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消費信貸的現狀分析
消費信貸是金融機構采用信用放款或抵押的方式向消費者發放的一種貸款,是消費信用的主要形式。它既是利用信貸手段促進商品銷售的有效方式,也是啟動消費品市場,提高資源利用率,促進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的有力杠桿。近年來,我國銀行業消費信貸業務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得到較快發展,然而,與西方發達國家比較起來,我國的消費信貸業務卻仍是處于初級階段,消費信貸的普及程度低,目前僅限于在大中城市有所發展;品種單一,僅在住房,汽車按揭等業務發展較好,連發展了十多年的信用卡業務,也是非常有限的起著類似于借記卡的功能,銀行的透支額度低,申辦要求多,消費者也極少有透支消費的習慣;此外申辦消費貸款的辦事流程復雜,耗時長,效率低。造成我國消費信貸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落后的經濟發展水平與舊經濟體制制約
從我國的經濟發展來看,新中國建立后到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在一切商品都憑證憑票供應的年代,不要說個人信用問題,連最基本的商品貨幣關系都不存在;改革開放后到80年代,我國實行的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開始建立基本的商品貨幣關系,但很多產品的產供銷還是在指令性計劃下進行,因此,雖然也出現了信用問題,但也僅限于在國有銀行與企業之間,個人信用問題還談不上;進入9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個人信用才被提出來。而在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建立信用制度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目前個人信用消費已占全社會消費總量的10%以上。目前我國的信貸消費僅在大中城市有所發展,在眾多的中小城市仍未起步,據國外的經驗,個人消費的巨大潛力要在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才會被發掘出來,而我國的人均GDP現在還未達到800美元,落后的經濟發展水平必然導致低下的消費水平,從而制約信貸消費的發展。
(二)消費信貸信息的不對稱性
所謂信息不對稱性,是指有關經濟交易的相關信息在交易對方的不完全和不對稱分布或在某方的不完全。信息不對稱容易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因而必然會影響經濟交易的有效開展。信貸消費的信息不對稱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1.消費者方面的信息不對稱。消費信貸是貸款的一種形式,任何理性的消費者在考慮是否申請消費信貸時,首先會考慮自己將來能否按時還款。在消費者對經濟發展前景分析不清楚,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消費者無法形成準確的收入預期,對自己將來是否有足夠的財力來承擔還貸義務把握不準。其次,許多消費者對消費信貸業務知之甚少,對各項費用,將來利率變動情況等無法預計,增加了其選擇消費信貸方式的疑慮,從而阻礙了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
2.銀行方面的信息不對稱。扭曲的競爭機制導致了銀行間的信息封鎖,各家商業銀行對市場份額競爭激烈,他們之間更多的是信息封鎖,根本談不上溝通,尤其是對個人客戶。由于我國個人信用體系尚未建立,對消費者個人的信用評估制度還是空白,所以銀行方面也無法從權威機構獲得準確的有關消費者的信用信息,加大了銀行放貸難度,銀行在辦理消費信貸業務時,往往對所有申請人的信用不加區分,以相同嚴格的貸款條件和繁瑣的手續來辦理,以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從而將許多無法提供抵押或質押品或擔保的客戶拒之門外,嚴重阻礙消費信貸業務的順利開展。此外,由于銀行間的信息封鎖,使得消費者的違約行為缺乏透明度,有的借款人在一家銀行違約或賴帳,在另一家銀行還照樣借款,非常不利于消費信貸業務的健康發展。
(三)傳統的消費習慣與狹窄的投資渠道制約
目前我國大多數居民對消費信貸持謹慎態度,這一方面是受“量入為出”“寅吃卯糧”等傳統消費習慣的影響,對到手的收入的使用都是精打細算,更別說去借錢過日子了,人們普遍認為“無債一身輕”,盡管各家銀行近年來對消費信貸做了大量宣傳,仍未能有效沖破這一傳統觀念的束縛。加之現在國內的投資渠道狹窄,投資股市風險太大,購買保險意識不高,尚處于嘗試階段,國債業務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喜愛,而新近推出的開放式基金投資業務尚未能被廣大投資者認識與接受,人們還是認為把錢存在銀行放心。這樣一來手頭稍有積蓄的人不可能放著自己的錢不用而去向銀行借錢消費,而對那些真正有需要借錢消費的人又由于諸多條件限制,無法獲得銀行的貸款,從而使消費信貸業務難以有效拓展。
(四)與消費信貸相關的法律法規的不完善
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沒有完善的個人信用制度,消費信貸是不可能快速健康發展的,而個人信用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乃至建立個人信用體系,都必須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做保障。如在征集個人信用狀況時,涉及到個人隱私問題,如何處理相關的問題;再如資信公司提供給銀行的資料失真導致給銀行造成損失,怎樣通過相關的法律進行處理;再者消費者因信用狀況惡化無法還貸,銀行怎樣才能進行有效的索賠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而我國在這方面的法律還很不完善,限制了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
二、促進消費信貸有效發展的幾項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個人信用制度
借鑒西方發達國家信用制度發展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個人信用狀況,我國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宜采用以政府與央行為主導,以股份有限公司為主體的個人信用體系。在步驟上宜采用漸進式策略,先在條件成熟的大城市建立資信公司,并以此為中心,構建區域性輻射網絡,最后實現構建全國性個人信用體系的目標。資信公司負責建立完善的個人資信檔案,通過央行牽頭,各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機構參與,從消費者的工作單位,政府機構等部門以及與消費者發生過信貸關系的金融機構和零售商那里收集與消費者個人有關的信息,包括職業,收入,家庭狀況,納稅情況,法院判決以及信貸帳戶記錄(如帳戶開戶時間,還款時間,最高借款金額,還款方式,違約記錄等)。信息建好后,還要進行科學的評估,給每個消費者評定信用級別,以便銀行方便采用。這方面可以借鑒美國的經驗,在二戰后,美國的消費信貸機構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他們從區域性的合作組織或非贏利性的機構轉變為私人擁有或以公司形式組織起來的贏利性的機構,目前,這類機構已有兩千多家,每年提供的信貸評估報告1億多份。各個信貸報告機構之間與銀行和零售商之間都實現了電腦聯網,不僅大大提高了評估資料的準確性與完整性,而且起到督促消費者履行借款合同,維護自身信用的作用。完善的個人信用制度使美國形成了人人講信用的社會風氣,極大推動消費信貸市場的發展。
(二)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促進消費信貸業務健康有序發展
完善的法律體系是個人信用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對銀行與商業行為進行規范,特別是對消費信貸的環境及授信行為進行規范的法律,也包括對借款人的還款行為進行規范的法律,以及對消費者的不誠實行為進行懲罰的法律等。如在美國,有過不良信用記錄的人要想貸款,上保險,求職等,都要比信用良好的人麻煩得多,如多出保費,多出貸款利息等,不老實就必須付出嚴重的代價,其制度約束力很強,就因為它有完善的法律支持。美國在消費信貸方面有四部重要的法律:《信貸機會均等法》,《誠實借貸法》,《公平信貸報告法》,《社會再投資法》,授信方面有《信用卡發行法》,《公正貸款記錄法》,《公正貸款記帳法》,相關的法律還有《破產法》等。我國立法部門應借鑒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相關法律條文,盡快建立與完善我國消費信貸方面的法律,以促進消費信貸業務的健康發展。
(三)創造有利于消費信貸業務快速發展的經濟金融環境
首先是要拓寬個人資金的投資渠道,規范證券市場,大力發展保險,國債,基金業務等,嘗試開辦個人委托貸款業務,各商業銀行應大力拓展個人理財業務,引導人們摒棄存錢消費的習慣,把手中的閑錢用于投資,從而也會使更多的人有機會產生消費信貸的需求;再者要繼續深化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住房,醫療,就業,養老保險,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力度,解除居民對未來的養老,醫療,子女教育等不確定因素的后顧之憂,這樣人們才會放心使用“未來錢”,對消費信貸的需求才會不斷增加。
(四)不斷創新消費信貸的業務品種,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全面推進消費信貸業務的全面發展
與國外的消費信貸業務相比,我國的消費信貸業務品種仍有很大的創新空間,一些很具有發展前景的消費信貸品種,如個人資金周轉貸款,個人債務重組貸款,帶有購買期權的租賣契約式消費信貸品種在我國基本上還是空白。還有,即使一些消費信貸品種在我國已經開展,但開發的深度還遠遠不夠,如信用卡消費貸款的功能尚未得到很好的開發,目前我國信用卡的特約商戶多是大型商場,星級賓館和具有相當規模的大型服務性企業,眾多中小商店和服務企業沒有加入信用卡網絡,這與我國龐大的商業銷售網點和消費網點極不相稱。所以必須進一步拓展信用卡清算系統,逐漸擴大信用卡的使用領域。現有信用卡網絡系統內的銀行與商家也應積極探索新路子,進一步擴大信用卡的使用領域。此外,應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制定不同的貸款品種,如對個體工商戶和運輸業者提供經營性車輛貸款,對有創業意識的城鄉家庭可提供小額家庭創業貸款等。此外,針對不同的消費信貸品種和貸款對象,可在利率期限和還款方式方面為消費者提供多種選擇。如國際上通行的有等額償還法,等本等息法,等額本金法,等額遞增法,增本減息法,到期一次還本付息等方式,我國目前主要采取前三種方式,由于還款金額確定,有的家庭并不適應,應根據不同的客戶制定不同還款方式,如對新婚家庭實行“等額遞增還款法”,對那些中老年家庭則采取“等額遞減還款法”,此外應適當放寬貸款抵押物的條件和貸款額度,如對存單和憑證式國債抵押,接受跨行抵押,這樣將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融通資金和手續上的便利。商業銀行應積極結合我國消費者的特點,研究,探索這些消費信貸品種在我國可行的發放模式和風險控制模式并積極完善和推行,以盡快完善我國的消費信貸體系。
(作者單位:建設銀行深圳市梅景支行、包頭市青山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