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的提高促進了會計行業的發展,會計業務的提高又會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個事實已經被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一再驗證和實踐。
一、會計行業現狀的思考
2001年美國爆出“安然公司舞弊案”,從而引發了“安達信事件”。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里,相繼揭露了六大會計丑聞。會計行業的信用遭受了有史以來最大的重創。在世界范圍內,會計行業的現狀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
在我國,震驚全國的“瓊民源”事件,使其董事長馬玉和成為新刑法頒布后第一個因提供虛假財務會計報告而承擔刑事責任的人。爾后,又有為數眾多的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因違規操作受到一系列的懲處。
生產力的提高促進了會計行業的發展,會計業務的提高又會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個事實已經被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一再驗證和實踐。但在前進道路上,曲折是必然的,反復也是正常的,關鍵是要盡快修正錯誤,進入良性發展的正規道路。
雖然《會計法》經過各級財政部門、司法部門的大力宣傳和倡導,在全社會已經形成一定的認識規模,但距離法指引的規范性行為尚有一定的距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經濟參與者認知的模糊性。我國經過二十年的改革開放歷程,已經成功地從計劃經濟平穩過渡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經濟活動參與者從過去單一的國營、國有制企業逐步轉變為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現狀。但經濟參與者對會計工作的認識仍停留在過去階段,認為會計工作與己無關,是會計從業人員的專業活動,從而影響了《會計法》實施的普遍性。
(二)企業領導重視的欠缺性。由于傳統會計職能的專業性和計劃經濟的慣性,企業領導歷來對會計工作“大撒把”認為會計工作僅僅是記帳報表的工具,既不問過程,也不問結果,“全權”委托會計人員處理,甚至連必要的簽章審核也約定責成交由會計部門“代勞”。最有代表性現象是,在《會計法》宣傳輔導培訓中,財政部門明確規定必須有“單位負責人”親自參加學習,但統計結果,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單位領導“百忙之中”參加了培訓,而三分之二的單位“委派”財務人員參加。
(三)會計人員身份的矛盾性。會計人員在幾乎所有的單位都具有極其矛盾的身份和心理。一方面,他們是某個單位的員工,受聘于業主,服務于單位,而另一方面,他們又是法定的會計內部監督的主體,擔負著保障《會計法》正確實施,財經紀律正確遵守的義務。從而,會計人員始終在“飯碗”和“責任”中進行輪回選擇。
(四)司法人員知識的有限性。隨著計算機的高速發展,網絡犯罪現象在全國大量增加,為了偵破起訴、審判這種新型的智能犯罪,各地公安、檢察、法院逐年在擴編中專門引進了計算機專業人才。而在逐年增長的經濟犯罪現象之后,少有哪個部門專門引進財會專業人才。在辦理涉嫌經濟犯罪特別是利用財務會計手段犯罪的案件中,不僅基層司法工作人員甚至是一些市、省一級的司法部門都有一種“狗咬刺猬——無從下口”的感覺,從而使大量的經濟案件久拖不決,決而不明。
二、規范會計行為的對策
美國在發現會計行業嚴重問題之后,參、眾兩院迅速作出反應,相繼授權總統出臺了針對性極強的法令。司法部門及時介入,展開大規模司法調查取證活動,一些案件已初步開始平息,社會經濟開始朝著好的方向扭轉。
我國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黨中央和國務院在整頓和治理經濟秩序工作中開展了大規模的專項性活動,有效地遏制了經濟犯罪的勢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不護短,不手軟”已經給全社會形成了良好的共識和認可。
提高認識,規范會計行為,現在已成為我國經濟建設中必須進一步下大力氣來抓的一件大事。如何辦好這件大事,筆者以一己之見,以期拋磚引玉。
(一)增強《會計法》宣傳力度。各級政府部門特別是會計工作的主管部門——財政部門應當將宣傳貫徹《會計法》作為一項主要工作來做,要常抓不懈。學習和培訓《會計法》要作為一項制度,在各個層面,各個行業,采取多種形式,大力宣講。可以“以案說法”,還可以“講學對話”讓全社會充分認識《會計法》與經濟生活息息相關,與每個經濟參與者密切關聯。
(二)認真實施會計法律法規。政府應當采取措施對會計工作的規范性進行“拉網式”調查,針對有代表性的問題實施行政措施和手段,扭正企業領導人對會計工作重視度不足的現象。財政、稅務、工商等行政部門各依職權處罰一批有法不依,我行我素的企業,對違規行為不講情面,不姑息,從而提高企業守法守規的意識。
(三)進一步推廣會計人員委托制。一些地區以國有、事業單位由財政部門委托會計人員的試點可擴大范圍,進一步積累經驗,使會計人員能夠在不擔心飯碗的情況下,挺起腰桿對違法違規行為說“不”。對極少數見利忘義,在金錢面前違背“良知”和“義務”的害群之馬“逐出山門”,甚至“繩之以法”,純潔和優化會計隊伍。
(四)加強司法監督。建議各級司法部門從應屆大學畢業生中和社會上的會計專業領域招收和聘任財務專業人才以充實司法隊伍;對經濟法律業務的現有司法人員進行專業化培訓,在學中干,干中學,盡快組織起一支具有較高經濟專業素質的執法隊伍。面對愈來愈迅猛的經濟大潮,早做人才儲備,人才培養工作,為經濟發展做好保駕護航的準備。
(作者單位:呼和浩特市房產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