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金融部門的多元化改革打破了“單一銀行”的體系,非銀行金融機構包括信托機構、保險機構、財務租賃機構,城鄉信用社等得到了較大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促進了金融領域競爭機制的形成和發展,打破了以往的國家銀行一統天下的局面,不斷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加速了市場資金的運作,提升了資金配套效益,促進了非國有經濟的發展。
但是由于非銀行金融機構是在體制轉軌背景中得以發展的,在法制不健全和中央銀行監管弱化的情況下,作為以貨幣特種商品為經營對象的部門,在市場競爭中存在著某種財產損失的可能,從非銀行金融機構誕生之日起,就與風險相伴隨,而且不斷積累并逐步凸現。與銀行機構相比,非銀行金融機構一般規模較小,抵御風險能力較差,可供選擇的應急手段有限,再加上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態勢,使得非銀行金融機構產生危機的可能性和實際頻率要遠高于銀行機構。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特別是城鄉信用社、信托投資公司和證券公司,由于片面追求資產規模和利潤,違規事件屢有發生,相當一部分非銀行金融機構已出現資不抵債,有些發生支付困難,面臨破產??梢?,如何正確認識我國非銀行機構所面臨的現實和潛在風險,正確分析這些風險的危害和原因,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防范潛在風險,化解現實風險,已成為非銀行機構健康發展的一個緊迫課題。
一、非銀行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及原因
1.非銀行金融機構不規范的資金流動是形成經濟風險的根源
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資金運用主要受到利益動機的驅使,對基礎產業和生產領域投入資金比重過小,而相當部分資金流向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和期貨市場等非基礎產業和高風險領域。同時,業務違規問題也時有發生。盡管中央《艮行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及每一項具體業務都有明文規定,但各類機構明知故犯鉆政策空子的現象時有發生。比如,以信托存貸款名義從事一般性貸款業務,以拆借名義做短期貸款業務,公開或變相提高利率,透支,或挪用客戶資金自營、拆借、投資,以回購、返售名義買空賣空,以貸攬保,以壽險準備金賠付損失險,向股份制企業貸款、返售證券,爭取股票承銷業務,聯手操縱市場,虛買虛賣或自買自賣,制造虛假價格信息等等。
2.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違規經營形成了潛在的經濟風險
非銀行金融機構在規定的業務和資金來源范圍內從事經營,已不能滿足自我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面對激烈的競爭,一些機構違規經營,應付日常周轉和擴張的需要,這部分非規范資金以前主要是采取“同業拆借”方式,整頓金融秩序后,國家銀行違章拆借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近幾年以來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為獲得資金,仍利用各種方式(如證券回購)從銀行拆入資金。這些資金,或被投入股票市場,或被長期投資、或被占壓在房地產上,在短期內很難收回,有些則已變成了無法收回的壞賬。國債回購市場中資金逾期和壞賬問題的產生和發展在我國原有三角債之外,又添加了新的“金融三角債”。
3.備付率嚴重不足,資產質量低下問題突出
與商業銀行相比,非銀行金融機構資產質量更低,據調查,2001年9月份平均備付率只有3%,比資產比例管理要求低4個百分點,有的信托投資公司備付率還不足1%,處于高風險運行狀態。城鄉信用社資金質量問題較突出,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的嚴重程度更是超過城市信用社現有國有商業銀行的平均資本充足率不到7%,非銀行金融機構資本金同樣不足,證券公司的資本充足率則比信托投資公司更低,大量的不良貸款也使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財務狀況變差,城鄉信用社已經出現了較大面積的虧損,少數信用社出現了支付困難和資不抵債的情況。
4.短期信貸資金投入長期資本市場導致新經濟風險
在改革過程中,金融業務在不斷開拓,金融市場在逐步發展,但同時,由于經驗不足,監管力度不強,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行為很不規范,尤其在涉足新領域時很容易產生新的風險。這類風險主要是以短期信貸資金投入長期資本市場所致,一旦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固其持有資產價格下跌導致的金融風險就會很快暴露出來,而由于直接開展這類業務的主要是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這些機構本身規模較小,因而容易使風險集中爆發。
造成非銀行金融機構風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事實上的利率雙軌制為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信用擴張創造了前提條件,而混業經營是非銀行金融機構信用擴張的重要原因。如銀行辦證券帳戶、回購返售證券、透支或協議借款;信托投資公司主要經營的不是信托業務,而是商業銀行的存放款業務,以及大量的證券與房地產投資業務等。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混業經營,勢必使國家銀行資金向系統外大量泄漏,支撐非銀行金融機構信用的擴張。同時,由于對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規模的軟約束和近年國家銀行存款擴大及其規??刂频膹娀沟脟毅y行的一部分暫時閑置資金能夠通過比較隱蔽的渠道向系統外流動。目前大量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就是靠利率雙軌制才得以存在和發展的。
二、非銀行金融機構風險防范措施建議
針對當前金融風險的現實情況,采取一些標本兼治的措施,抓緊處理好信托投資公司證券公司、農村信用社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已經暴露的局部風險,防止出現地區,系統性的金融風險,使當前的金融風險得以化解。
1,堅決實行分業經營和管理,特別是實行證券業務與商業銀行業務分業經營管理。
這是因為商業銀行如果參與證券業務,容易將客戶的儲蓄短期資金用作證券長期投資,一方面高風險高收益的證券投資一旦得手,商業銀行支付給客戶有限的存款利息后的所有剩余收入都歸銀行的股東所有;另一方面,如果證券投資失敗,絕大部分的損失由所有的存戶或銀行保險公司來承擔。因此,對商業銀行來說,預期的損失有限而預期的收益無限,必然會使銀行大量地經營高風險的證券投資業務,不僅與儲戶利益相悖,又容易在利益的追逐下,人為地造成股市暴漲暴跌,如果證券公司參與了商業銀行業務,開展證券抵押貸款,也容易使客戶有限的資金進行多倍的證券交易,既人為地造就了股票市場虛漲的水份,造成虛假繁榮現象,也容易在股票暴漲暴跌中出現信用鏈斷裂,造成金融動蕩,出現金融危機。因此,應嚴格走證券業與銀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道路。
2.中央銀行要把非銀行金融機構是否全面健全內部稽核制度作為其進一步拓展業務的重要考核依據。
經驗證明,不強化包括金融機構內部稽核監督在內的整個金融監管,就不可能健全金融微觀運行機制。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經營因為缺乏必要的約束,金融秩序必然混亂.當務之急,是要認真建立健全會計制度和存貸款內控制度。凡是會計制度不健全,甚至造假賬,搞“兩本帳”,一經發現,必須嚴肅處理。中央銀行要把內控制度建立健全作為一項重要的監督內容,要善于發現非銀行金融機構業務領域內控制度方面存在的大的缺陷問題,發現潛在的風險苗頭,及時予以解決,以最大限度防范系統性的金融風險,避免重大損失。
同時,非銀行金融機構應該按規定提取呆滯準備金,對于呆滯金提取比例和沖銷辦法,也要從實際出發,進行必要的改革.此外,非銀行金融機構應嚴格地把稅后利潤的大部分用于公積金(包括信貸資金,發展基金),防止搞“分光吃凈”的短期行為。
3.對經營效益不好或存在巨額虧損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應走兼并破產的路子。
銀行的倒閉、兼并和合并是銀行發展中極為正常的現象,有競爭才有發展,有競爭就有銀行的倒閉、兼并和合并.銀行的兼并和合并既可以挽救破產的銀行,又可以促進資本的集中,提高金融資產的效率.因此,應采取不同的措施,切實化解現實的金融風險.通過兼并方式,把經營狀況不好,問題較多的金融機構并入經營良好的金融機構通過整頓方式,對資產不抵債,風險較大,尚可挽救的金融機構,重新注入資本,或沖銷一定數量的債務使其起死回生,這是讓金融機構的股東、債權人共同承擔經營責任,一起化解風險共同努力的一種方法.通過撤銷、關閉方式,結束無法繼續經營下去的金融機構不使其風險繼續影響經濟生活。對極少數個別資不抵債,無法挽救的金融機構要實行破產。
4.發展新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如專業化住房押貸機構、提供消費信貸的財務公司或抵押貸款融資機構等。
住房貸款機構、消費信貸機構的建立不僅有助于解決居民住宅緊張的問題,也有助于消除市場和經濟的波動。同時以證卷業、信托業在整個非銀行金融機構中的位置制定出正確的發展戰略,并且積極推動投資公司,持股公司、風險投資機構、房地產抵押機構、消費信貸機構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尤其把發展養老基金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相結合,在完善人壽保險的同時,建立以各種基金構成的機構投資者隊伍.同時,對業已發展起來的郵政金融業務及其相應機構一一郵政儲蓄所,不應只視為吸收儲蓄存款和信貸資金來源的單位,也應與其他銀行金融機構合并考慮.
5.加強中央銀行對全融機構經營活動的監督管理,增加金融機構的外部約束,嚴格分業經營。
明確各類金融機構的市場定位,調整業務范圍,平衡資金來源和運用關系,以防止混業經營所帶來的風險,依法實施對非銥行金融機構的設立和市場退出管理。信托投資公司,信用社等非銀行金融機構,要采取適當措施,提高其資本充足串。
務必把金融監管,防止金融風險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完善金融法規,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金融監管體系,逐步將整個非銀行金融機構監管納入法制化、規范化軌道。要把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系統性監管和加強非銀行金融機構內部稽核、管理結合起來,遙步建立起在非銀行金融機構自我約束基礎上的嚴密。嚴格的金融監控系統。
(作者單位:武漢科技學院經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