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明 編譯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人們有了一個習慣:將一些文件和物品包裹起來,然后將其深埋地下或放入堅固的建筑物內(nèi),為的只是讓許多年后的人們了解當時的情況。據(jù)說,最早這樣做的是古埃及人、起初的目的是為法老在陰間的生活提供一切必需品。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傳統(tǒng)來自古代蘇美爾人。他們把信件收存在神殿和皇宮的基座里,供以后的統(tǒng)治者參閱。
姑不論該傳統(tǒng)從何而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該傳統(tǒng)的年代之久遠,還是存放東西的種類之多,首推便是古埃及人或蘇美爾人。
漸漸地,這一傳統(tǒng)流傳開來,許多國家許多人都開始這樣做,人們把它的意義也從紀念某件事演變成某個時代的印證。例如在俄羅斯,每隔50-100年,就要利用圣彼得堡的海軍部大廈修理尖頂之機,把那一時期報紙上的專欄文章收藏進尖頂?shù)膱A球之中。
1879年,參加過美國內(nèi)戰(zhàn)的老戰(zhàn)上在芝加哥集會。其問,人們把參加集會的貴賓——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格蘭特的一支雪茄煙放人一只玻璃瓶。100年后,即1979年,玻璃瓶被打碎,那次集會的一位組織者——一位老戰(zhàn)士的3個孫子分享了那支雪茄煙。
過去,因技術(shù)問題,要想保存好“時代密封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1930年9月,在修建摩天大樓恩派爾·斯泰特·比林格時,人們把一個裝有紀念品的銅盒埋入地基里。銅盒里有一封致后人的信:“如果有一天為了建造更高的樓而把這棟樓推倒,那時的人們就能了解我們這個時代。”但是,20世紀80年代初修理摩天大樓的地基時,人們打開銅盒卻發(fā)現(xiàn),里面已經(jīng)滲水,幾乎所有東西遭到破壞。
世界上頗為著名的“時代密封器”是1939年埋入紐約地下的。當時,紐約正在準備下一屆的世界博覽會,頗有名望的韋斯京豪茲公司提出了這個想法。為防止物品毀壞,人們先用耐火的派熱克斯玻璃制成一個容器,再往里面裝入許許多多物品,有紀錄影片、微縮百科全書(總共2.2萬頁)、紡織品和其他材料共75種,另外還有35種日用小商品。玻璃密封器長228厘米,焊封后,外面再加一層銅合金外殼,其牢固程度不次于鋼材,其抗腐蝕能力甚至還優(yōu)于鋼材。密封器按其形狀被稱做“時代的炸彈”,人們規(guī)定其應于埋入之后5000年,也就是6939年再打開。“時代的炸彈”的復制品,被收藏在韋斯京豪茲公司的博物館里。
1945年有人曾想打開“時代的炸彈”,將其放入當時的最新發(fā)明原子彈中,但最后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借1964年紐約再次舉辦世界博覽會之機,人們在“時代的炸彈”旁邊又放置了一個密封器,里面的紀念品除核武器外,還有信用卡、避孕藥、人造心瓣和甲殼蟲樂隊唱片等。根據(jù)囑咐,這兩個密封器應同時打開。
1994年,阿拉斯加的朱諾市市政府辦公樓里設(shè)立了一間完整的“時代屋”,里面有幾千件日用品:香煙、高爾夫球、當?shù)夭蛷d的菜譜等。對此,負責挑選的官員強調(diào):一些重大發(fā)明,例如原子彈和宇宙飛船,多少個世紀以后人們即使沒有考古挖掘,仍能了解到;報紙、書籍、百科全書和各種文件在檔案館和圖書館里也都有,但一些日用品卻會消失得無影無蹤,而后代最感興趣的正是這些日用品。“時代屋”有兩扇窗戶,來參觀市政府辦公樓的人們通過這兩扇窗戶就能看到它里面所有的收藏品。等待這間密封屋打開倒不用很久——2094年。
近幾年,“時代密封器”的形式也漸趨多樣化。例如,2000年11月底,彼得羅帕夫洛夫斯基要塞的墻上砌入了幾百封信件。任何一位公民,只要交納30美元,就可以把自己的一封信任此存放50年;除信件之外,也可以是遺書或不被當時承認的作品。半個世紀之后,得到信件作者留下的獨特鑰匙——白銅紀念章的人便可以打開這個“時代密封器”,拿到里面的信件。
發(fā)展到今天,埋藏“時代密封器”的地點也發(fā)生了變化——不是地下,而是不可企及的高空:它帶著我們時代的五花八門的信息“飛”到了太陽系的幾顆行星上,幸運的活,幾十萬年或者幾百萬年后,其他文明社會的代表能找到這些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