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粒腫是指眼瞼上的腺體受到細菌侵襲而出現的一種急性化膿性炎癥,醫學上稱為“瞼腺炎”。因受感染的腺體發炎時局部紅腫如麥粒樣,故而得名“麥粒腫”.俗稱“針眼”。別小看了麥粒腫,如果致病細菌毒性強烈,還會引起眼瞼及鄰近眼球結膜水腫和耳前淋巴結腫痛。
孩子患了麥粒腫后,早期局部輕微癢痛,無全身不適,此時可點用抗生素眼藥水,如利福平眼藥水、環丙沙星眼藥水就可以了;盡早熱敷治療。辦法很簡單,用一塊干凈的熱毛巾給孩子濕敷病眼,每日3-4次;炎癥明顯時可服抗生素,使炎癥消退而治愈。
一旦炎癥加劇出現了膿頭,就該帶孩子去醫院切開膿頭,放出膿液。這樣眼睛的紅腫會很快消退,疼痛也會減輕,爾后痊愈。
請家長們注意的是,兒童患上麥粒腫以后,千萬不要自己隨便將膿擠出來。如果用手擠膿,膿液可順靜脈血管進入眼眶而引起眼眶蜂窩組織炎,也可順血液進入海綿竇,導致海綿竇栓塞甚至化膿性腦炎,嚴重威脅生命。因此,患了麥粒腫,千萬擠不得!
(代巧蓉)
早入學會不會影響腦發育
有的家長想讓孩子早點入學接受系統教育,但又怕用壞了孩子的腦子。經過科學分析說明,早期入學并不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從腦的發育來看,新生兒腦的重量約為成人的25%,出生后1年,腦的重量達成人的50%,2歲達70%,6歲時達到成人的90%。可見在嬰幼兒時期,腦的發育十分迅速。再從智力來看,研究表明4歲以內是人智力發展的決定性時期,智力獲50%,4-8歲又達80%,8-17歲達100%。所以25-6歲的兒童入學,進行系統知識訓練,可以促進孩子智力更健康地發展,不會產生任何不利影響。
心理學家研究證明,6歲是智力發展的關鍵時刻,錯過這一時機,智力發展將難以彌補。由此可見,孩子5~6歲入學,不但不會影響大腦的發育,相反在適當的年齡范圍內,早入學對孩子智力的開發是十分有利的。
(杰子)
幫助孩子消除恐懼感
有的孩子膽小,害怕黑暗、巨大聲響、小動物及陌生人等。生理及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人類天賦的自我保護本能。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長往往企圖借助孩子這種本能的恐懼,以達到教育孩子聽話的目的,例如告訴孩子“不要到外面去,外邊有大灰狼”,“不聽話就給你打針”等等。這些威脅的聲調及言詞,會令孩子產生恐懼反應。另外,父母過度憂慮,當著孩子的面議論有關疾病、死亡或兇殺等,都能使孩子產生強烈的恐懼感,因此,做家長的應注意利用游戲等形式,溫和且耐心地給孩子講明道理,引導孩子逐漸消除恐懼感,使孩子保持寧靜的心情。如孩子怕黑暗,可以先領孩子列完全黑暗的地方做游戲,耐心給孩子解釋為什么會有黑暗,使孩子逐漸明白道理,消除恐懼。另外,父母的愛也是幫助孩子消除恐懼的良方。千萬不要用嚇唬的方法教育孩子。做父母的應理解孩子的恐懼心理,并設法幫助孩子逐漸克服它。如果在兒童期恐懼感未被消除,成年之后則容易形成缺乏自信和多疑等不健康的性格。
(董小榮)
如何給小兒輸液
輸液前,家長應幫助小兒排尿,準備好尿布被褥,以防患兒著涼。對大一點的患兒做好解釋工作,鼓勵患兒勇敢一些,不要害怕。家長本人也應消除緊張的而減少心情,協助護士做好肢體固定——按壓患兒穿刺部分,以保證穿刺一次成功,從兒痛苦。
穿刺完畢,家長應協助護士用夾板和繃帶固定穿刺部位。固定時不可過緊,以防肢體血液循環受阻,并隨時觀察液體是否通暢,不要讓輸液管扭曲、受壓、移位。如果注射部位出現腫脹或疼痛,說明針頭脫出,應立即通知護士重新注射,以防液體外滲引起局部組織壞死。
根據患兒病情,掌握輸液的速度。一般來說,兒童每分鐘輸液20-40滴。
在整個輸液過程中,應保持穿刺部位及輸液瓶口的清潔無菌,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如果出現發冷或寒顫,繼而發熱,體溫升高到39-40%,并伴有皮膚潮紅、頭痛,證明患兒出現了輸液反應,應立即通知醫生給予治療。
(張念)
幼兒鍛煉五不宜
過早騎童車 由于有些童車不符合兒童特點,容易造成膝蓋內側膨出、小腿外拐、X型腿、羅圈腿等癥狀。因此,5歲以下幼兒不宜騎童車。
長跑 跑兒童過早從事長跑,會使心肌過早增厚,從而限制心腔容積的增回味,影響心肺功能的發展。
參加拔河賽 拔河比賽時,當閉口憋氣十幾秒鐘再突然呼氣時,由于胸腔內壓突然降低,靜脈血突然涌向心房,容易損傷兒童柔薄的心心臟功能。
倒立 盡管幼兒的眼壓調節功能較強,但如果經常進行倒立或每次倒立時間過長,會損害眼睛對眼壓的調節能力從而影響視力。
扳手腕 兒童四肢各關節的關節囊比較松弛,堅固性較差,扳手腕容易發生扭傷。另外,如同拔河一樣,屏氣是扳手腕時的必然現象,這樣會使胸腔內壓力急劇上升,靜脈血向心臟回流受阻,而后,靜脈內滯留的大量血液會猛地地沖入心房,對心壁產生過強的刺激而造成心肌疾患。
(龍玲)
孩子為什么總愛拿東西往口里放
6-8個月的小兒總喜歡把抓到手的東西放進口里吮一吮、舔一舔、咬一咬。這是他在這個時期的一種重要的探索方式。寶寶學會坐后,視野比躺著的時候開闊了許多。隨著視野的擴大,他的小手也開始活躍起來,到處抓東西。這時正值小兒探索事物的萌芽期,當他抓到物品后,除了看看和敲敲,還要放入口中,通過吮、舔、咬等方式去嘗試、探索,從質感上獲得對物品的進一步認識。所以奉勸年輕的父母們不要太阻撓孩子的這一探索活動,但同時要注意孩子的玩具應經常清洗,以免因不衛生引起腸道疾病;有毒的或危險的玩具不要讓孩子咬,比如上了漆和有銳邊的玩具等。
(文心)
人參雖補小兒不宜
有位年輕家長買回12克人參,分兩次煎湯喂出生僅6個月的嬰兒。沒多久,孩子出現人參中毒癥狀,表現為煩躁不安、間歇性哭鬧,旋即呼吸急促、唇面發紺、眼球上視、痙攣抽搐等,經醫治無效而死亡。這是因為,人參中含有皂甙等成分,連續大劑量服用容易使人出現興奮、激動、失眠、食欲不振、神經衰弱等癥狀。小兒如果服用過量,可引起大腦皮層和神經中樞麻痹,使心臟收縮減弱、血壓下降、血糖降低,從而危及生命。
除此之外,小兒服用人參既會削弱機體免疫力,又極易促使性早熟。因此,“少不服參”之說是有道理的。
但“少不服參”也不是絕對的。中醫認為:小兒龜背、雞胸、五遲(立遲、行遲、發遲、齒遲、語遲)、五軟(頭軟、項軟、手腳軟、肌肉軟、口軟)這些小兒虛弱病癥,是可以使用人參治療的。“少不服參”是告誡人們切忌給健康兒童服人參。
(康樂)
丘疹性蕁麻疹
丘疹性蕁麻疹多見于夏季和秋季,酷熱與潮濕都是好發因素。皮疹呈現典型的梭形,中心有小水皰,皰破便留有小孔,刺癢是較劇烈的。大人也會患,但還是小孩更多見。個別皮疹可以在10日左右消退,但也會再發新疹。這種皮疹不同于蕁麻疹,因為它分布在腰、胯、臀周與四肢近端,也無大塊的風團。一般認為多與蟲咬有關,少數病人可因胃腸功能紊亂、食入刺激性食物或出牙等引起。防止孩子們在潮濕草地、樹叢中過多地玩耍,避免蟲咬。再調整飲食,去除各種誘發因素,是丘疹性蕁麻疹的預防措施。一旦發疹,可服用賽庚啶或撲爾敏配以維生素C脫敏,或到醫院實行封閉療法;也可用黃芩素銀黃注射液等消炎解毒類中藥治療;外用爐甘石洗劑或膚輕松霜等可起到較好的止癢效果。
(劉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