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縣建筑公司承但了一棟居民樓的建筑工程,在施工過程中,附近村莊的村民何某多次找到公司經理,要求承包該居民樓的士石方工程,遭到公司經理的拒絕。何某于是多次帶人到工地,對施工工作百般阻撓,影響了工程進度。建筑公司多次勸說無效,只好報警,但每次警察一來,何某等就一哄而散,且拒不承認阻礙施工的事實,當地村民也沒有人愿意出來作證。萬般無奈之下,公司經理事先準備好了一臺攝像機,當何某等再次趕來鬧事時,他讓人將整個過程偷錄了下來。證據到手之后,建筑公司將王某等人告上法院,要求他們停止侵權,賠償損失。
在法院審理過程中,何某自認為建筑公司沒有證據,繼續抵賴,建筑公司聘請的律師于是拿出了這盒錄像證據,該錄像清楚地顯示了何某等人阻礙建筑人員施工的事實。對該錄像帶的真實性,何某等人并不否認,卻認為該錄像帶是偷拍的,不應采用。事實果真如此嗎?
我國民事訴訟法對當事人收集證據的方法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在1995年作出的一個批復中曾指出:“未經過對方當事人同意私自錄制其談話,系不合法行為,以這種手段取得的錄音資料,不能作為證據使用?!边@一規定對于防止非法取證,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維護社會信任關系具有重要意義,但這一規定也有其片面性。今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68條規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者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方法取得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边@一規定實際上重新明確了非法證據的判定標準,即除以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者違反禁止性規定的方法取得的證據外,其他情形不得為非法證據。
法院認為,建筑公司提供的錄像證據與本案有關,且內容真實,其偷拍行為并沒有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也沒有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因此,其偷拍的證據為有效證據。最后,法院判決何某等人停止侵害,并賠償建筑公司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