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2003年的經濟工作,面臨著良好的機遇,存在著很多有利因素。在看到大好形勢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注意研究解決制約我區經濟發展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正如儲波書記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中所指出的:“少一些輕浮的喜悅,多一些冷靜的審視。”
一、關于投資問題
2002年,我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了超常規增長,成為我區經濟生活的一大亮點。全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715億元,增長44%,增加219億元。在這樣一個大的基數和平臺上,如何保持固定資產投資持續穩定增長,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嚴峻課題。從某種意義上講,投資完成情況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左右我區整個經濟發展的走勢。對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出分析:一是從需求結構分析。投資、消費、出口這三駕馬車中,消費需求,當然要積極培育。但從當前乃至今后來看,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一個過程,這是因為從近期看,城鎮居民和農牧民收入還處在一個較低水平,2001年,分列全國第23位和第20位。由于消費層次和消費水平還很難上一個新的臺階,消費需求拉動只能是一個平穩上升的態勢。出口需求,主要的問題是基數太小,2002年,13.7億美元,難成氣候,出口占GDP的比重只有6.6%,比全國水平低了十幾個百分點。所以,在三駕馬車中,投資理所當然成為拉動我區經濟增長的主力軍。
二是從我區工業結構分析。我區工業結構是一個重型結構,2001年,在規模以上工業中,重工業增加值占到70%,這種以原材料為主的工業結構,主要生產的是投資類產品,它和投資是一個正相關關系,投資增加,原材料工業看好;投資下跌,原材料工業也要跟著下跌。2002年工業的高速增長也證明了這一點,由于投資看好,因此我們的鋼、煤、水泥、有色金屬等看好。這也正是我們的擔心所在,這種重型結構,是一種高度依賴投資的結構,一旦投資掉下去,勢必對我區工業有較大的影響。
三是從我區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分析。儲波書記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區經濟正處在總量擴張和結構升級的發展階段,在這樣一個發展階段,經濟增長明顯呈現出速度效益型特征。”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就要保持一定的投資,要把速度搞得快一點,就必須把投資搞得多一點。在這個發展階段,速度和投資又是一個正相關關系。
綜合以上三個方面的分析,歸結到一點,就是要全力以赴,真抓實干,保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持續穩定增長。現在來看,GDP增長10%,投資增長15%是一個最低限,必保15%,力爭20%是我區2003年努力奮斗的目標。
確保完成和超額完成2003年投資目標,有三個方面的工作要緊緊抓在手上,并扎扎實實地加以落實。
一是全力以赴做好爭取國債的工作。2003年國債投資實行“五個傾斜”,這對我們是有利的機遇。要從四個方面著手把工作做實做細,即:捕捉產業信息,搞好前期工作,做好項目儲備,加大攻關力度。國債的爭取要在2002年65億元的基礎上力爭有所增長。
二是抓緊組織實施一批關系全局的重大骨干項目。要積極爭取煤制油、岱海電廠、正藍電廠、海電三期、滿洲里機場、三座店水庫、呼準鐵路等一批重大項目開工上馬,全面開工建設集寧—滿洲里東西大通道和國道110高速公路;在續建原有六大生態工程的基礎上,啟動草原退牧還草工程、牧區水利建設工程;爭取桑張鐵路、鄂爾多斯機場、阿爾山機場、赤峰機場、包鋼冷軋薄板等項目的前期立項審批;繼續加快托電三期、達電四期、豐鎮電廠三期等一批能源項目的前期工作。
三是出臺更加優惠的投資政策,搞活民間投資。在這方面,要把招商引資作為一個重點來抓,2002年我們引進了210億元,其中用于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40億元。2003年要在做好項目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全力推出一批能夠吸引區外客商特別是大客商前來投資的“雙贏”項目,力爭引資規模達到250億元。
二、關于工業問題
2002年工業生產高位運行,規模以上工業達到了19%的增長率。從大的方面來看,有三個因素在起作用,一是投資的拉動作用;二是工業重點項目的帶動作用;三是大企業、大集團的骨干作用。2003年工業能否保持強勁的勢頭,還要看這三個作用發揮得怎么樣。
1.加快工業重大項目建設。總量擴張、存量調整、結構優化、產業升級靠什么去實現,一定要通過項目這個載體去實現。首先,2002年已建成的56個重點工業項目在2003年要充分發揮效益,這是一塊新的增長點;其次,在建的90個重點工業項目明年將有40個建成投產,有的在當年就可發揮一塊效益;第三,抓好企業技改,特別要抓好列入國債貼息的27個重大技改項目,5個食品工業專項;第四,在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礎上,按照滾動發展的原則,繼續推出一批新的重點工業項目。
2.繼續做大做強大企業、大集團。20戶大企業、大集團是我區工業發展的命根子。2002年包鋼首次突破銷售收入100億元。對這20戶企業要一戶一戶進行分析,明年的發展態勢究竟如何?哪些還能夠實現超常規發展?抓住這20戶重點企業,就抓住了工業發展的牛鼻子。在抓好20戶大企業的基礎上,對一些市場潛力大、發展前景好、成長性強的企業要加快培育,使其盡快進入大企業集團范圍。
3.開放引進,借助外力實現更大范圍的資產重組。在這方面要抓好三件事,一是引進大企業、大集團;二是通過開放搞活旗縣經濟;三是著力擴大直接融資規模。
在煤炭、電力、天然氣等領域,有一定的行業規模效益要求,企業進入門檻較高,因此必須下大力量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大企業、大集團。比如象神華煤制油項目,包頭的希望鋁業開發,錫盟的兗州集團煤炭開發等。要借助電力體制改革的機遇,爭取2003年在電力上引進幾個大企業集團參與電源點的開發。從長遠看,我區天然氣深加工必須要引進象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特大型企業,我區東部的俄羅斯進口木材深加工也需要引進或依托有實力的大企業集團作為項目法人。
從旗縣經濟發展看,主要是靠開放引進。凡是旗縣經濟搞得好的地方,都是開放引進搞得好的地方。和林引進了“蒙牛”、“兆君”、“宇航人”,杭錦后旗引進了“娃哈哈”、“匯源”、“蒙牛”、“草原興發”、“大好大”,鄂托克旗依托資源優勢,開辦高耗能工業園區,引進一大批區內外企業,這幾個旗縣的經濟都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加快培育和發展資本市場,爭取一批具有良好成長性的企業上市融資,是2003年工業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區現有20戶上市企業,2003年能有多少企業融資擴股?現有進入輔導期的企業,有多少能夠在2003年上市融資?這一塊如果搞得好,實際是項目、資金、市場三位一體的運作,是一塊實實在在的增長點。企業債券發行,2003年國家可能要松動一塊,我們要千方百計支持一些有條件的強勢企業爭取債券發行規模。另外,直接利用外資,重點是在工業領域,2003年要力爭有較大突破。
總之,大項目、大企業、大的開放引進應當成為2003年工業發展著力抓好的三件大事。
三、關于“三農”問題
2002年農牧民收入增加115元,但稅費改革等政策性因素,就使人均增收60元,占到52.3%。2003年政策性因素變成了存量因素,靠什么使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或者更多一點。以下幾件事如果抓得好,可能成為我區農牧民增收的現實渠道。
一是抓住生態建設和國債投資向農村牧區傾斜的機遇,通過以工代賑,增加農牧民的勞務收入。截至到2002年,我區已有72萬戶農牧民享受到國家退耕還林的政策待遇,預計到2003年,退耕還林將廣大到120萬戶以上,按每戶平均3人計算,享受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待遇的人口將廣大到360萬人,也就是說,這部分人可以得到國家長達8年的糧食和現金補助。實際上,也就意味著這360萬人在八年內靠國家政策已經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從這個意義上,退耕還林工程也是我區最大的扶貧工程和最大的增收工程。從2003年情況看,我們算了這樣一筆帳,從2000年到2002年的糧食和現金補助在2003年要繼續延續,這一塊為78520萬元,2003年當年的糧食和現金補助為73120萬元,兩項相加為151640萬元,應當講,這15億元的糧食和現金補助是農牧民實實在在能夠得到的,這樣,2003年農牧民大約從退耕還林工程中人均增收108元。另外,我區2003年將啟動退牧還草工程,京津沙源治理區內及治理區外新開展的退牧還草面積將達5500萬畝(其中京津沙源治理區2500萬畝,區外約3000萬畝),每畝國家補助陳化糧11斤(每市斤0.50元),總計折合現金為27500萬元,這一塊也是農牧民能夠直接得到的,人均增收約19.6元。
初步預計,2003年用于生態、水利、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生態移民、縣鄉道路等方面的投資,大約在90—100億元左右,其中如果通過以工代賑形式,有大約15%的資金轉化為農牧民的勞務收入,就可使農牧民增加勞務收入13—15億元。
二是從結構調整和產業化推進上實現農牧民增收。從2002年情況看,據測算,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約輻射了130萬農牧戶,占到農牧戶總數的36%。在這方面,牛奶產業超常規增長,成為自治區確定的七大產業中的排頭兵,牛奶產量達到155萬噸,比上年增長42.2%,成為2002年農牧業產業化的一個亮點。因此,靠產業化增收是2003年農村牧區工作的重點,要突出抓好主導產業、基地建設這兩件事。繼續抓好幾個有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形成各具特色的優勢區域和優勢產業帶。牛奶產業要加快擴張,在抓好呼、包及呼倫貝爾東西兩大奶業基地的基礎上,向周邊地區輻射擴張,帶動烏盟、鄂爾多斯市、巴盟、通遼市、興安盟奶業產業的發展,進而經過幾年的培育和發展,使奶業成為我區一個興區富民的大產業。另外,通遼、赤峰的肉牛帶,烏盟及其周邊地區的馬鈴薯以及肉羊、羊絨等主導產業都要加快發展步伐,盡快做大做強。要結合生態建設,把沙產業、草產業盡快培育成大產業。
基地建設是目前制約產業化發展的一個薄弱環節。有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龍頭企業上去了,基地建設跟不上去。這在肉羊產業發展上尤為突出,制約肉羊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是肉羊出欄的數量不夠,質量不高,特別是不能做到四季均衡出欄。另外,在奶業基地發展上,通遼市、興安盟、巴盟的加工生產線上去了,但奶源基地建設滯后。肉牛發展也有類似問題,通遼“三維”、赤峰“萬旗”兩大肉牛龍頭企業建成后,馬上面臨的就是牛源問題。另一個問題是農畜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問題,即農畜產品的質量、品種不能適應加工企業和市場的需要。這種情況在馬鈴薯產業發展上尤為突出,因此,產業化的基地建設需要在2003年大力加強。
三是加大農村牧區人口轉移的力度。要想增加農牧民收入,必須減少農民,這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需要我們在每個年度扎扎實實落實并推進的一項重要舉措。我們計劃“十五”城鎮人口比重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這樣五年城鎮人口大約增加190萬人,除了城鎮人口本身的自然增長外,其余要靠農村牧區人口的轉移。“十五”大約轉移多少人,初步測算是120—150萬人,平均每年24—30萬人。
(作者系內蒙古發展計劃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