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成
隨著工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當企業具備競爭優勢時,市場鼓勵它盡情馳騁,當企業失去競爭優勢時,市場就將其無情地吞噬,企業生存的關鍵在于競爭優勢。
一、客觀認識當今企業管理的現狀
作為從計劃經濟過渡過來的老國有企業,從產品結構、管理理念、管理模式都深深地烙下了時代印跡。現在基本上屬于一個工業經濟時代的大規模生產模式,經營管理的最重要目標是利潤,其主要思路就是以最低的成本賣出最多的產品,從而實現利潤最大化。具體表現為:(一)市場營銷:A.由銷售部門進行推式銷售;B.降低價格,擴大銷售;C.注重現有產品的銷售。(二)生產制造:A.通過增加產量,提高效率,降低制造成本;B.保持生產過程的穩定性;C.保持產量穩定;D.通過一定的在制品積壓以確保生產過程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三)產品開發:A.通過持續性改進,盡量延長產品生產周期;B.由設計部門進行產品設計,其它部門進行采購,制作相互獨立串行進行。(四)企業信息技術的應用處于起步階段。
隨著企業競爭環境的改變,沿用工業經濟時代大規模生產模式,企業也面臨以下挑戰:(一)企業很難滿足客戶的真實、 個性化需求, 往往是將現有產品推銷給客戶,如果是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就導致了客戶對企業的不滿意,從而失去客戶。(二)銷售預測越來越困難,臨時性的計劃調整越來越多,對大規模生產模式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造成越來越大的挑戰。(三)為保證大規模生產得以實現,專職管理人員的組織協調非常重要。擴大管理機構,管理費用增加,導致了成本增加。(四)由于產品開發與生產和客戶不能很好地溝通,造成新產品不能經濟地制造出來,同時也不能很好的被客戶所接受。
工業經濟時代的大規模生產模式正在受到日益嚴峻的挑戰,傳統的管理也在不斷失去效用。如何應對時代變革對傳統管理提出的挑戰,需要我們探索新的業務模式和管理思路,即對定制產品進行個別的大規模生產,大規模定制模式的高效運行則需要實施相應的全程供應鏈管理。
二、對大規模定制模式的認識
1.大規模定制模式的提出。現在的競爭形勢已與過去大規模生產時代完全不同。過去產品是標準化的,市場是統一的,產品生命周期也較長。今天,多樣化和定制化產品代替了標準化產品。多樣化市場從統一的市場中迅速成長,產品生命周期日益縮短(盡管紡織〖CM11*2-11]機械行業表現的不如諸如家電等行業明顯)。過去大規模生產模式是通過穩定性和控制力達到高效率,一旦失去了需求的穩定性和市場的控制能力,就難以保持高效率和低成本。因此,導致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失去競爭力,而個性化定制式生產雖能滿足客戶個性化的要求,卻造成了高成本、低效率,最終還是無法避免客戶的流失,同時達到產品的低成本和品種多樣化。因此,一種新的模式即“大規模定制”模式誕生了。
2.大規模定制模式的競爭力。A.大規模定制模式下的市場職能的焦點不是銷售,而是滿足客戶需求,這是獲取市場份額的最佳途徑。企業的產品越接近客戶的確切需求,其競爭優勢就越大。B.大規模定制模式下的生產職能是以整個流程高效率為中心(它包括生產時間和非生產時間,非生產時間是材料在倉庫中或其它非操作活動中停留的時間),這種模式把庫存(成品、在制品)看作是一種增加成本和降低效率的浪費,而不是適應市場不穩定的緩沖和保護,因此使得成本得以降低。C.大規模定制模式的產品開發是以漸進創新為中心,這種創新與生產相結合,進而與銷售部門甚至供應商的協同。當客戶需求不斷變化時,循序漸進的創新能使企業快速響應不斷變化的需求,這也使新的競爭模式進入到開發引導市場的理想境界。
3.大規模自制模式的管理。轉向大規模定制模式的驅動力是為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并快速影響客戶需求的快速變化,即縮短客戶到供應商的“時間距離”。因此,企業管理也要從過去關注企業內部管理,轉向關注從客戶到供應商整個鏈條性能的“全程供應鏈”管理。全程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新的管理思想,實際上是隨著企業競爭環境的改變而逐步形成的。
4.全程供應鏈管理。企業管理手段從“物流”管理(MRP)到“物流與資金流”一體化(MRPⅡ),到企業內部“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一體化原理(ERP)發展到今天,企業開始實現從客戶到供應商的全程供應鏈管理。“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一體化原理即全程供應鏈管理。實施全程供應鏈管理,信息技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說對信息技術認識的深入程度,特別是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認識及理念轉變更是重中之重。沒有信息技術的支撐就無法實施全程供應鏈管理,也就無法實現大規模定制生產。實施全程供應鏈管理需要完成全程供應鏈各環節業務模式重組。主要包括市場營銷、生產制造、產品開發等。
三、強化管理、再造競爭優勢
1.抓好企業信息化建設。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處于起步階段。隨著企業競爭環境的變化,對企業信息化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認識,更增強了緊迫性。A.只有信息技術的發展才能為管理現代化提供新的技術手段。企業信息軟件從產品開發階段的CAD、CAM、CAPP到管理領域的MRP、MRPⅡ、ERP以及全程供應鏈管理的深入廣泛的應用,成為覆蓋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現代化管理賴以支撐的基礎平臺。B.今天的市場競爭是產品研發、質量成本、服務等綜合競爭,而應變速度成為最關鍵的因素。為了加快企業的應變速度,一是企業內部組織結構要快捷靈活地適應外部環境變化;二是企業要與從客戶到供應商高度協調。只有這樣才能以最快速度滿足用戶需求。實現這些的基礎是建立網絡化、信息化平臺,支撐起企業的全程供應鏈管理。
企業信息化建設不是一項單純的技術工作,是信息技術革命和管理創新融為一體的復雜的系統工程。用計算機信息系統模擬傳統管理方式下的業務流程,只能導致失敗。我們在ERP推行中,以技術角度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在管理創新和業務流程再造方面還需要向成功企業學習,不斷拓寬思路,以保證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成功。
2.抓好“客戶”管理。在企業向新經濟時代轉化過程中,企業經營目標從追求利潤最大化轉變為滿足客戶需求。因此,一定要做到真正直接把握客戶的真實需求,尤其是把握給企業帶來80%利潤的20%重點客戶需求作為企業的重要資源加以管理。抓好客戶服務系統管理,既能快速響應客戶需求,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客戶滿意度和客戶的忠誠度,從而縮短銷售周期,減少銷售成本,提高市場的占有率。
3.建立靈活高效的生產制造模式。企業生產制造模式是以銷定產,即根據銷售計劃來組織生產。為了很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往往是通過計劃的頻繁調整和一定的庫存來保證。由于庫存的增加,造成生產成本的增加。由于固定的產品機件的工藝路線、固定的批量和加工周期、計劃的頻繁調整,造成了整個計劃體系的混亂。要快速高效滿足客戶的需求,由一個企業來完成生產過程的所有活動一般是很難做到的,只有通過業務外包、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各項業務活動得以最高效率的進行,才能提高滿足客戶的速度。由于傳統企業固有運作的慣性,現在的業務外包是有限的。而大規模定制模式重新定義了企業核心能力概念,將不宜外包的活動概括為三項:①銷售訂單與客戶服務;②核心的產品開發;③企業遠景規劃、市場分析、客戶關系管理等技巧。其它任何一項活動都可以包給那些有能力、高效實施這些活動的企業來完成。因此,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把對影響快速高效滿足客戶的企業活動,通過外包來解決,建立更加靈活高效的生產制造模式。
4.降低成本,加快產品創新,增加競爭優勢。成本管理是制造業普遍關心的重要問題。但從實際看,企業的成本管理往往具有很多誤區,比如重視采購成本控制而忽視物流成本、營銷成本控制。企業價格的優勢取決于供應鏈的總成本,即研發成本、采購成本、庫存成本、生產成本、銷售費用、服務成本等。今后要逐級建立供應鏈成本管理崗位責任制與業績考核機制,力爭使成本費用的管理責任落實到人,同時也要注意到約有80%的產品成本100%的產品功能是在產品研發階段決定的。因此,企業成本的降低、實力的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提高,都要求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研發階段的產品創新上。企業在市場上生存的根本是其自身的競爭優勢。自由競爭促進了社會繁榮和發展。
全程供應鏈管理對傳統企業來說是一場變革,從而引發全面管理變革。這種變革的全面性不僅是指企業市場營銷、生產制造、產品研發等這些業務管理的全面變革,而且是對各環節作業流程的重組,組織與崗位重新設計,績效評價與激勵機制的重新建立。全程供應鏈管理是在信息系統支持下的一項系統工程,大量的基礎性工作需要企業來完成。只有以只爭朝夕的精神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扎實工作,才能共創企業美好的明天。
(作者單位:天津宏大紡織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