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原地處隴東黃土高原,厚厚的黃土層孕育出了歷史悠久的黃土文化。黃土窯洞、黃土炕、黃土泥塑……琳瑯滿目的黃土藝術無一不浸透著黃土層的深厚和寬廣,而最能體現黃土高原人純樸憨厚性格的,就是那獨特實用的黃土窯洞。幾千年來,鎮原人正是利用黃土高原土層厚、土質堅柔等有利條件,因地制宜地創造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窯洞文化。近年來,他們更是兼收并蓄,推陳出新,把黃土高原上的穴居和屋居結合起來,創造出了一種獨特實用的“合金”式建筑——箍房。
箍房,是一種利用黃土土坯“旋”出來的外似瓦房內如窯洞的民用建筑。箍房相當于“石拱橋”,利用力學原理修建而成,可以承受較大的壓力。其修建材料主要是以濕黃土夯打而成的土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箍房的主材料現在也就相應地轉變成了磚塊。
修建箍房時應先砌出四面墻,預留出安裝門窗的位置,尤其要將前后墻的地基打結實,以使其能承受住窯頂的巨大壓力,然后把和有麥草的泥漿(或沙灰)粘涂于土坯(或磚塊)表面,從前后墻頭往中間一塊一塊堆砌土坯(或磚塊),“旋”成拱形似的窯洞。之后,在拱頂兩面墻頂的過渡處裝上短椽,形成屋檐,在短椽與窯拱的接合處填上干土或炭渣之類的東西,使前后檐口到窯頂形成形如瓦房的斜平面。最后,在斜平面上擺上小青瓦或紅磚瓦,安上門窗后可在房內外做一番裝飾。這樣,箍房修建即算成功。
從外面看來,箍房完全就是一幢高大宏偉的瓦房;進內一看,它卻是舒適宜人的窯洞。箍房有一間單箍,也有數間連箍。其跨度卻不宜過大,因為這樣一來,容易造成使用面積小的不足。然而,它卻積聚了窯洞與瓦房的所有長處:冬暖夏涼、經久耐用、美觀宏偉。箍房相對瓦房來說,不但簡便,而且節省材料和資金,因此受人喜愛。一些經濟相對困難的人家,一般在拱頂兩面墻頂的過渡處留出兩道水槽來,讓雨水從山墻兩邊鑲插的瓦片上流下,當地人稱之為“箍窯”;而一些條件較好的人家,往往是在磚箍之后,將窯頂砌平,在窯頂再蓋起磚瓦房,便形成了上房下窯、別具一格的小閣樓式的建筑,當地人稱之為“高房”;有的再在外面貼上圖案精美的瓷磚,儼然一幢漂亮的兩層樓房,煞是美觀宏偉!
與城市中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相比,窯洞特別是箍房,顯示出黃土高原農村所特有的民俗特點,有著獨特誘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