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紡織業而言,有利因素很多。入世后,能獲得配額逐步取消和進口國關稅降低的好處,促進紡織品服裝出口;能利用WTO的多邊爭端解決機制,使我方經濟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護;國外資金,技術的涌入和國內外兩大市場的競爭壓力將有利于紡織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
一、我國紡織業在國際競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產品結構還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要,我國紡織品服裝企業以中檔為主,高附加值產品比重較低。目前,我國出口產品價格僅相當于法國、意大利的1/4,英國的1/3。我國面料的競爭力不高,據統計,1998年我國出口梭織服裝33.1億件,其中使用進口面料出口27.9億件,當年進口機制面料51億米,針織經編織物、起絨織物8.7萬噸;出口服裝中使用進口面料的比重超過50%。我國裝飾用紡織品的系列化、功能化等方面與國際流行面料也有不少差距。從我國工業用紡織品的現狀來看,在數量、品種、檔次及生產工藝等方面都難以滿足市場需要,目前每年工業用紡織品進口額達9.5億美元,出口僅有2.2億美元。
(二)紡織品的品種開發和設計創新能力弱,現代紡織品服裝的國際競爭不僅是質量成本競爭,而且要在技術創新和設計創新方面競爭,在高附加值領域,創新的競爭更為突出,創新設計領域正是我國紡織工業較為薄弱的環節,這也是導致出口服裝主要使用進口面料,服裝出口多數沒有自己獨立的品牌,款式也主要是來樣加工的重要原因。
(三)企業機制不活,管理水平不高。目前,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在零售、服裝、工廠之間普遍建立了快速反應體系,如某服裝廠需要一定批量的牛仔布,當紡織工廠接到指令后,12小時后就能提供所需的面料。我國的一般企業需要12天左右,國際上廣泛采用“啞鈴型”的企業組織形式,即重視兩頭,一頭是產品開發與設計,一頭是市場營銷網絡,在兩頭的職工要超過生產線上的人數。我國大部分紡織企業還沒有建立起適應“小批量、多品種、快交貨、高品質”的快速反應機制。
二、加入WTO我國紡織業面臨的機遇
(一)世界紡織品生產與供應中心已東移至亞洲。過去壟斷世界紡織品出口的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現已成為紡織品的主銷市場。如美國幾乎所有的紡織品都要進口,1995年其凈進口紡織品和服裝額達281億美元,其次是德國143億美元,再次是法國,英國和日本,這是紡織品市場的一大新特征。
(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的服裝出口國。我國紡織品出口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3%,吸納1000多萬就業人口,紡織品出口額占生產總值的47%,加入WTO后,我國紡織工業可以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大力拓展兩類市場,國內紡織工業將面臨良好機遇。
一是有利于加快紡織工業產業結構步伐。加入WTO后為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優化產業結構,創新高技術產品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與國際的全面接軌,使國內紡織企業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從而適應國際市場的競爭。二是有利于紡織企業全面轉換經營機制建立適應“小批量、多品種、準交期”的快速反應體系,市場開放后,國內紡織企業必然按照國際上的先進水平來管理和組織生產,否則將被市場淘汰。三是有利于國際國內紡織原料市場的全面接軌。加入WTO后對紡織工業利用國外原料資源有明顯好處,國內原料及其制品的國際競爭也會由于關稅降低而更進一步加強。四是紡織品貿易由雙邊框架轉向了多邊體系,有利于改善紡織品服裝出口的市場環境。五是我國紡織品配額利用率一直達100%,而大多數國家一直不到80%,這說明我國紡織業出口受到配額的嚴重束縛,因此隨著配額限制的逐步取消,我國紡織業的潛力將得到前所未有的發揮。
(三)到本世紀末,我國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綜合國力邁上新臺階,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這對紡織品的數量、品種、檔次和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使紡織品日益趨向成品化、配套化、時尚化和個性化。我國仍具有勞動力和資源的比較優勢,為我國紡織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觀環境。從當前國內紡織市場情況看:第一,市場需求穩步增長,1999年以來,紡織品銷售量顯著增長,且增長幅度更大于價格的下降幅度,產品銷售額也開始回升。但出口形勢沒有明顯改觀;第二,由于經濟環境的影響,紡織品價格已跌到多年來的最低點,但由于紡織工業的總量壓縮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紡織品銷售價格將會緩慢回升。
三、加入WTO我國紡織業發展的選擇
(一)加速信息化建設步伐,營造和培育良好健康的紡織信息市場發展環境,是中國紡織工業參與國際競爭,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保證。如今國際市場中許多短線產品很容易飽和,不少新產品生命周期日益縮短,多品種、高質量、快速變化,已成為紡織工業國際競爭最為突出的特點。因此,順應市場,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已成為眾多企業出奇制勝的“秘密武器”。快速反應首先取決于對市場信息的敏感,因此壓縮紡織程,提高反應速度的手段之一就是建立有效快速的信息傳遞。其次建立快速反應機制要求在紡織管理過程的所有階段,保證嚴格的產品質量標準,以降低產品性能的測試時間,并減少保險庫存。20世紀90年代以后,以信息和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飛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跨國公司國際間紡織生產與經營。目前,美、日、歐等國和地區紛紛投入巨資建立“快速反應”中心,以期利用信息提高本國和地區紡織業的國際競爭力。
這一變化將對我國紡織業21世紀的國際競爭產生深刻影響。
(二)組建大型紡織企業,實現紡織產業集團化。借鑒國際經驗組建一批規模巨大、實力雄厚、具有強大競爭力的企業或企業集團。這些企業由于擁有資金、人才、科研開發、生產、銷售等一系列優勢,往往對紡織工業發展擁有強大的推動力和控制力。它們既是紡織業最重要的生產者,又是奮力打入高附加值領域的先鋒,同時又是眾多中小企業的聚集中心的領航者,在紡織工業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中堅力量。
(三)走科技領航,技術創新之路,實現產業升級。國際紡織品市場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科技和人才的競爭。在買方市場情況下,技術創新是某行業或產品贏得市場優勢的關鍵。國外發達國家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紡織業發展經驗都證實了以科技領航,通過技術創新而逐步向資本、技術密集型邁出的成功之路。
(四)實施精品名牌戰略,以“三名”為龍頭,實施優勢擴張,增強我國紡織工業國際競爭力。當今市場競爭是品牌競爭,尤其是具有創新力的品牌競爭。牌子響,市場占有率才能不斷擴大,企業的成長性才有堅實可靠的基礎。因此,只有不斷地培育名牌,打出名牌,才能使我國紡織品在激烈競爭的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出口效益,尤其對服裝業來說,實施精品名牌戰略可以推動服裝業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提高產品檔次,增加服裝的附加值和售價,促進我國紡織服裝行業整體水平的提高。
(五)以人為本,重視管理,提高中國紡織工業的國際競爭力。在紡織工業由勞動密集型向資金技術型發展的當前,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將日益提高。特別是在低價原料,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已喪失怠盡,而初級紡織生產能力又處于相對過剩的狀況下,任何企業勞動者素質高低將決定該企業在這場競爭中的興衰成敗和前途命運。因此對人才的培養于企業來講至關重要。注重企業內部管理,要切實改變產品質量低,物資消耗高,資金周轉慢、投入多、產出少、現場亂、事故多等令人堪憂的狀況,真正做到向管理要合同、要市場、要效益。從原料管理開始,制定好多種原料選用的內控標準,強化現場管理開始,制定好多種原料選用的內控標準,從原料管理和全數檢驗,使半成品的質量由注重外觀轉向注重內在,操作由明測轉向暗測,設備由靜態轉向動態管理、生產管理,生產管理轉向成本、效益、資金、人員和全員管理,同時加強管理的制度化、系統化、規范化和科學化。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