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廣時

鄭榕彬投資2.5個億在北京建立亞洲最大的賽馬場, 盡管目前困難重重,但他不會放棄這個前景誘人的產業空白點
2003年4月19日下午三點鐘,位于北京通州區的北京通順賽馬場,第五場比賽即將開始。北京華強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劉德懷和他的親友們聚集在賽場前,他的一匹名叫華強貴冠的賽馬正要參加這一場比賽。
雖然訓馬師梁志邦告訴劉德懷,華強貴冠這一天的狀況不是很好,下一次比賽才有可能取得第一名,但劉先生仍然很高興:“我很榮幸成為了這個賽馬場的第一個馬主,對我來說成為馬主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即使我的賽馬沒有跑出個頭馬來,我也會很自豪地向別人介紹我那三匹賽馬”。
劉先生并沒有指望他的馬可以為他帶來可觀的獎金收入,他看重的是賽馬能成為結交朋友的好契機。“如果它們的比賽成績好,我們全家人都會高興得像過節一樣”。
亞洲最大的賽馬場
可能知道的人不多,始建于1999年的北京通順賽馬場是亞洲最大的賽馬場。
北京通順賽馬場占地160多公頃,擁有三條國際級跑道和一整套配套設施,如馬廄、貴賓室以及先進的血檢中心、儀器和軟件、高性能影視廣播系統等,這里有2200匹馬,其中賽馬700匹、種馬20匹,并且雇用內地、香港、澳門及來自新西蘭、愛爾蘭、法國等地的馴馬師和中外騎師。
這個賽馬場的法定代表人叫李球。1999在籌建北京通順賽馬場的時候,按照當時的國家政策,合資企業是不能辦賽馬場的,李球只好以自己個人的名義創建北京通順賽馬場。北京通順賽馬場是在北京華駿育馬有限公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而賽馬場和育馬公司的真正老板是鄭榕彬先生,他是澳門賽馬會的執行董事,同時也是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公司美力時集團有限公司和華南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的主席。
現在北京通順賽馬場已經擁有2000多名會員,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參與,賽馬場實行免費入會的措施,對會員入會沒有提出任何要求,任何賽馬愛好者只要兩名會員推薦就可以入會。
會員當中馬主并不多,據李球介紹,要成為馬主可以通過兩種方式,花10萬元購買一匹賽馬,或者每月4000元租一匹賽馬。一匹賽馬一年跑三到四場,獲得頭馬的獎金約3.4萬元,可以賺回所花的費用。
賽馬場的大老板鄭榕彬先生是國際賽馬業里面的“大佬級”人物,經營馬業有12年。他最初從澳門起家,然后到澳大利亞發展,而今又將所有的馬匹、器械、資金,以及相當一部分人員調配到北京。
“經營馬業我前后總共投入了7個億的資金。”鄭榕彬說,“僅在北京的投資至今已超過2.5億元,這其中還不包括購買馬匹的支出”。
北京通順賽馬場于2001年8月開始每周末舉辦一次比賽,八場比賽從下午一點半一直要舉行到五點鐘。每場比賽的費用將近5萬元,僅此一項每周就要花費40萬元。賽馬場每個月的費用達300萬元人民幣,但是鄭榕彬不介意這些虧損,因為他的遠大目標是培育賽馬這個上游產業。
12年前鄭榕彬在澳門經營自己的公司,但做的并不是賽馬這一行。鄭發現外國人把持了養馬育馬這個賽馬的上游產業。“賽馬的同行都知道,不論香港的賽馬業多么繁華,卻永遠只能擁有二流賽馬。”鄭榕彬說。
“我在澳門、香港和世界其他地方經常能夠看到華人馬主上當受騙,不管是多么有錢的人愿意出多高的價格,也無法購買到真正優秀的賽馬。華人馬主往往不懂得相馬,他們購買賽馬往往只通過道聽途說獲得的信息,結果出高價買回來的賽馬比賽成績還是不好。”
這種情況讓鄭榕彬對培育賽馬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先是在澳門養了十幾匹馬,1994年把整個養馬場轉移到澳大利亞,在那里擁有自己的牧場,購買了很多馬匹。1996年又轉戰到北京,選擇了通縣。
鄭榕彬之所以選擇北京,是因為他更看重這座城市文化中心的職能,在他看來賽馬就是一種文化。“如果我不在北京創建養馬賽馬場,在國內別的地方就根本建立不起來這個產業”。
“起初不是為賽馬來的,開辦育馬公司的目的是為了改善中國的馬種。”李球說,“中國有悠久的養馬歷史,也是世界上一個養馬大國,可是從來沒有一匹馬能夠出國比賽。過去中國的馬主要是奴役馬,主要用于耕田運貨拉車等,跟現在世界上需要的馬完全不一樣。而今賽馬已經發展成一個產業。所以我們想對中國的馬種進行改良,同時對馬業也進行改革”。
鄭榕彬說:“事實上經營馬業對我來說似乎已經不單單是個人喜好了,更重要的是在我心中一直有一種使命感。我總是告誡自己,如果我不堅持下去的話,從今往后50年里國內也不會有人來開創這項事業”。
李球先生也表示,即使虧掉了已經投入的這幾個億的投資,對于他們集團來講也不是太大的損失,但是放棄這個產業的發展機遇,對于中國的馬業改革和發展卻是更大的損失。
深謀遠慮
這種只投入不產出的狀況還要維持多久才能夠得到轉變呢?
“一兩年吧。”鄭榕彬說,他希望一天早上醒來發現國家有關限制性政策突然放開,如為澳門、2005年全運會和2008年奧運會提供賽馬。“不管怎樣說,我們的賽馬比從外面購買的便宜,比賽成績又好。我們同時還幫助訓練騎手和馬”。
澳大利亞一個國家一年生產2000匹賽馬,而北京華駿育馬有限公司一年就生產500匹賽馬,但不同的是國內產的賽馬既出不了國又在國內用不上。
鄭榕彬很自信地告訴記者,他培育的賽馬跑得比澳門的更快,只比起香港的稍微差一點兒,但是再過幾年時間,他的賽馬至少能夠達到日本的水平。他計劃今年開始爭取讓自己培養的賽馬前往澳門參加比賽,目前正在申請動植物進出口檢驗檢疫許可。
據了解,香港和澳門每年分別需要從澳洲和美國買進賽馬200多匹和100多匹。但目前北京華駿育馬有限公司主要瓶頸在于動檢條例。根據中國與澳大利亞簽署的動檢條例,允許馬匹進入中國,但中國生產的賽馬卻不能運到澳大利亞,并且至今內地仍未與港澳兩地簽署相關協議,內地的馬匹不能進入港澳參賽。
2008年北京奧運會以及2005年全國運動會使鄭榕彬看到了一線曙光。奧運項目當中的“舞步”、“跳欄”和“三項越野賽”以前中國從未組隊參加過。北京通順賽馬場希望能夠幫助國家體育總局訓練騎手培養賽馬。最近他們從澳大利亞買來20多匹長于跳欄的賽馬,成立了跳欄隊伍,訓練中國自己的運動員。到2008年不僅要組隊參加比賽,而且目標是要拿到一個獎牌。
李球對2008年奧運會寄以希望,他希望能夠給他們帶來兩大機遇:一是成立一個奧運基金,把賽馬作為基金的收入來源;二是奧運會賽馬場的場地還沒有建成,希望通過招投標參與場地建設,因為他們已經建成了亞洲最大的賽馬場,有這方面管理經驗。并且他們正在進一步改造賽馬場地,為2005年的全國運動會和2008年奧運會做訓練和比賽場地的準備。
培訓參賽運動員這一個項目,除了買馬和改造場地以外,從現在開始到2008年要組織一支隊伍,其間需出國培訓和參加比賽,要對賽馬進行更新換代,這一個項目的預算就是5000萬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