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市是內蒙古自治區的農牧業大(盟)市,農牧業資源豐富是通遼市經濟的一大特征。從統計資料上看,通遼市玉米產量、生豬頭數均占自治區1/3左右;全市用全區13%的耕地和農業勞動力,生產出了全區1/4的糧食,1/5的肉類。因此,活躍通遼市地區的經濟就必須充分發揮該地區的農牧業優勢,而農牧業的優勢的進一步發揮又必須進行農牧業結構調整。
一、調整方向
1、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要由種植業為主,向農業(種植業)、林業、牧業、副業、漁業、工業、商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餐飲業等全方位發展的方向調整。近期內,重點向農區畜牧業、農村的流通產業和農副產品簡單初加工方向調整。
2、種植業內部,要由糧食作物種植為主,向糧食作物種植、經濟作物種植、飼料作物種植,“三元立農”的方向調整。在穩定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提高品質和效益的基礎上,擴大經濟作用和“特色農業”的種植面積。
3、糧食作物種植內部,要由玉米種植為主,向玉米、稻谷、小麥、豆類及其它雜糧多元種植的方向調整。在穩定玉米種植面積的基礎上,增加其它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尤其是稻谷的種植面積。
4、玉米種植內部,要由“大路貨”玉米,向低水分玉米以及高蛋白玉米、高淀粉玉米、高含油玉米等工業專用玉米方向調整,為玉米加工提供原料。擴大“特色玉米”的種植面積。
5、經濟作物中,擴大蓖麻、麻黃、沙棘、野山杏等種植面積。根據市場需求增加花卉種植面積。
6、畜牧業從生產方式上看,要由放牧、半舍飼,向舍飼方向調整,最終過渡到以舍飼為主。從地域上看,要由農區、半農半牧區、農區畜牧業共同發展,向以農區畜牧業為主的方向調整。
7、農區畜牧業向肉牛、肉羊、生豬和家禽方向調整,重點發展肉牛、肉羊養殖業和養豬業,為食品工業服務。
8、畜牧業從畜種上來看,牛要由肉乳兼用型向專用肉牛和專用乳牛方向調整;羊要由毛(絨)肉兼用型向毛(絨)專用型和肉用型方向調整。
二、調整原則
1、加工指向原則。農牧業結構調整,必須指向農畜產品加工業,為農畜產品加工業提供原料是農牧業結構調整的宗旨之一。農畜產品加工業加工的對象,一定范圍內決定了農牧業的生產內容。在農畜產品加工業龍頭企業穩定、加工能力初具規模的情況下,農業生產應相對集中,實行區域化、專業化分工生產,要有穩定的蓖麻、麻黃、沙棘、肉牛、生豬、工業專用玉米、瓜果蔬菜等生產基地。
2、綠色指向原則。農牧業結構調整要充分考慮21世紀人們對食品需求的變化,人們對食品的選擇將更多考慮對健康的影響。結構調整要和發展綠色農業、無公害農業結合起來,和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綠色農業。
3、品質指向原則。農牧業任何方面的結構調整都必須以品質改良為核心,要以結構調整為契機,不斷進行品種更新換代。在我國農畜產品總量供需平衡、豐年有余的情況下,品質改良將決定效益,優質才能高效。
4、技術指向原則。綠色指向原則、品質指向原則決定了農業結構調整的技術原則。結構調整要科技先行,要通過科技不斷開發、引進、推廣優良新品種,生產綠色產品。在技術上,要解決農業綠色生產和優質、高產、高效的統一問題。
三、實現途徑
1、龍頭企業帶動。龍頭企業發展對農牧業結構調整有巨大的牽引作用,要鼓勵龍頭企業到原料主產區建基地,帶動農牧業生產區域化發展和結構調整,形成穩定的原料供給機制,保護農民利益,解決農業生產資金融通問題。
2、流通組織服務。這里的流通組織,主要是農村、牧區層面上的,農牧業結構調整必須有這一層面上的流通組織參與(信息提供、技術指導、流通運輸等),這一層面的流通組織能夠連接起農(牧)戶和市場。發揮流通組織的服務作用,首先要進行組織制度創新,建立和完善農村、牧區各種流通組織,活躍農村、牧區經濟,帶動結構調整。其次,流通組織的建立,要以農牧民為主體,各級政府和部門的責任是進行積極的引導和宣傳,決不能包辦代替。
3、典型示范引導。結構調整有一定的風險性,農牧民對風險的擔憂給結構調整帶來了很大的阻力,結構調整的示范效應會有效地消除這種顧慮。示范效應是通過示范主體來實現的,示范主體一個是現行種植、養殖的農牧民大戶,政府有關部門為了減少其示范過程中的風險性,應在政策上給予適當的支持。另一個是政府有關部門建立的示范基地,通過示范基地對農牧民進行積極引導。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