堡壘建筑——泌陽堡,屬武裝性的。若遇到匪患,居住在村寨的黨、賈兩家人即移入堡內。多少年過去了,泌陽堡完好無損,游人可通過暗道進入堡寨,暗道是磚石修砌,本身可駐兵防守。通過暗道可進入塬上,除暗道一面為絕壁外,塬上三面都筑有城墻和掩體,還建有炮樓式的工事。
當然,黨家村的建筑特點,也體現了當時封閉的思想意識。四合院的二層小樓,在臨街的一面開有窗戶。導游說,凡村子里有重大活動,諸如逢喜事或節慶時,住在二樓上的大閨女下不了樓,就推開后窗向下觀望,實則是繡花樓。
黨家村的民俗遺存,除了保存完好的建筑群落,還有精細的文化遺物。早已有了開放旅游意識的黨家村人,把這些最能代表黨家村歷史的遺物收集在一起,辟成民俗博物館的形式,讓游人在游覽了宏觀上的建筑群落之后,再欣賞已近乎絕跡的東西:清以來的各種桌椅、日用器物、書畫、穿戴用的裝飾性衣物等;尤其是黨、賈兩家當年經商過程中流通的銀票、文字記載等,都彌足珍貴。
一個明清時期社會的影子——黨家村,就這樣呈現在現代人的面前,就這樣牽惹著一個個游客的心。
相關鏈接
黨家村古民居,被譽為傳統民居建筑的活化石,位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韓城市北10公里的泌水河谷中。全村由黨、賈兩姓組成,300余戶,1300余人;600多年前建成的百余套四合院,以及家祠、風水塔、城堡、暗道、哨樓、貞節碑等,保存完好,近年來尤受中外建筑專家的注意。黨家村的形成,可上溯至14世紀的元末明初,當時有個叫黨恕軒的農民自大荔朝邑逃荒來此落戶。清代自雍正至咸豐五朝,互有親戚關系的黨、賈兩姓居民,在此大興土木,逐漸形成體系完整的村落。黨家村今已被列入“歷史文化保護村”以及“國際傳統民居研究項目”的重點考察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