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經濟是指由于生產經營規模擴大,企業或工廠的經濟效益增加的現象。其具體含義為:在投入增加的過程中,產出增加的比例超過投入增加的比例,產品的平均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降低。
大企業一般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關鍵是規模經濟在發揮作用。較大規模的企業,資本實力雄厚,容易積聚技術力量,研究開發能力較強;規模大的企業具有較高的穩定性,研究開發活動本身的專業化和分工的效率會產生規模經濟;較大規模的企業,可以將技術創新的固定費用分攤到許多研究課題;大規模企業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研究開發的成果。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經驗,有必要找尋出中國企業實現規模經濟的重要途徑和措施。
擴大經營和生產規模:企業規模經濟的基本前提
規模經濟性的存在驅使企業不斷擴大規模,在不考慮產業市場總規模變化的條件下,這一行為將推動某個行業乃至整個工業集中度的提高。企業要達到規模經濟的形式有多種,規模經濟既可以來自經營規模擴大,也可以來自生產規模擴大。
大型企業大多采用多樣化經營方式,這是在競爭環境下廣泛獲得盈利及分散風險實現規模經濟的重要手段。企業生產經營多種產品,每種產品的生產都達到最佳規模。企業進行多樣化的大規模生產經營,可以提高綜合利用資源、綜合利用信息的水平,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在組合生產中獲得規模經濟利益。
上下游一體化是實現規模經濟的重要方式,企業不斷向生產的前向階段和后向階段擴展,把依次對產品加工的各個工廠聯合在企業內,實現產品縱向生產一體化,可大大降低成本、節約開支,獲得統一的質量管理的經濟效益。產品差別化是企業的一種經營手段,也是實現規模經濟的一種方式。產品差別化是企業根據某些消費者的特別偏好而產生的與其它企業產品有不完全替代關系的產品。企業推進產品差別化策略,如改進質量、提高技術、改變外包裝,其結果是企業最大限度地占領各個可能的市場,從而有利于企業規模的擴張和市場份額的提高。單品種大規模生產,有利于迅速提高企業在這一生產領域的技術水平,提高商標信譽,同時,企業產品占有率達到較高水平,有助于穩定企業市場地位,獲得價格競爭優勢。國際著名咨詢機構美國斯坦福研究所對乙烯裝置的調查表明:以75萬噸/年產能成本為100%計,產能下降到50萬噸/年,成本上升4~9%,產能下降到20~25萬噸/年,成本上升14%~33%。
許多企業還將幾套裝置建在一個廠區,或者多個企業一個地區集中形成“城市化經濟”。這種方式能夠更為有效地利用原材料,節約運輸費用,促使下游產品也達到規模經濟的規模。美、日、韓等工業較為發達的國家,其工業布局相對比較集中。
企業為了實現規模經濟還應充分利用現有生產裝置提高開工率。國外一些成功的企業開工率幾乎都在90%以上,如埃克森近年煉廠的開工率達89%,殼牌和BP煉廠的開工率更達到了98.4%,個別年份甚至超過了100%。
關停并轉低效企業是實現規模經濟、提高行業整體競爭力的重要步驟。我國近幾年對生產技術水平較低、與大型企業爭資源、爭市場的“五小”企業采取關停的措施,對于我國企業規模經濟的實現某種程度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我國與發達國家先進水平相比存在著企業裝置規模小、布局不盡合理、產品品種少、差別化程度低等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國工業企業的發展。如目前,我國16個乙烯生產企業的18套乙烯裝置,平均規模不足25萬噸,最大單系列只有48萬噸,而世界平均規模1996年就已達到45萬噸,最大單系列規模為116萬噸。
改善產業組織:企業規模經濟的關鍵環節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實現規模經濟的重要手段。在世界范圍內,大企業集團都實行股份制,組成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份有限公司的規范開展經營活動。集團公司直接控股、集團公司間相互摻股、持股,構成了一個上下縱橫、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經濟聯合體。各國企業集團持股形式不盡相同。如日本企業集團成員環向持股較普遍,而歐美等國單向持股、控股較為多見。杜邦公司是由總部對各子公司進行股權控制和領導。拜爾股份有限公司以控股形式在各子公司中參股,母公司不參加直接經營,而是以康采恩領導集團為核心對企業進行戰略性指導,董事會負責從戰略角度考慮發展規劃和新市場的開發策略,而下屬子部門可進行獨立運營。
資本經營是實現規模經濟的重要途徑。通過資產重組把具有生產技術經濟聯系的各個獨立的法人單位,以資產聯結和契約合同為紐帶而建立起來的一種大規模、多種形式、多層次結構的企業法人聯合的組織形態即企業集團是實現規模經濟較為合適的產業組織形式。市場經濟越發達,市場競爭越激烈,企業間的兼并就越頻繁,規模就越大。大規模兼并、聯合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合理組合,從而產生互補、協同效應。
未來工業企業的特點是:公司數量更少、規模更大,公司進一步實現全球化經營和上下游一體化經營,成本進一步降低,優勢領域更集中和更加依靠技術進步。大規模兼并、聯合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合理組合,實現企業規模經濟的有效途徑,從而產生互補、協同效應。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企業改革的進程,一些經濟實力比較強的企業相繼探索適應發展需要的組織形式和企業聯合形式以實現規模經濟。但是我國企業組織結構不合理的狀況仍未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產業集中度低,企業生產規模偏小,許多企業達不到合理的經濟規模,普遍未能采取大規模、大批量的生產方式。資金和技術投入分散,企業“小而全”、“大而全”,專業化水平低,尚未形成合理的分工協作關系。1998年,我國520戶國家重點企業年銷售收入之和為25853億元,僅相當于世界500強前兩名年銷售收入之和的98%。由此看來,我國在產業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國家要制定企業的生產規模標準,嚴格對新建企業的審批,要改變過去對新建企業只看資金不問生產規模的審批辦法,完善企業的資金積累機制,通過發展資本市場形成多種資金融資渠道,使產品有市場的企業能夠迅速獲得資金,擴大生產規模,完善企業內部分配機制,使之克服企業的短期化經營行為,促進企業利用規模經濟。
“十五”期間我國的工業企業應該調整行業布局,加大產業布局調整力度,淘汰或核減一部分落后、無效的企業。對一些有競爭力的企業進行一、二次加工及系統的綜合配套。對規模較小的企業,要加強質量和環保的監督力度,按市場經濟規律優勝劣汰。有條件的小企業要發展特色產品,實現企業轉型、轉向。
開展跨國經營:企業規模經濟的重要途徑
隨著各國企業聯合化與集團化的發展,企業集團憑借自身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協作網絡,積極將其經營業務擴展到世界各國,在世界范圍內組織經濟資源,尋求最佳發展機會以達到規模經濟的目的。企業國際化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來實現,即市場國際化和投資國際化。不斷提高企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銷售額和銷售收益;通過直接投資在海外設立子公司或分支機構,或者通過合資合作在海外設立生產企業,建立企業的國際分工體系和國際流通網絡,充分利用別國的優勢資源,謀求企業效益的最大化。有分析表明,企業平均規模與海外生產有直接聯系。因為,企業投資海外生產要比產品出口投入更大的資本,承擔更大的市場風險,只有較大規模的企業才具有直接投資、就地生產的能力。所以發達國家企業的國際化程度和跨國公司的發展都具有較高的水平。
相對于其他發展中國家而言,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是快的。根據我國有關部門的統計,截至2000年6月底,我國企業已在世界160個國家和地區投資興辦了6000多家海外企業,協議投資金額106.5億美元,其中,中方投資已達71.5億美元。但是與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相比,則顯得很不夠。根據經濟學家的研究,一個國家吸收外國直接投資與本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合理比例關系是,世界平均水平為1∶1.1,其中發達國家為1∶1.4,發展中國家為1∶0.13。若按此比例推算,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應約400億美元(我國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已達3000億美元之多)。與其他國家相比就顯得更少了,美國僅1998年的對外直接投資額就達到1330億美元,英國為1140億美元,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也達到240億美元之多。
(作者單位:寧夏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