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行濤
企業經營環境和組織結構的變化使得企業文化在企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其作用表現為: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實現企業制度與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思想保障,是企業制度創新與經營戰略創新的理念基礎,是企業活力的內在源泉和企業行為規范的內在約束。因此,國內企業界關于企業文化建設的熱情一浪高過一浪,用先進的文化管理理念來促進企業發展已成為眾多企業的共識。然而,企業文化建設的結果卻是幾多歡喜幾多愁。企業文化建設到底怎么了?綜觀國內企業文化建設的實踐,我們不難發現其普遍呈現出如下種種誤區和病癥。
誤區一:企業文化成了空洞口號的代名詞,企業價值理念被虛化
企業文化是企業及其關系利益人共同接受的核心價值觀,“沒有文化的企業是沒有前途的企業”。當前,許多企業為了顯示本企業對文化的高度重視,在公司門口、老總辦公室及媒體等公共場合大打標語橫幅,不惜重金大作宣傳,諸如“求實創新,開拓進取”、“以品質創市場,靠信譽求發展”等口號,其目的無非是想對人造成一種視覺上的沖擊,昭示本企業的文化內涵。說起來這些詞并沒有用錯,它們其實還真的是企業文化中的一部分,但必須明確的是,企業文化絕非是用來裝點門面的幾條標語,也不是膚淺的幾句名言警句,而是一種需要企業全體員工認同并能真正落到實處的核心價值觀。這種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漫長、艱苦的過程,而決非三言兩語便可解決。
誤區二:企業文化偏離“文化”主題,商業氣氛過于濃重
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的一種生產力,其盡可能獲取利潤本無可厚非,但如果把實現利潤的目標作為企業文化的本質和核心價值觀來推崇或者定義就本末倒置了,一個一味追逐利潤的企業終將被淘汰出局。惠普前總裁約翰·揚曾說過:利潤雖重要,卻不是惠普存在的原因,公司是為了更基本的原因而存在;美國福特公司也認為把利潤放在人和產品之后,是福特公司幸運的最根本原因。在我們的企業文化建設中,我們經常聽到一些企業制定諸如產量翻幾番、利潤達到多少、邁進國內或國際多少強之類的遠景規劃來激勵員工,這是對的。目標激勵是企業文化的應有之意,但企業文化中的目標激勵更側重的是員工個人人生價值目標而不是企業的利潤目標,員工選擇企業的唯一尺度是其個人價值能否最大限度地實現而絕非企業能獲得多少利潤。這種以利潤為中心、以數字來量化的企業文化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企業文化,其勢必不能延續長久。
企業存在的價值并不僅僅是“一切向錢看”,它需要有一個核心的價值觀或者理念作指導,將員工指引到一個崇高的目標上來,這就是企業持續發展必須具備的超越利潤目標的深刻內涵。企業文化不是利潤目標而是基本理念,它不會隨著市場的流行而搖擺不定,它只會因企業整體價值取向的轉移而與時俱進,為員工和企業提供更為強大的思想和動力。
誤區三:企業文化建設流于追求時尚,文化資源缺乏系統整合
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不乏抱有追求時尚心態的企業,其對企業文化的理解本來就有失偏頗。因此,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這類企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隨意性、偶然性和主觀性,按照自己“想當然”的思路盲目建設,其結果可想而知。企業文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管理文化、營銷文化、品牌文化以及建立學習型組織等方面的建設。然而,國內企業文化建設鮮有從以上幾個方面對企業文化進行系統整合并使之上升到企業戰略高度。一個系統的企業文化應該達到雙重目的:一方面對內能夠凝聚員工隊伍,規范員工行為,以文化創造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另一方面對外能夠塑造一個獨特良好的企業形象,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科龍公司在這方面為國內企業文化建設樹起了一面旗幟,它通過聘請專業咨詢公司,充分挖掘本企業的文化資源并進行系統整合,以“龍的天空,培植龍的文化”作為本企業文化的核心理念。這種內涵深刻、親和力強的企業文化很容易就牢牢地拴住了員工和客戶的心,從而保持了科龍公司的長盛不衰。
誤區四:企業文化中“以人為本”的觀念消極被動,“以物為中心”的傳統格局始終難以突破
人是企業的動力源泉,離開人的參與,企業文化終將成為無源之水。日本松下的口號是“企業即人”,并多次宣稱“要造松下產品,先樹松下人”;索尼董事長盛田昭夫也曾說過:如果要說日本式經營有什么秘密的話,那么我覺得,人,就是一切秘訣最基本的出發點,國內外知名企業無不將“樹人”視為企業第一要務。再看看我們的企業文化,雖然也有許多強調“人是企業第一資源”的,也有不少提倡“尊重人、關心人、依靠人、發展人”的,但這些企業卻忽略了最根本的一點:企業以人為本的動機無一例外地出自于利潤最大化這一前提,其實質仍然是將企業員工視為經營發展的工具,是一種消極被動的企業文化。我們很少看到國內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增加員工的讓渡價值,幫助其實現個人價值,而不是僅僅考慮從員工的工作中獲取更多利益。企業這種價值取向反映在實踐中就是企業片面強調市場、強調客戶的重要性,而很少真正顧及員工需求。其實,確立企業文化優勢的根本之道就在于:企業需像對待外部顧客那樣對待員工,為員工提供完善良好的內部服務,從而使員工能更加積極主動、富于創造性地為顧客提供優質服務,在追求自身人格的完善和個人價值的同時實現企業的價值。對國內企業來說,做到這一點的路還很遙遠。
誤區五:企業倫理道德意識淡薄,誠信為本的經營理念尚未樹立起來
市場經濟是誠信經濟,缺乏誠信理念的企業終將被社會和公眾遺棄。這些年來,國內企業在加強自身倫理建設、樹立誠信形象方面雖然已經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但由于受短期利益驅動的影響,企業倫理觀念和誠信意識還遠未達到市場經濟的要求。一個企業依靠投機取巧、虛假宣傳、坑蒙拐騙、一錘子買賣,不可能實現長遠發展。銀廣廈作假賬、藍田公司制造財務丑聞及南京冠生園的陳餡月餅等事件,導致了這些知名企業的驟然崩潰就是佐證。在我國企業界,一個長期普遍存在的公理性認識就是:企業的目標就是創造利潤,簡言之,辦企業就是為了賺錢。在這種急功近利的意識支配下,企業賺錢的途徑和方式難免會出現偏差,巨大的代價換來了企業對誠信的重新認識:企業倫理和職業道德是任何企業都必須具備的。誠實守信是企業經營之根本,企業以其誠信贏得市場和公眾。誠信作為一種資源將直接關系到企業產品或服務的銷路、市場占有、融資能力,甚至是企業的生死存亡。國內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只有切實讓倫理建設先行,把“真誠守信”作為經營管理的基點,作為在經營活動中必須遵守的職業道德,那么企業才會有長久生命力,才會在出現危機時保持不敗。
誤區六:企業文化難以實現由“理念層面”向“行為層面”的轉化
企業文化是企業信奉和倡導的價值理念,更是企業必須且能夠付諸實踐的價值理念。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有的企業高層有著非常好的價值理念,而企業員工卻對這些價值理念并不認同,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這類企業文化本身可操作性差、實踐性不強。具體表現為:1、企業文化價值理念模糊。2、企業文化脫離企業實際,缺乏個性。3、企業文化缺乏廣泛參與性。4、企業文化示范動力不足。
誤區七:推崇和夸大個人英雄主義,背離企業整體價值取向
企業文化體現的應該是企業整體價值取向,而不是一種個人文化或少數人文化。目前的企業文化建設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帶有推崇和夸大個人英雄主義的色彩,一些企業中少數幾個人已經成為企業的精神領袖,這些人在企業中享有絕對的權威,更有甚者,在某種程度上企業已經成為這部分少數人的企業。我們并不反對企業提倡英雄主義,但我們主張英雄主義應適度,因為適度英雄主義一旦演變為極端個人英雄主義,個人意志將凌駕于企業整體價值取向,企業就會偏離其正常發展軌道,這將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災難。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