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皮子
將小麥面粉和成團,然后放在涼水里搓洗,洗至只剩面筋為好。在洗好的面水中加上適量的硼灰水,舀在專用的鐵皮“羅羅子”中(即形似碟子淺而圓的鐵皮淺盒,無蓋),放入鍋中蒸15分鐘左右,面汁就凝成了面張。面張出鍋晾冷后,切成條狀,拌上醋、醬、蒜泥、辣椒油等即可食用。蒸釀皮時,也可將面水舀在略深一些的器物中,厚可1寸多,蒸1小時左右。不過,后一種方法雖然比較省事,但釀皮的顏色及口感都不及前一種。前一種釀皮切在碗里,黃、薄、軟、亮、香、涼、韌,色香味俱佳,夏日食用,尤其可口。在武威古浪等地的小吃地攤上,釀皮是最受歡迎的價廉物美的一種小吃。
青稞面搓魚子
青稞面搓魚子主要流行在氣候較涼的山區(qū),如天祝、古浪等地。做搓魚子時,將青稞面和成較硬的團,搟成厚面張,再切成小指粗細、2寸左右長的面條,然后放在案板上來回搓動,就將面條搓成了“面魚”。把搓好的“面魚”下在開水鍋中煮熟,撈進碗中,拌上蒜泥、芥茉漿、辣椒油、豬香油,吃來滑而柔韌,獨具其香。
囷囷子
囷囷子是一種干飯,原料可以是山藥,也可以是胡蘿卜或甜菜,甚至野薄荷。將切好的山藥或甜菜或薄荷下鍋調(diào)料煮沸,水面上鋪一層面粉。大約煮一小時,清去剩余的水,將面和下面的菜料攪和至可以用手抓食,然后澆上油蔥花,即可抓吃。比較起來,還是薄合囷囷子比較有味。農(nóng)村中有些老婆婆不讓小孩叫囷囷子,因為與“窮”音近,改叫“抓抓飯”或“捂捂子”。
酒醅子
將玉米粒碾去皮,煮爛,出鍋稍涼后拌上甜酒曲,放在盆中發(fā)酵2~3天,待上面有白色小茸毛生出時,用開水沖拌成米湯狀,晾冷后拌上食糖即可食用,其味甘醇涼爽,甜中帶酸,是農(nóng)家夏日消暑的好飲料。
火熬子
在專門燒饃饃用的有底有蓋的鐵鏊子里抹上清油,然后將揉好的面團放進去。在饃饃上面壓一些花紋或斜紋,上蓋后,埋進燒得火紅的牛羊糞堆里。約一兩小時后,挖出鏊子,饃饃即燒成了又酥又黃又脆的火熬子?;鸢咀颖绕匠pz頭要大,直徑約六七寸?;鸢咀佑炙钟执?,是饋送親友和家庭食用的好食品。
梔子
梔子,又寫作智子,將面搟成圓面張,再切成邊長1~2厘米的小方塊。兩手食指與拇指各捏住相對的一角,翻擰90度,將兩個角捏在一起即可。捏好的梔子如喇叭花之初開,如白蝴蝶之翩翩,別有情趣。做梔子飯,先在湯中下好豆腐、豆芽、肉臊、湯花,最后把梔子下進去。梔子飯在冬至日清早吃。在那嚴寒的冬之晨,吃起熱騰騰的梔子飯來,又熱又香又滑,比一般食品更有滋味。當然,作為一種佳美飯食,人們不僅在冬至日吃,其他時候也會做出調(diào)節(jié)飲食。
麥索子
農(nóng)歷六月,小麥灌漿已畢??梢詮柠溗胫腥嘞蔓溋5臅r候,揉下籽粒飽滿的青麥,在鍋里加鹽炒熟,搭在干凈小石磨中推下來,即成麥索子。麥索子均為1寸左右的小條條,麥索子中如果拌上少許醋、醬、鹽,味道是很別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