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毓雄 湯躍躍
信用的狹義是指借貸資本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廣義的信用除包含狹義外,更強調遵守諾言,實踐約定,取得信任所形成的無形資產。其特征是:(1)存在的依附性。它依賴于作為市場行為主體的個人、企業、政府等載體而存在。(2)創建與使用的成本一收益性。市場行為主體信用的創建、形成需要付出成本,其使用會獲取收益。(3)評估的困難性。囿于信用信息的公布、傳遞的現行法律支持、指標體系等原因的限制,評估機構對市場行為主體的信用評估難以準確、及時。信用朝陽產業,是指有關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生產、儲存、流通與服務這類行業或部門的統稱。信用朝陽產業,萌芽、依托于信息產業,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它的發展必將使市場行為主體進行開放的、無扭曲的公平競爭,從而促進國民經濟高效化運行,也有利于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后進一步融人到世界范圍的大市場之中。信用危機的危害
議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建立在法制規則和道德信用基礎上的法治經濟和信用經濟。我國尚處于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重要歷史時期,形成完善、成熟的市場經濟框架尚待時日,而當前各行為主體的信用危機打亂了我國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困擾了社會的投資和個人消費,制約了企業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競爭的經營和發展。更為嚴重的是,當前的信用危機已經成為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的消極因素,使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難以發揮作用,直接破壞著社會的法制基礎,影響著社會的安全穩定,阻礙了我國國民經濟市場化的進程。
信用危機產生的原因
1.中國轉型期缺乏信用意識的體制設計的不良誘導。我國目前對行為主體缺乏信用風險評價機制,信用等級難以區別,誠實守信的行為主體無法受到鼓勵而獲得額外的收益,其守信的收益不顯著。相反,失信的行為主體損失有限,失信者獲得的收益大于失信的成本,對失信行為主體隨意性很大的所謂處置或“重罰”實際變成了“鼓勵”。守信得不償失,守信效應沉寂;失信有利可圖,失信效應被激活。這種缺乏信用意識的體制設計必將或正在危及整個社會的信用體系,使信用機制惡性貶值。
2.目前市場行為主體在權衡業績和信用方面經濟與文化價值取向的扭曲失衡。在缺乏信用意識的體制環境中,包括個人、企業和政府(尤其是落后地方的基層政府)在內的市場行為主體急功近利,忽視了對喪失信用所導致的社會、經濟后果的認識;以為市場經濟就是贏利圈錢,就是掙更多的錢而置信用、信譽等文化價值而不顧。個人、企業面對巨額利益即使毀壞商譽也敢鋌而走險,基層政府在地方經濟的發展中即使有損國家利益和形象也敢護假、護短而有法不依、違法不究、執法不嚴。信用朝陽產業的培植
主動應對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市場經濟要求,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強化市場規則,我國應該建立系統完備的信用制度,將“信用”作為朝陽產:業加以積極培植,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
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了一個半世紀才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社會信用制度。我國應該怎樣培植信用產業呢?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信用的法制支持。要從社會環境上培植信用產業,創建社會信用制度,必須完善信用方面的法規建設。目前,我國市場經濟的行為主體(個人、企業、政府)的信用記錄,其信息資源分散在銀行、工商、稅務、公安等單位和部門,大部分信息為各單位內部擁有,不對外開放。國家應該盡快出臺規范的法律法規,給信用信息資源的開放予以明確的界定,從而為創建資信公司提供基本條件——為開展信用數據的采集、使用等業務提供法律保障和法律依據。
要從執法環節上引導信用產業,加強對信用朝陽產業的培植,樹立政府信用的良好形象。市場經濟是建立在市場法制規則下的法治經濟。我國政府在執法的過程中,一方面要維護市場規則的實施和規范,另一方面要恪守執政黨“三個代表”的宗旨,維護政府在人民中的信用,促使各行為主體自覺形成遵守信用的意識。可見,在執法環節方面,政府的信用對信用產業的培植影響極大,具有相當的引導作用。
2.社會信用文化體系的構筑。亞當·斯密指出,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賴于經濟主體對經濟倫理的遵循。國家應該提升整個社會的商譽意識和經濟信用意識,從思想道德、組織制度、法律和監督、宣傳教育等方面進行落實,形成個人、企業、政府等行為主體達成共識的社會信用文化體系,從而促進信用產業沿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為此,應該重視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必須重視市場的凈化功能和政府的適當干預。例如行為主體之一的企業,其信譽的建立的唯一途徑是企業長期恪守信用原則。市場經濟對企業行為有諸多行之有效的約束,本來屬于市場機制解決的問題不要期望于非市場的手段(如行政手段)來解決。目前,政府行政機構尤其是基層政府容易產生失信行為,政府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把由市場機制。解決的問題徹底交給市場解決。培植信用產業,政府的作用和職能可以明確為:進行政策引導,對信用朝陽產業起推波助瀾的作用;進行行政協調,消除信用產業業務拓展過程中的行政或非行政壁壘,對信用朝陽產業起鋪路搭橋的作用。其次,必須重視信用道德的再造。依法治國是我們的大政方針,需要而能夠用法律解決的問題理當求助于法律。而目前,我國關于信用方面的法規建設還有相當的欠缺,而且用法律手段解決信用問題有時成本很高而不現實。因此,“依法治國,以德治國”必須雙管齊下。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治經濟也需要道德支持。目前,市場經濟中包括個人、企業甚至基層政府在內的行為主體出現了道德的迷惘,為此需要新的道德的擴張和再造。新道德擴張和再造的途徑主要有:清除專制特權、盲目順從思想,傳播平等觀念;減少政府“公共權力”的直接干預,進一步完善市場體制,保障平等競爭;樹立各行為主體的道德榜樣,開展經濟倫理道德的普及教育,增強對信用無形資產價值的認識3.信用信息資源的業務拓展。據估計,只要信用服務一啟動,2003年我國信用市場份額將達到5億美元。面對越來越大的市場份額,應該怎樣開展信用的業務呢?可以參照股票證券交易所的形式,建立跨行業、跨行政區域的網絡化信用資源數據庫,從而創建全國統一的社會信用體系,開展全國范圍的信用服務業務。首先,要統一信用信息資源的指標體系。只有保證信用指標體系的統一,才能保證其信息資源的全面、公正和權威。其次,要由國家進行整體規劃,從行業著手組建資信公司,開展行業領域的全國性信用業務。在此基礎上,由各行各業走向互聯互通,由各行各業的服務開始,逐步向相關的行業和個人開放、拓展。(作者單位:湖南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