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東方古國,茫茫隴上秦州,天地混沌初開之始,是天造地設的牧場;雄秦發祥拓疆之初,是非子牧馬建功之地。千萬群馬匹踏過2 000多年的悠悠歲月,凝固而成秦王兵馬俑,幻化而成萬仞群峰,千里秦州仿佛四面牧歌可聞,八方鐵騎在望。
《史記·秦本記》載:“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于汀渭之間,馬大蕃息……于是孝王曰:‘昔伯翳為舜王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后世亦為朕息馬,朕封其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司馬遷千鈞史筆,鐵定了秦州——天水為秦王朝起根發祥之域,非子牧馬得封之地。縱觀秦州大地,關山下的張家川有先秦封地秦亭遺址,清水城東有秦亭鄉邑,天水之南有牧馬灘。千里牧草,萬行馬跡,印證著太史公的春秋筆墨,印證著秦人先祖的牧馬歲月,印證著秦州人精于騎射的勃勃英姿。
秦的祖先非子在秦州牧馬,靠種植“秦”(優質牧草毛谷的別稱)而養馬立國。秦人以秦牧馬,這是秦王朝基業的根本,為永志不忘斯地牧草之功,所以起國號為“秦”。馬是甲兵之本,國之大用,亦是國力強盛的象征。
無秦草則無秦州,無秦州則無秦王朝戰騎萬乘、橫掃天下的赫赫聲威。
站在秦州的大地上,我的眼前全是馬的畫圖,仿佛歷代畫家和詩人筆下的形形色色的馬兒,全都在秦州的山川草灘上復活成了栩栩如生的動人景致,全都在秦州的茫茫牧草里再現著神奇雄駿的英姿。登峰縱目,天籠四野,風迎八方;馬鬃飄飄,馬嘶嘯嘯。這恢弘壯闊的畫面,迎之而暢懷,遇之而曠達。它,忽而閃電般地飛入了云彩八萬里的壯美畫面,化作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風雨雷電;忽而旋風般地卷入了秦王掃六合的威猛戰陣,化作了吞吐寰宇、囊括八荒的英風豪氣,秦州大馬群神奇般地匯入了秦王朝統一中國的歷史主潮之中。斯地養馬之功,不遜秦嶺之高。
透過秦州大馬群恢弘壯闊的歷史畫面,依稀可見華夏人文始祖伏羲、女媧的高大身影,天水名將李廣、趙充國、紀信、姜維躍馬揮戈的勃勃英姿,趙壹針砭時弊的辭賦絕唱,秦王李世民千里征戰的獵獵旌旗,李白、杜甫月下吟詩的動人情景,蘇蕙回文織錦的蓋世奇章,就連麥積山、仙人崖、大地灣、街亭、石門、織錦臺、花石崖、補天石、大象山、鳳凰山、水簾洞……全都幻化成了秦州大馬群。
俱往矣,昔日養馬之地如今已成了秦州的米糧倉,馬也告別了沙場征戰的輝煌歷史,但人們仍然可以從秦州人的身上發現馬的神韻與遺風。300萬秦州兒女,就是300萬大馬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