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隴縣西部的關山草原綠草豐茂,夏秋季鮮花搖曳,綠波在微風中蕩開,一望無際。關山上樹木葳蕤,豐豐茂茂,然而誰會想到,為關山的林場做出貢獻的,卻是一位德國林學家,他的名字叫芬茲爾。
芬茲爾1897年生,從小就非常熱愛大自然,總想為大地再添點兒綠。從柏林大學畢業后,他獲得了林業博士學位。到了學以致用的時候,打開世界地圖,對他最具吸引力的是有著古老歷史的中國。1926年,他接受廣州國立中山大學的邀請,來中國任教。在大學工作僅一年,他就因工作出色被廣東省政府任命為省林務局副局長。這時候,出生于陜西三原縣、對于建設大西北有著許多具體設想的于右任先生,在報刊撰文,號召甘愿為發展林業獻身的有識之士到中國的西北任教或從事林業工作。1933年,芬茲爾先生受我國西北第一所農林專科學校(即西北農業大學前身)的聘請,在該校任教授并擔任了實驗林場主任。芬茲爾來陜的時節,陜西剛剛經過1929年的大旱災,三年顆粒無收,餓殍遍野,城鄉人民一片饑色。面對這樣的饑饉,芬茲爾先生并沒有被嚇倒,也沒有氣餒,而是在黃土高原上勘踏,在秦嶺山間尋覓,研究造成旱災的原因。他憑著自己淵博的自然科學知識,抱著務實的態度,提出必須重視植樹治土,建設良好生態環境的主張。他的意見和觀點,受到時任陜西省主席的邵力子先生的積極支持,邵力子聘請他為陜西省林務局高等顧問,旋被任命為陜西省林務局副局長。芬茲爾在任職期間,盡職盡責,懷著對中國大西北的熱愛之情,風塵仆仆,身背干糧袋,手拄竹棍,登太白,攀秦嶺,跨渭水,寫下了許多有論據有觀點的觀察材料。1934年,在他的倡導和努力下,陜西省最先在眉縣、咸陽兩縣各建了一個林場。隨后,又在西安草灘、周至縣樓觀臺、眉縣槐芽鎮和朝邑縣嚴家灘,辦起了以造林為主的林場。在林場,他一方面試驗成材林,其中有一片櫟林,20世紀70年代已被利用;另一方面,他主持營造經濟林,試種毛栗、核桃。在眉縣營頭林場磨石工區車長凹附近,毛栗和核桃種植獲得極大成功,每到秋季,果實累累,為當地人民創造了不少財富。
芬茲爾在陜任教和出任林務局副局長期間,學術研究上也很有建樹,成為一位深諳西北風土的林業專家。他的著作計有:《西北造林論》、《西北引渭治黃林業將來之任務》、《陜西林業之十年計劃》、《建設渭河以南道路建議書》、《秦嶺天然林之養護及治黃治渭灘地造林之方案》和《下濕地插條造林之技術及方法》等,充分體現了一個林業科學家的博大胸懷和睿智見識,更表現出他對建設好中國西部河山的極大熱忱。
夏日炎炎,芬茲爾先生來到陜西西部的隴縣關山,踏勘關山的林業建設,寫出《關山地區及其保管問題》一書。在書中,他擬想建立關山林場,并參與制定了1933年陜西省林務擴充計劃,且得到了有關方面的批準。
芬茲爾十分熱愛中國西北這片黃土,并為把它建設得更美好,更符合自然生態規律而不斷奮斗。芬茲爾長年累月的忘我工作,終因積勞成疾,于1936年8月去世,年僅40歲,被安葬在綠樹成陰、碧水澄清的西安蓮湖公園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