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信托投資公司的歷史遺留問題
在此次清理整頓過程中,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人行)對申請重新登記的公司規定了一系列條件。從理想效果上說,重新登記后的公司應該是一個規范的、符合《公司法》要求與人行要求的真正從事信托業務的現代化公司。然而由于信托公司的問題積累已久,多數信托公司在管理、業務和資產質量等方面都存在許多問題,有些問題還相當嚴重。經過整頓,有些問題看似解決了,但實際上仍然存在,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其一,不良資產問題。按照人行的要求,重新登記的條件之一就是公司清產核資和資產評估后確定的資產損失經當地財政部門批準,并按規定全部核銷。但是由于許多信托公司歷年積累的損失巨大,而當地財政部門又不愿意資產因核銷而縮水過多,因此往往并未核銷全部損失,這些損失成為不良資產而進入了重新登記后的公司,使得信托公司從一開始就存在著資產上的風險,而且也為以后新老股東之間的糾紛埋下了隱患。
其二,原有業務展期相關的問題。按照重新登記的要求,信托公司應當按照《信托投資公司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的有關規定,對不符合《辦法》要求的原有業務,要制訂切實可行的規范計劃,在2004年1月底前清理完畢。3年展期的規定是考慮到了信托公司不可能在短期內清理完所有業務的實際,但也為公司的規范運作投下了陰影。“切實可行”的標準本身就比較模糊,信托公司為了達到重新登記的目標,盡可以在字面上做文章,但是否真正能如期完成原有業務清理,則存在著許多變數。特別是公司貸款與投資的清收更是一個難題,如果貸款與投資不能按期如數清收,則可能會形成新的呆壞賬,成為新公司的直接損失。
其三,整頓中不規范行為問題。在整頓中,獲準保留的信托公司首要的目標是獲準重新登記,工作重心都是圍繞此目標來進行的,對一些問題并沒有真正地予以解決,而是通過不規范的方法來從形式上解決,如以內幕交易來解決債務重組問題、以形式上的文件來代替運作機制的真正建立等問題。這些不規范的運作在未來肯定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公司仍需花力氣來解決因不規范行為未能真正解決的問題以及由此產生的新問題。
二、信托公司的主業問題
中國人民銀行在《整頓信托投資公司方案》中明確規定,此次整頓工作的一個基本原則是“信托業務為本”,“堅持把信托投資公司真正辦成‘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以手續費、傭金為收入的中介服務機構”。《辦法》第二條也明確規定,信托投資公司是依照《公司法》設立的主要經營信托業務的金融機構,這意味著重新登記的信托投資公司將以信托業為主。回歸本業是信托公司長期生存與發展的一個根本,也是解決長期以來信托業混亂并影響整個金融秩序的一個根本。但是從目前的形勢來看,信托公司能否做到以信托業為主業則是一個大問題,原因有三:
其一,信托業之本尚未確立。信托之根本前提在于受托人的信用及委托人對受托人的信任,而目前信托公司普遍缺乏社會信任。雖然信托業在中國的興起已有20余年的時間,但可以說,信托公司什么業務都做過,惟有對信托業務比較生疏,很少有信托公司真正從事信托業務。因此,20年的時間并未使信托深入人心,相反,中國的信托業多次出現全行業的危機,信用幾乎蕩然無存。重新登記本身并不必然賦予信托公司以“信”,“信”之確立需要信托公司較長時間的努力。
其二,信托業人才奇缺。這是中國信托業20余年來不規范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20余年來,我們雖然有信托公司,但由于不開展信托業務,未能培養出真正懂得、從事信托業的人才,而人才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重新登記后的信托投資公司開展信托業首先就會遇到人才問題。有人才才能開展專業化服務,包括設計品種、實施品種并確保服務質量。沒有從事信托業的人才,信托公司就不可能以信托業為主業。
其三,作為外來投資理財制度的信托業在中國缺少根基。雖然中國有大量的閑置資產,特別是大量的個人儲蓄資產,但資產所有者通過信托來投資理財的理念尚未形成。雖然實踐中有潛在的需要,但潛在的市場轉化為實際的信托市場,則還需要一個社會認同及業務拓展的過程。
在此種情況下,雖然信托公司重新登記時會依人行的要求及《辦法》之規定,將信托業確立為自己的主業,但短期內信托公司基本上不可能真正以信托業為主,但如果信托公司不在信托領域下功夫,則信托公司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而在非本業領域與其他行業競爭,后果難以預料。
三、信托公司的市場空間問題
從中國經濟發展及中國私人財富增長的現狀來看,中國的信托業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這是毫無疑問的。中國的私人財富,僅銀行存款就已經達到8萬億元人民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陳淮研究員認為,普通老百姓的私人財富已經達到一個臨界點,私人財富的資本化將成為一個普遍的趨勢。信托可以在此過程中發揮得天獨厚的優勢,它為民間投資從間接投資轉向直接投資提供了必要的臺階,同時由于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新生的業務與財富,如員工持股計劃、企業不良資產處置、社保基金、理財等,為信托業創造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在討論信托公司的市場空間時,我們不能將信托的發展空間與信托公司的發展空間相混淆。雖然《辦法》中規定,“未經人民銀行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信托業務”,但這并不意味著只有信托公司才能經營信托業務。特別是《信托法》中明確規定,“受托人應當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這意味著,只要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與法人,均可成為受托人,成為從事信托業務的主體。因此,雖然信托本身具有廣闊的市場,但信托公司能否占領這些市場,則存在著不確定性。一方面,信托公司是金融類企業,而信托業務中有大量的非金融類業務,是屬于資產管理業務,雖然按照《辦法》的規定,信托公司可以從事這類業務,這必然會遇到相關專門從事資產管理業務的機構的強有力的競爭。另一方面,在金融資產信托方面,信托公司也面臨著大量的投資公司與基金公司的競爭,而后者通常更具有專業優勢。在非信托業務方面,信托公司更是面臨著各方面的競爭。總之,在這個激烈的競爭市場上,留給信托投資公司的獨立的空間并不太大,需要信托公司自己去開拓,去培育。
四、信托品種開發問題
信托投資公司要以信托業為本業,并積極開拓發展空間,所賴之根本在于提供專業化服務,而專業化服務的基礎主要有二,一是專業人才,二是服務品種。信托品種開發是信托公司目前遇到的一個普遍難題。雖然在整頓過程中,信托公司的新業務規劃中提供了多種信托品種設計方案,但真正能落到實處并不多。從信托公司的現狀來看,多數信托公司重新登記后的主要信托業務是信托貸款,由于它在交易結構與原來的委托貸款業務相似,稍加改造即可符合《辦法》的要求,故多數信托公司除自有資金業務與中介業務外,在信托方面能開展的業務,短期內恐怕只有信托貸款。這顯然不利于信托公司開拓信托市場。要培養中國的信托市場,必須要有具有吸引廣大投資者的信托品種。但信托品種設計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既需要深入地了解信托原理與機制,同時必須對市場進行廣泛而深入地調查、了解投資者的需求,同時要考慮相關政策與法律上的可行性。目前,信托公司對此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有些信托公司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但現在還不具備開發新信托品種的能力。但從長遠來看,這是關系到信托公司未來發展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五、配套制度完善問題
《信托法》與《辦法》為信托公司開展業務提供了基本的依據與規范,但信托業涉及的問題比較多,僅這兩個法律法規還不足以解決信托公司開展信托業務所面臨的有關問題。由于信托制度本身是舶來品,而且直到最近才有相關的規范信托的法律法規出臺,此前的許多法律法規及有關的制度設計均沒有特別考慮信托業規范發展的需要,沒有考慮信托機制的特殊性,因此重新登記后的信托公司一旦真正開展信托業務,就會立即面臨許多配套制度不完善的問題。從目前看來,急需解決的相關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公示與登記制度。信托關系不僅涉及到委托人、受托人與受益人,而且還有可能會涉及到第三方。在一項財產上設立了信托,如果不以一定的方式公開,第三人無由知曉該財產上設立了信托的事實。而信托法規定,信托財產具有獨立性,這就有可能使得第三人在該財產上的交易關系具有不安全性。為了保障交易安全,對于非資金的信托財產及信托關系,有予以公示的必要。日本、韓國等國的信托法都特別規定了信托公示制度,使經過公示的信托財產具有對抗第三人效力。我國《信托法》上規定某些類型的財產信托必須進行登記,否則該信托不能生效。但實務上,又沒有相關的登記制度,法律與相關的制度上就登記權利人、義務人、登記機關與登記程序等均沒有明確的規定,信托公司開展特定類型的信托業務(主要是不動產與機動車輛等)時,無從登記,這實際使得信托公司開展此類業務時面臨著制度上不確定的風險。
其二,財務會計制度。根據《辦法》的規定,信托業務是公司的表外業務,必須進行單獨的會計核算,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相關的財務會計制度出臺,信托公司如何對信托業務進行會計核算還不得而知。
其三,監管政策的協調問題。由于開展信托業務涉及的領域非常多,涉及到不同業務的監管部門,如果有關監管部門政策不協調,信托公司的業務就難以正常開展。作為金融企業的信托公司主要受人行監管,但是當其開展其他業務如證券業務時,則要受到中國證監會的監管。前不久第一家重新登記的中煤信托購買基金泰和的有關爭議實際上就涉及到如何協調不同監管部門之間的問題,已經涉及到不同監管機關如何對待信托公司經營的特殊性問題。
其四,信托稅收問題。信托關系涉及到多方當事人,關系復雜,種類繁多,國外立法多為之設立一套獨特的稅收規則。但我國在信托稅收方面還沒有專門的規則,包括信托業的稅種、納稅義務人、納稅辦法等均沒有明確的規定,這使得信托公司在開展信托業務后,對于稅收問題無所適從。
其五,信托業務與委托人規避法律限制問題。如果委托人是法人,則作為委托人本身的法人在經營上受到許多法律特別是《公司法》的限制,委托人可否通過信托來規避這些限制,目前從法律上還不能得出確切的結論。如企業不能從事貸款業務,能否通過信托公司實現貸款的目的?再如,《公司法》上規定,公司對外投資不能超過公司凈資產的50%,公司委托給信托公司的資金對外投資是否包括在內?如果公司對外投資加上委托給信托公司的對外投資超過50%是否違反《公司法》有關轉投資的規定?對于這些問題,法律上應該更進一步明確,以減少信托公司業務面臨的法律上不確定的風險。
經整頓后獲準重新登記的信托公司,在重新開業之始就面臨著許多制度上的不配套、不完善,這對信托公司開展信托業務是極為不利的,而這些問題并不是信托公司本身能解決的,必須由相關的部門協同解決。
總之,經清理整頓后重新登記的信托公司一方面獲得了新的生命力,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但同時也是困難重重,只有深刻地認識并努力地解決信托公司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問題,清理整頓的目的才能最終實現,信托公司才能獲得真正的發展,信托業才能走上規范化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