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文論證了新時期下鄉上山實業工程的基本內容、意義、思路、政策和建議。新時期下鄉上山實業工程就是向市場經濟過渡條件下鼓勵部分城鎮人員和企業到農村興辦實業的工程。它是以城鄉融合發展為目的,以城鄉共同利益為紐帶,以市場機制為動力,以城鎮部分干部、職工人才主為體,以各級政府、部門、企事業為后盾而共同參與的社會系統工程,城鎮人員下鄉上山實業工程是一種政府引導的民間經濟行為,它有個人和企業自愿參加,城市和鄉村互利合作,政府部門政策鼓勵引導的特點。
這是一項利國利民利己的好事情,具有一舉多得的社會效應。它不僅會給農村牧區帶去人才、技術、資金,而且會帶去市場、管理、信息、文化,帶去開發資源、開辟市場的新思路和新觀念。不僅會促進農村科教文衛事業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而且會大大拓展城市就業投資和市場空間,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中國廣大農村今天已經成為市場經濟發展的廣闊天地。城里人去那里興辦實業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城鎮人員下鄉上山可以采取,應靈活多樣、自主自愿的選擇和探索符合各自特點的下鄉上山形式。在政府政策和市場機制引導下,我們要鼓勵部分城鎮人員打開視野,走出城門,到農村廣闊的市場經濟天地創一番事業,拓出一條發展致富之路。
顧名思義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毛澤東當年上山下鄉運動年代提出的一句宏亮口號今天已變成全國許多地方城市化浪潮中城市人員和企業到農村興辦實業、發展經濟的實際行動。“新時期下鄉上山實業工程”就是向市場經濟過渡條件下鼓勵部分城鎮人員和企業到農村興辦實業的工程。
它是科技、文藝、衛生“三下鄉”活動從政府行為到城鄉民間經濟行為、由臨時性活動向經常性工程的重要轉變和拓展。它是以城鄉融合發展為目的,以城鄉共同利益為紐帶,以市場機制為動力,以城鎮部分人員和企事業為主體,以各級政府為后盾而共同參與的社會系統工程。
現實矛盾
當前農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而城鎮人員又要到農村,二者是否會形成沖突,給當地農村形成新的就業壓力?這確實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城鄉二元結構的現實矛盾問題。
當前一些地方城市政府迫于城市既得利益集團的壓力,選擇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路又回到了傳統城鄉二元結構的老路,即城市政府在城市范圍內解決城市職工就業的問題,為此而不惜采取了一些清退外來工和農民工的做法,而農村剩余勞動力更強調在農村自我消化。我們認為這是和改革開放中選擇的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取向相違背的,也不符合城鄉經濟一體化的戰略方向。近年來許多地區農村產業化為什么難以發展起來?推動農村牧區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為什么成效不人。從城市方面講則是我們沒有把城市人員和企業到農村興辦實業作為城市化重要組成部分。把城里人下鄉上山與農民進城經商看成是互相沖突的?!俺擎偛糠执?發展起來的農村鄉鎮企業為什么只能獨領風騷三五年?原因多種多樣,根本在于許多農村勞動者、管理者的觀念、素質、文化、科技、信息、資金等諸方面尚不適應市場經濟競爭發展的要求,在于農村致富無路、發展無門、轉移無領路人員下鄉上山實業工程”的中心目的是利用城鄉各種生產要素的優勢互補,在城市下崗職工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統籌兼顧的基礎上使城鄉融合后而組成的經濟要素具有幾何次方的效應,促進區域經濟整合和城鄉經濟一體化。溫州人當年大舉北上,走向全國不是也有一番爭論嗎?最后事實證明,盡管溫州勞動力進入當地勞動市場給當地帶來一些就業壓力,但同時也帶去了新技術、新觀念、新文化,更帶去一種艱苦創業的精神。一段磨合期過去,“有事沒人干,有人沒事干”正趨向合理的動態調整階段,畢竟這是市場行為。而城鎮職工到農村興辦實業也是一種經濟行為,是建立在生產要素需要流動、融合的基礎上的互利合作行為,它雖與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存在一定矛盾,但只要引導得當,競爭壓力會變成城鄉發展的動力。
重要意義
中國現實經濟中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造成了城鄉發展的勢能差,同時在供求結構上又有互補性,充分利用這一規律促進城鄉交流合作,達到融合發展是當前推動城市化、現代化、和市場化的重要動力,也是制定和實施社會經濟發展戰略中需要注意的重大問題。尤其是當前鼓勵部分城鎮人員到農村興辦實業具有重要意義。實施“新時期下鄉上山實業工程”是一項利國利民利己的好事情。
1、一項促進社會再就業的工程
當前,城鄉經濟改革和結構調整中產生了相當大的城市下崗待業大軍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軍,成為擺到各級政府面前的嚴重問題,也是影響社會穩定的重大因素。城鄉分割、畫地為牢的經濟體制和就業政策已經不合時宜,城鄉融合雙向交流成為城市化發展的大趨勢。鼓勵城鎮人員到農村牧區興辦實業不但會開辟一條城市職工下崗再就業的新出路,而且通過競爭會啟發、刺激和帶動農牧民開拓新的生產門路,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化和開發,促進農村人口城市化的進程。
2、一項促進城鄉資源優勢向市場經濟優勢轉化的工程
由于體制的制約和結構的影響,農村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和剩余勞動力優勢也是有待開發利用的潛在優勢,而城市科技、人才、信息、資金等優勢也遠未發揮出來,閑置浪費的現象非常普遍。鼓勵城鎮人員下鄉上山興辦實業就是打破城鄉分割、條塊分割的體制約束,既有有利于開發利用農村豐富的自然資源,又有利于解決大量城鎮科技智力資源開發利用不足的嚴重問題,把城鄉市場供求結構上的互補效應發揮出來,把城鄉潛在的各種資源優勢利用起來,重新組合而形成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優勢。
3、一項促進農業產業化和農牧民脫貧致富的工程。
鼓勵農民走向市場、促進農業產業化盡管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中農民脫貧致富奔向小康的必由這路,鼓勵城鎮人員到農村牧區興辦實業既有利于促進城市經濟結構的調整,發揮城市的輻射功能,又有利于把農民和市場、農村資源供給和企業市場需求聯系起來,從而有效促進農業產業化和市場化,促進農民脫貧致富,占全國近70%的農民脫貧致富無疑對本世紀前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4、一項消除城鄉二元分割、實現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融合發展的工程。
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促進了城鄉二元結構從封閉向開放的轉化,但由于歷史、地理和社會經濟的原因,城鄉之間仍為兩個不同的社會天地。城鄉二元經濟發展的差距不是縮小,而是擴大了。鼓勵城鎮人員到農村牧區興辦實業與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經商一樣,就是讓城里人沖破體制樊籬和觀念束縛,到廣闊的大地尋求投資、就業和發展的機會,通過人員交流必然促進城鄉之間在經濟、投資、技術、市場、文化、社會、管理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從而推進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融合發展,這無疑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目標。
5、一項促進科教興區、傳播精神文明的工程
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的素質低下、人才短缺是城鄉二元結構中農村牧區存在的普遍問題??平膛d農、科教興國是我們既定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而僅僅依靠缺信息、少文化的農牧民是根本無力承擔和完成這一重要歷史使命的。而鼓勵城鎮科技教育文化人才到農村牧區,參與農村牧區科教文衛事業發展,既有利于提高城市科教智力資源利用率和科教成果轉化率,又有利于提高農村勞動者和管理者素質,推動科教興農。同時又有助于城市先進文化、先進觀念、先進思想道德在農村牧區的傳播,從而有效提升農村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
綜合以上,鼓勵城鎮人員到農村牧區興辦實業,實施新時期下鄉上山實業工程,具有一舉多得的社會效應。它不僅會給農村牧區帶去人才、技術和資金,而且會帶去市場、管理、信息和文化,帶去開發資源,開辟市場的新思路和新觀念;不僅會促進農村科教文衛事業發展,農村產業化和農牧民脫貧致富,而且會大大拓展城市就業、投資和市場空間,發揮城市輻射功能,推動城鄉經濟持續、穩定和協調發展。
理論和實踐依據
當前現代化、市場化、城市化發展日新月異形勢下,大批農村牧區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自謀職業,大量城鎮工商企業發展急需人才,為什么還要設立“新時期下鄉上山實業工程”?其理論依據和社會背景是:
1、二元結構理論及其實踐背景
二元結構理論是發展經濟學的重要理論,它是研究發展中國家從貧困到富裕、從傳統經濟到現代經濟轉化的理論。中國是一個二元結構非常明顯的國家,城鄉二元結構是中國二元結構的最典型表現。
實施新時期設立下鄉上山實業工程主要是基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差異、矛盾和轉化條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鄉經濟蓬勃發展,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相應擴大,成為現階段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是中國現代化和城市化的重大問題。城鄉之間是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信息等方面發展水平懸殊的兩個天地。中國城鄉二元結構既存在發展的勢能差,有存在明顯的互補性。城市有科技、人才、資金、信息等優勢,但由于城市傳統體制改革滯后、結構效益制約而使其優勢不能很好地發揮,尤其是當前城鎮下崗待業人員增加正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穩定;農村有土地、草場、林地,有農牧林產品資源、藥物資源、礦物資源和剩余勞動力資源優勢,但由于人的素質、觀念、信息等方面滯后,特別是人才、技術和資金的缺乏而使許多地方仍處于貧困落后狀態,正所謂“富饒的貧困”。當前城鄉二元結構矛盾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同時解決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矛盾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鼓勵部分城鎮人員到農村發展經濟、興辦實業,設立下鄉上山實業工程是解決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的內在要求。
2、城市發展極理論及其實踐背景
發展極理論是區域經濟學的重要理論。城市作為發展極在區域經濟中具有重要效應,一是極化效應,或者聚集效應,是指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大量農村人口和生產要素向城市轉移和集中的過程,二是擴散效應,是指區域經濟發展的中部分城市人員、要素和文化向農村和區域擴散的過程。正是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城市化才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成為現代化和市場化的必由之路。對于城市化,從理論到實踐都有一種片面的認識,許多人僅僅認為城市化是單指農村人口和經濟要素向城鎮集中轉移的過程,這當然是城市化的主導方面和主要趨勢,但不可忽略的還有另一面,即一定時期和地區條件下,城市人口和要素向農村的擴散也是城市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正如我們區域經濟學理論講作為“發展極”城市的區域經濟效應時,包括城市的積聚效應和擴散效應一樣,一定時期城鎮人口和要素向農村擴散,正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階段中國城市化的重要方面。
鼓勵城鎮人員到農村興辦實業更成為推進中國城市化的必然之舉。經過建國50多年來的發展,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已初具規模,全國已建立城市660多個,工商建運服企業數十萬個,城鎮職工2.2億人,國有單位中各級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吃財政飯的行政事業單位人員,城市下崗分流人員、離退休人員、隱性失業人員等均有相當規模,許多大中小城鎮已聚積了相當巨大的能量,具備了向農村輻射的基礎和實力。但是由于城鄉雙軌體制與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城鄉之間的交流發展尚不正常和通暢。因此,促進城市人才、技術、資金、文化、信息向農村的擴散是充分發揮現有城市在區域經濟中的擴散、輻射和帶動效應、有效促進城市化的客觀要求。
3、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理論與實踐
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理論是中國過渡階段的基本經濟理論。城鄉體制、結構和觀念的影響,城鄉各自優勢沒有發揮出來,而其矛盾問題更加凸現,人浮于事,下崗待業,科技人力資源閑置浪費外流成為許多城市單位的嚴重問題。因此,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和平建設時期,推動“上層建筑”、機關事業單位的富余人員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轉移,即向城市企業和農村牧區產業轉移,從城鄉身份社會向公民社會轉變,從城鄉之間人員封閉向城鄉開放、交流融合的轉變,既是政府財政增收節支和城市消腫減肥的重要措施,更是適應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必然趨勢。
基本內容、分類和形式
當前中國農村不是遠離城市化和現代化的蠻荒之地,已經成為市場經濟發展的廣闊天地。城里人在那里興辦實業發展經濟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城市企業到農村開辟市場尋求合作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從事農牧林資源開發、加工、轉化利用方面。例如租賃土地、草場、承包“五荒地”、發展種養加項目,開發農村旅游資源:
——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服務業,尤其是為農業產前產后和產中提供社會化服務;
——開拓農村市場,從事市場中介服務,既為解決農民買難賣難問題出力,又為開辟工業品的農村市場、刺激農村牧區需求而努力;
——參與農村鄉鎮企業形象設計、產品包裝、市場運銷及管理體制的建立;
——參與農村文化建設、人才培訓、教育普及、理論輔導、科技推廣、信息咨詢和醫療衛生服務;
——參與農村鄉鎮規劃、基礎建設、房地產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等等。
總之,農村有各種行業、資源和市場,我們城市許多行業的有識之士、有為人才都可以在那里找到自己的發展空間,許多科技成果都要以在那里得到應用轉化,許多工業產品、服務產品,甚至過時的舊貨產品都可以在那里找到市場,許多投資者可以在那里找到項目。
下鄉上山工程的分類來看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設立共青團、青年、大學生、研究生下鄉上山實業工程,離退休人員下鄉上山實業工程;城鎮下崗分流人員下鄉上山實業工程;機關、事業、企業在職人員下鄉上山實業工程。各類科技教育人員、醫療衛生人員、文藝理論宣傳人員下鄉上山實業工程;城鎮企業、事業單位下鄉上山實業工程等等。
從下鄉上山實業工程的形式來看,靈活多樣,不拘形式,其基本形式:一是戶口遷移、停職停薪,常年下鄉上山;二是戶口不變,留職停薪,定期下鄉上山;三是原戶口身份和工資待遇不變,不定期或臨時需要就下鄉上山。對于農村和鄉鎮企業來說,應積極吸引城鎮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作為其現實可行而有效的用人政策;對城鎮人員和企業來說,應靈活多樣、實事求是、自主自愿的選擇和探索符合各自特點的下鄉上山形式。只有這樣,才能使下鄉上山工程利國利民、收到實效。
實施思路和建議
1、建議設立“新時期下鄉上山實業工程”,并將這一工程列為各級黨政部門的重要議事日程,列為各地推進城市化戰略、城鄉融合戰略、農村產業化戰略和科教興區戰略的重要步驟,列為政府實施社會再就業工程、農牧民脫貧致富工程和精神文明建設工程的重要措施。
2、成立下鄉上山實業工程領導協調小組,由政府分管領導掛帥,由計委、財政、勞動、人事、科委、農委、文化、宣傳、理論、教育、公安等部門領導參加。主要負責對工程實施進行指導、協調和監督,制定“工程”的規劃目標、任務和思路。
3、制定和實施鼓勵城鎮人員到農村牧區興辦實業的政策措施:包括科技、勞動、管理、資金、干部政策等等;應對預期效益較大的項目給予必要的啟動資金。
4、成立下鄉上山實業工程研究會和研究小組。研究人員由城市學、人口學、社會學、經濟學、政策、管理、信息等問題,為工程有效實施提供理論支持。
5、要利用大眾媒體對“下鄉上山實業工程”進行宣傳引導,提供輿論支持。宣傳工程實施的目的、意義和政策,宣傳農村資源,產業和市場,宣傳和表彰城鎮下鄉上山涌現出來的創業人才的先進事跡,動員和鼓勵城鎮人員轉變局限于城市的就業觀念、市場觀念和投資觀念及城鄉身份觀念,邁出城門到農村興辦實業。同時要鼓勵農村鄉鎮企業到城鎮招商、引資和聘人。
6、建立健全城鄉通開、統一的要素市場包括人才市場、勞動市場、技術市場、資金市場、信息市場,培育建立相應聯結城鄉市場的社會中介機構。要改革單純或重點為城市經濟服務的政府管理機構,轉變職能,增強為農村經濟服務和為城鄉融合的服務功能。
不利因素和有利條件
鼓勵城鎮人員到農村興辦實業雖有體制約束、觀念滯后和信息不暢等不利因素,但更有不少有利條件:
一是實踐基礎,全國已建立城市660多個,工商建運服企業數十萬個,城鎮職工2.2億人,僅國有單位中各級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達上千萬人,吃財政飯的行政事業單位人員數千萬人,還有數量龐大的離退休人員,下崗失業人員等,城鄉二元經濟之間的巨大的勢能差和互補性客觀上奠定了下鄉上山的社會基礎;
二是經驗條件。過去上山下鄉運動從正反兩方面積累了城鄉交流的經驗和啟示,近年來沿海發達地區城鄉交流、合作已成為平常之事,全國不少地方制定和實施了促進城市干部職工和科技人員到農村牧區興辦實業的鼓勵政策和措施,城鄉交流合作,尤其是“三下鄉”活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越來越受到農村牧區百姓的歡迎;
三是運行機制。因為下鄉上山實業工程是一種市場機制超動下的經濟行為,當前改革中城鎮許多企業和職工確實感受到競爭和就業壓力,農村又有許多發展和賺錢的機會,只要政策鼓勵,信息暢通,城鎮不少職工還是愿意到農村興辦實業的。
因此,我們要正視困難,樹立信心,制定有效措施,在市場機制引導下,鼓勵部分城鎮人員和企業走出城門,到農村牧區創一番事業,拓出一條發展致富之路。
(作者單位:內蒙古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