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我們中華文明孕育和發展的搖籃。一代偉人毛澤東說得好:“沒有黃河,就沒有我們這個民族啊!”
黃河,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征。正是滔滔不絕的黃河,以她那劈山斬石、百折不回的雄偉氣魄和接納百川、匯聚千流的恢弘氣度,熏陶、濡染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鑄就了他們自強不息、包容厚德的性格和勇于搏斗、反抗侵略的氣概。
但是,面對這條河情復雜的大瀆,如何興利去害,使其“洪波九曲循規以趨,巨浪千層順流而下”,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理想,就是舉國上下密切關注的巨大工程。
林則徐享祭龍王殿
林則徐是龍王。
位于河南武陟的黃河流域最大的龍王廟——嘉應觀內,就供奉有林則徐的塑像。乍見時,我愣了一下,隨之連聲稱妙。林則徐在查禁鴉片、抗擊英軍方面功勛卓著,在抗洪防災、興修水利方面也是成績斐然。
林則徐出任杭嘉“湖道”時,注重修建海塘;他任江蘇按察使時,積極賑災安民;道光十一年(1831)他任河東道河道總督,負責黃河中下游事務,更是殫精竭慮。
《黃河志》對林則徐治河記載得非常詳細。說他從曹州考城(今蘭考)上黃河北堤西行,逐一檢查防汛料物堆垛廳庫,“無一垛不量,無一廳不拆”。當查得蘭儀蔡家樓料垛虛假有弊,他毫不留情地撤了蘭儀同知于卿保的職,責令其賠償損失。道光皇帝接到奏報,夸林則徐:“向來河工查料垛,從未有如此認真者。”
林則徐還虛心聽取群眾意見,認真總結經驗。當聽說在險工緊急、潰壩塌堤情況下,拋石護岸比柳埽更有效時,他就親自測量、實驗,悉心揣度,摸索出了使洪水下不漏底塌陷、上不涮岸浸漸的防洪新技術。
林則徐調任湖廣總督后,大力修筑長江、漢水、荊江堤防,排除了水患。他任兩江總督時,又撥銀13.5萬兩,集資11萬兩,治理了長江下游及黃浦江入海口、七浦江、徐六涇、東西護塘,疏浚了丹徒、丹陽運河,一舉造就了“吳中數十年之利”。
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在南海點燃銷煙烈火與堅持抗戰有功的林則徐,受到投降派的攻擊。腐敗無能的朝廷,把這位有經天緯地之才的良臣革職“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
就在林則徐被發配新疆途中,恰逢黃河又在開封祥符決口。在軍機大臣王鼎的保薦下,他被派赴災區戴罪治水。他懷著“億兆命重身家輕”的信念,見害就除,像堵煙害、夷害一樣,挺身去堵水害。半年過后,合龍成功,其他的人都論功行賞,惟獨他得到的卻是“仍往伊犁”的諭旨。在絲綢古道上艱難地跋涉了四個多月,林則徐到達惠遠。隨即被伊犁將軍布彥泰安排管理糧餉,并協助辦理屯墾和水利。
林則徐不顧“衰齡病骨”和惡劣環境的折磨,決定修建100公里的長渠,引哈什河水灌阿齊烏蘇的20萬畝荒地。他組織各族群眾花210萬個工日,歷時四個月,終于建成。這條被人稱為“林工渠”的工程,使用了123年,直到1967年新渠修成才“退役”。
接著,布彥泰奏請道光皇帝批準,由林則徐和喀喇沙爾(今焉耆)辦事大臣全慶經辦全疆勘查荒地事宜。他與全慶“累月邊庭并轡行”,在茫茫戈壁灘上,縱橫2萬里,查勘荒地60余萬畝及一些水利設施。這些荒地后來陸續被開墾出來,不僅在某種程度上緩和了駐新疆清軍的糧餉危機,而且解決了一些無地或少地的各族農民的土地問題,從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對這位清末的著名政治家、抗戰派領袖、水利專家,人民群眾身懷敬意。江蘇、陜西都曾為他建廟祭祀。他的塑像列位于皇帝敕建的龍王廟,可謂順民心,合民意。
雍正帝敕建嘉應觀
黃河泛濫知多少?1593次!
這是一個不完全的數字。只是文獻資料對先秦到國民黨統治時期的3 000多年里,黃河發生漫溢、決口和改道的粗略統計。
“善淤、善決、善徙”,是黃河的一大特點。黃河中上游河道的遷徙,主要發生在泥沙容易淤積的河谷開闊地帶。如青銅峽至石嘴山之間的銀川平原,在歷史上曾發生黃河主流東遷西擺的現象。黃河下游,則是河道變遷最為頻繁的河段,平均每兩年就決口一次。大的改道有26次。河道有時北走,由海河注入渤海,有時南流,奪淮河進入黃海,并曾一度匯入長江。黃河的來回擺動,對整個黃淮大平原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生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最晚的一次決堤改道,是公元1938年國民黨在河南花園口和中牟西北趙口炸堤造成的。兩股洪水奔騰而下,瀉向賈魯河、潁河及渦河,注入淮河,在黃泛區肆虐達9年之久。致使河南、安徽、江蘇的5.4 萬平方公里的流域遭災,受災人數達1 250多萬,其中有89萬人被淹死,造成黃河史上最嚴重的人為慘案。
康熙六十年(1721)八月至雍正元年(1723),黃河在武陟秦家場、馬家營、詹家店、魏家莊四次決口。滔滔洪水淹沒新鄉、彰德(今安陽)、衛輝,經衛河突入海河,直逼京畿津門,大量泥沙淤塞糧道,震驚朝野。
黃河決口事大,河務大臣和藩鎮大員云集武陟,緊急商討策略,確定了開挖引流堵口等治河方案。
在汛期河水暴漲、主流北去的險惡形勢下,陳鵬年臨危受命。不料在馬家營四堵四決,大受挫折。他不顧重病在身,日夜在堵口工地上指揮,食宿皆不離開。當再次在邙山下開挖引河,分殺水勢,于雍正元年正月堵口成功時,他已累得吐血,病入膏肓。
雍正皇帝登基前曾許諾,堵口告竣即在武陟修建總龍王廟。他即位后,在國庫僅存白銀800萬兩的情況下,撥出巨款,派御匠,調山東、河南、山西、陜西、安徽五省民工,仿故宮,大興土木。
歷經數年,總龍王廟建成,耗資288萬兩。雍正帝欽賜御制匾額,定名為“嘉應觀”,取嘉瑞長應之意。
為了確保黃河安瀾,雍正帝又命在嘉應觀兩側建起東西道院,作為黃河河道衙署,負責修防,建造從武陟至入海口的千里大堤。
超凡王國,神明眾多。最受矚目者,當屬水神。在我們這個長期靠天吃飯的農業大國里,更是如此。
龍王,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靈獸之王,能興風作浪,普降甘雨。歷代河瀆龍王廟,大多建在河工險要處,目的是請龍神安瀾佑民,誰知結果多是“大水沖了龍王廟,自家人不識自家人”,難得長久保存。嘉應觀卻例外,因兼衙署而保證了安全,使得我們至今仍能觀賞到這座精美的宮廟,及其保存的珍貴的治河功臣巨譜和史料。
眾位龍王皆是功臣
甘肅蘭州白塔山下,舊時有黃河大瀆廟,其楹聯上句云:“探源頭天上而來,仗神力疏通,瀾安九曲。”清人崧蕃所撰,詞佳意美。
導致“瀾安”所依仗的“神力”,究竟是來自超凡王國,還是出于平凡世界?嘉應觀中以大禹為首的治水英雄譜,可以揭開這一謎底。
雍正皇帝及其后繼者的心理狀態,是矛盾的:既迷信,又務實。他們敬畏龍王的神奇本領,祈求龍王保佑,以取得心理上的慰籍,又注重河官的治理作用,鼓勵河官“恪勤”、“御災捍患”,取得安瀾的成效。于是,超凡王國中的神靈與平凡世界里的俊杰,就被有意無意地混淆在了一起。且看嘉應觀中的享祭者:“虛”的較少,“實”的較多。中殿與配殿里的14位龍王,除謝緒與黃守才的神話色彩濃厚以外,其余都是彪炳史冊的治河功臣。
按朝代劃分,有西漢的賈讓,東漢的王景,南宋的謝緒,元代的賈魯,明代的黃守才、白英、潘季訓、宋禮、劉天和,清代的朱之錫、栗毓美、齊蘇勒、嵇曾筠、林則徐。從他們的事跡看,或給人啟迪,或感人至深,或耐人尋味,使人深感: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洪水泛濫,更呼喚俊杰安瀾。
賈讓,是惟一的以理論構想入祀的河神。西漢以前,黃河下游頻繁改道。漢武帝曾為濮陽堵口花去600萬兩銀子。以后歷經幾個皇帝,再沒有治河堵口的勇氣。哀帝初期,黃河在魏郡以東的北岸多處溢洪決口,難以分辨河床和河岸。袁帝詔令各地上書好的治河意見。賈讓提出三條治理之策:上策是人工改道,安排黃河北去入海,可致“河定民安,千載無患”;中策是“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灌地,分殺水勢”;下策是繕完故堤,繼續加高培厚堤防。故后世常稱謂“治河三策”。兩千年來,歷代治河,全在他的上中下三策選擇,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王景是歷史上著名的治水專家,有出色的才能。東漢初,連年戰亂,堤防失修,黃河亂流,濟水、汴水各支派泛濫,數十州處于洪水之中已達幾十年。漢明帝下決心發兵數十萬,讓王景治理黃河和汴渠。王景親自到現場勘度地勢,實施指揮。自滎陽以下,東至千乘(今山東博興西北),修堤千余里,并采取開鑿、破除、疏浚、堵截、分流等多種措施,使黃河出現了一個800年未發生重大改道的相對安瀾時期。這是治黃歷史上罕見的紀錄。
元朝的賈魯,任工部尚書總治河防使時,對黃河進行了綜合治理。面對“使觀者股栗,眾議沸騰”的突發險情,他表現出大無畏的精神,迅速組織官吏工徒10余萬人,冒死向前,奮力搏戰,終于化險為夷,創造了汛期堵口一次成功的范例。
明代的白英、宋禮、潘季訓、劉天和,各有建樹。白英,號汶上老人。他沒做過什么官,卻對黃河堤防有著深刻了解,并有一套治理的策略。他調集民工30萬,開挖了運河,讓黃河歸入故道。潘季訓作為專家,四次主持治河近10年。其“束水攻沙”論對后代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劉天和剛正不阿,是文武全才,他在治河實踐中認真總結經驗,寫了一本《問水集》流傳后世。
清初的朱之錫,任兵部尚書兼河道總都時,強調“防重于搶”,嚴格規劃了河防官員及各類官員的職責。10年間連續堵口,馳驅黃河南北,以至積勞成疾,鞠躬盡瘁。
齊蘇勒雍正年間任河道總都7年,是武陟四次堵口、修建御壩的策劃者、組織者和指揮者之一。御壩建成后270多年,武陟再未決口。
嵇曾筠,雍正年間長住嘉應觀西道院河防衙署,主理堤防事務。其“引流殺險法”,屢試屢驗,使“豫省大堤長虹綿亙,屹若金湯”。其子嵇璜,繼承其事業,乾隆年間任河道總督。其孫嵇承恩步父祖之后,嘉慶年間也做了河道總督。一家三代總督,功績卓著,在治黃史上絕無僅有。
與林則徐同時代的栗毓美,道光年間任總督,管轄河南和山東的黃河、運河修防事務。他創造了用大方磚中間穿孔牽連筑壩下埽的好辦法。史書評論他說:“風雨危險必恭親……在任五年河不為患。”
龍祖大禹統領河神
“自古安瀾尊圣禹。”大禹,是頂天立地的巨人,力挽狂瀾的大神。
大禹不是“龍王”,因為他是中華民族的立國始祖,沒有一個帝王敢貿然不自量力地為他冊封此號。他卻在各處龍王廟中超然凌駕于諸龍王之上,因為他應該位列龍祖,他是亙古以來最偉大的治水英雄。在敕建嘉應觀里,大禹同樣是最高神主,人們為他建造了中軸線上最高的巍峨壯觀的“禹王閣”,讓他在這里統領河神,保國安民,讓天下免受洪災之苦。
“肅然參禹閣,神馳四千年。功在疏河瀆,生息九州安。”前來瞻仰者由衷發出了贊嘆。
在那遙遠的年代里,古老部落的首領因治水成神的故事和傳說特別多,但能超越部落的局限,在治水工程上做出杰出貢獻的,就是跟堯舜同時期的禹。
據傳說,禹吸收父親“圍堵障水法”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川導滯”的辦法。他發明了準繩的規矩兩種原始的測量工具,走遍大河上下,勘察地形,作為疏導川流的依據。他從冀州壺口山開始治理,經過13年的艱苦努力,終于率領民眾劈開龍門的伊闕,鑿通積石山和青銅峽,使河水“大小相引,高下相受,百川順流,各歸其所”。
飽受水患與“五谷不登,禽獸逼人”之苦的百姓,紛紛從崇山高埠上遷回,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人民贊揚禹的豐功偉績,稱呼他為“大禹”——偉大的禹。
大禹治水,體現了很強的求實作風和科學精神。周恩來同志1939年3月29日在紹興禹陵祭禹后,曾高度稱贊說:“大禹在人類向大自然作斗爭中,打響了第一炮,在科學萌芽的時代,能同大自然作戰是不容易的……”大禹是求實的典范,科學的先圣。
禹因治水有功,承舜禪讓,建立統一國家,定國號為“夏”,史稱“夏禹”。中國一名“華夏”,又稱“禹域”,中華民族又叫“華夏民族”,就來源于大禹統一國家及其所體現的民族凝聚力。大禹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龍的傳人。
自古以來,黃河流域及其他地方的民眾,對大禹感恩戴德,紛紛建廟、塑像、立碑、勒石紀念。出于對龍祖的緬懷和對英雄的崇敬,我懷著朝圣的心情,走近了“禹王”。我望著圣禹高大、莊嚴的塑像,凝神佇立,默默沉思,細細品味大禹精神的內涵。我想,作為其精神象征的禹王閣、禹王像,永遠昭示著一個樸素而永恒的道理:為人民的利益建功立業的人,人民將永遠懷念他,敬頌他。
龍祖的魂靈貫穿古今,永遠充盈天地!
新中國成立以來,領袖毛澤東發出號召:“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各族人民群眾熱烈響應,龍的傳人更顯奇能。
放眼黃河流域,一長串水電站明珠閃耀,兩大行城市群迅速崛起,調水環保等新工程付諸實施,經濟像插了翅膀正在騰飛。大規模綜合治理的新景象告訴我們:“安瀾”的新神話還會層出不窮,母親河將會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