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箭節是東部藏區特別是安多地區各地方普遍舉行的一項純民間祭神民俗節日。藏區各部落駐地,村莊附近高峻的山岡上都住著各部落自己的保護神,也稱戰神。關于戰神的傳說及來歷,千年來無從考證,但可以確定與遠古部落戰爭時期的祭祀活動有關。戰神保護著每一個部落、每一個地方,肩負著護土安民的神圣使命。戰神當然喜歡武器,對于世代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民族游牧部落來說,戰神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而采取了插箭這一獨特的民俗形式來取悅戰神,戰神的英明、神力全靠利鏃銳箭來體現。
影友來電話,約我去甘南草原拍攝一年一度的插箭節。吉普車沿甘川公路疾駛,過了土門關就進入了藏區,關口上的佛教白塔在驕陽下讓人覺得很親切。記不清這是我第多少次進入甘南草原,但每一次都如同初次那樣興奮,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藍天、白云、碧綠的草場、金瓦紅墻的佛寺、熱情好客的牧人和慈祥的老阿媽,草原上的故事永遠講不完。
我們去看望老朋友和尚“大頭”。“大頭”是碌曲西倉寺院的主事大管家,當地草溝村人,入寺已有十幾年了。他為人熱情開朗、忠厚誠實。我們突然來訪,打亂了“大頭”的日常生活。他放下手中的活,忙前忙后端茶上水,用藏民族最隆重的禮節表示歡迎。
七月的草原風光秀美,綠色的草地上牛羊畜群與天上的朵朵白云互相追逐著漫過山岡。40余公里的草原便道,我們走了三個多小時,趕到紅科夏季牧場深處時,繁星已掛滿了夜空。前來參加插箭活動的人們設的營帳,散落在草灘上。我簡直分不清哪兒是人間,哪里是天上。“大頭”找來了當地的村干部,安排好明天上山的馬匹,便鉆進睡袋發出了輕輕的鼾聲。
草原從夢中蘇醒,百靈鳥銜開了黎明的晨霧。牧人紛紛走出帳篷,他們扛著箭翎騎上駿馬,三五成群從四面八方往山巔的箭垛奔去。蜿蜒的草山小路上,牧人和駿馬排成一條不見頭尾的長蛇隊形,魚貫而上,山上山下遙相呼應“拉加羅”(神,戰無不勝的意思),人聲沸騰,烈馬嘶鳴,好一幅中世紀部落戰爭畫卷。
我急忙背上攝影包,顧不上收拾帳篷,跨上駿馬趕上前去,加入到攀爬山巔的陣列之中。來參加插箭的是清一色男性,其中不乏稚氣的少年。“箭翎”多是一根根二三丈長的筆直樹干,去皮削枝,桿頭上縛著五色彩綢,菱形的翎板呈三角固定在箭端,上繪黑白吉祥云圖,赤黃虎皮紋樣,遠遠望去猶如一根根刺穿青天的翎箭。
當旭日躍上遠山,金暉抹在山頂的箭臺時,高聳的箭垛顯露出利劍般的輪廓,直刺蒼穹。濃濃的桑煙煨起,裊裊上升,桑臺上柏樹枝堆積成山,上面撒滿了糌粑、干果,無數火星迸濺,如同展開一條橫貫中天的巨幅潔白哈達,把山間晨露水嵐融成輕紗,向天際飄蕩。人聲此起彼伏,摻和著柏枝澀香的氣味在山間彌漫,把每個人的祈禱和虔誠傳達給山神,把眾生的信念、信仰捎給戰神“拉加羅”。
一根根箭翎插入箭垛,五色的彩綢飄蕩著蔽住太陽,翎板相互撞擊發出聲響,吉祥結纏繞成一團,箭垛上成了箭的陣地、旌的密林。牧人們又一次狂熱地呼喊著戰神“拉加羅”,圍繞箭垛順時針轉圈。人轉,馬也轉,青年牧人的摩托車也推上了山頂,給戰神助威,長長短短的火器高舉著向天空鳴放,祭戰神再一次掀起了高潮。
插箭結束了,牧人們在草原上支鍋煮肉、賽馬,來取悅戰神。我們吃飽了手抓羊肉,喝足了酥油茶,在“大頭”和尚的帶領下走訪了依山傍水的美麗小村莊草溝村。
汽車沿著洮河行駛在回家的路上,可我的心潮還沒有回落,眼前浮現著山巔搖曳的箭翎和桑煙中雪花般飛揚的“風馬”......
插箭翎——藏民部落祭祀活動
平靜安詳地生活在草溝村的女人和孩子
和尚“大頭”帶我們訪問藏族村寨
西倉寺的喇嘛們在陽光下游戲過香浪節
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