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八種語言的荷蘭皇家航空公司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董麗絲,給自己起了個很中國化的名字。“我的名‘麗絲是英文的音譯,翻譯得很貼切。我很喜歡絲綢之路,所以本來想叫愛絲的,我丈夫說不好,就改了。”這位有三個孩子,嫁了位中國先生的荷蘭女人抱怨說:“北京的空氣太干燥。有灰和沙子,對呼吸不好。今兒早上,他們全病了。”幾句話拉近了距離。
改變從NO開始
董麗絲的普通話講得很地道,她認為中荷兩國人民的民族性格很接近,其中都貫穿了一種不屈不撓、勇于開拓的精神品質。除此之外,還是有點滴的不同。“荷蘭人直爽。對事情的看法會直接跟你說,這和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說‘好時不一定表示好的意思。另外,與中國人愛好的盛宴不同,荷蘭人只在晚上才吃些好東西,中午飯經常是一個面包就打發(fā)了。”
“在世界上,荷蘭人以高超的談判技巧聞名。因為我的健談,有時我丈夫和朋友們在一起都覺得很不好意思。”董說,生活里除了客廳,讓她不適應的另一個地方是中式廚房。“中國人家里一般會有好幾個案板,分開用于切生肉和蔬菜。在老家,我們就只有一個,什么東西都能在那上面切。我丈夫看到我把生肉放在菜板上切時就急了,大喊危險啊。中國人在生活上很精致,我們則無所謂。”
董麗絲剛來中國時,覺得中國人午睡的習慣非常奇怪。但同時她也表示理解;“這和氣候有關,這里夏天很熱,中午簡直沒法工作。”
她對中國最深刻的印象是1988年初到上海時留下的。“那時侯一般家庭都沒有私家車,上海人搬家的時候在三輪車上放了好多東西,我奇怪他們怎么能有辦法放那么多東西。所有的物件都用繩子綁著,怎么顛都掉不下來。”董麗絲對于中國人高超的捆扎技巧非常欽佩,“水手出身的荷蘭人都打不了那么結實漂亮的結。”董麗絲把這個記在了日記里。
說話不拐彎的董麗絲認為“中國的教育太死板。”在復旦大學學習的時候,董的指導老師讓她背誦白居易的一首詩,董麗絲拒絕了,老師感到很詫異,因為“從來沒有人跟他說“no”,我解釋說我來這里是學中文的,對我來說最有用的是學新生字,學100個生字我愿意,但讓我背一首詩是浪費時間。”回想當初,董仰頭大笑起來。
“他沒法回答,就盯著我看。幾年以后,我在上海辦事處工作時,收到他的來信,他說,從那以后,他再也沒有試圖強迫一個外國學生來背詩。你瞧,大家都在改變。”
關系從5到1
作為荷航的首代讓董麗絲不“爽”的事情也有不少 ,“在中國做業(yè)務經常會有難以解決的問題發(fā)生。目前,我的職責是統(tǒng)管從中國飛出去的航班。在這里,很多事情是靠關系維持,沒有協調做事就不容易。這與荷蘭的情況完全不同。我把它看成是一種挑戰(zhàn)。當然托朋友辦事很有意思,經常能解決大問題。在這種曲折里你能取得一種平衡,發(fā)現有趣的東西。”
如今,董麗絲不再認為這種“慢慢來”就意味著的效率低下。“我剛來的時候認為,什么事都可以安排在一兩天之內解決。過了一段時間發(fā)現自己完全錯了。中國人說‘慢慢來就絕對是慢慢來,你不可能把所有的事一次搞定。一個外國人到新環(huán)境,往往帶著他以前做事的習慣,按他的方式應該從1到5地逐步推進。但在這里有的時候事情可能是要從5開始,再慢慢倒回去。其實如果你把關系理順了,可能麻煩一天之內就沒了。樂在其中啊。”
2002年3月時,荷航一條飛越俄羅斯領空的航線即將開通。離正式通航前3天俄羅斯方面突然說要補交一筆航線過境費,否則就禁飛。無奈之下,董麗絲只有選擇繞開俄羅斯領空從新疆進入中國的辦法。但臨時改變航線,就需要和所有中國方面的調度機構聯系修改飛行計劃,而時間已是迫在眉睫。從任何角度看,這幾乎都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董麗絲憑借著出色的公關能力和荷蘭人與生俱來的談判手段,很快與相關單位進行了溝通。在關鍵部門的直接參與下,只用了一天就改變了航線。“就此,董對中國人的辦事能力有了新的認識。
“從1996年開始荷航開辟了北京航班,1999年開始從上海飛,剛開始只有兩個航班,成本很高。因為2個機組要在飯店停留幾天后才能飛,沒法賺錢。所有的外國公司認為在中國市場,至少要經營5年,才能有利潤。但我們的目的是增加更多航班,爭取做到天天飛。”
因為職業(yè)的緣故,董麗絲經常乘坐國內的航班,她深感中國航空公司在服務上的差距:“他們對客戶抱著一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進門后沒人和你打招呼。一次,我坐一家航空公司的飛機,隨手翻翻他們自辦的雜志,在封底上有一張通航網絡圖,圖上用中文和拼音標注了通航的城市。在其中,我發(fā)現了10處漢語拼音錯誤,就趕緊告訴了航空小姐,你猜她說什么?‘噢,是這樣。又隨手把書還給了我,竟然什么表示也沒有。”
“再有一個問題就是精神面貌。有一次我去上海,發(fā)現許多航空小姐穿的西服裙的開衩,線頭都露在外面。送餐時,她們穿的圍裙也有些臟。穿衣服不是小事情,它反映了一個航空公司的精神面貌啊!”
可能就是因為這些,在公司里董麗絲是一個嚴厲的管理者。“如果有一個客戶反應前臺有人接電話不禮貌,我一定會查出他是誰,在我們公司不允許發(fā)生這種事。我想我的員工會理解我,畢竟,他們是與公司一同成長起來的。”
一個學習語言的人是如何適應專業(yè)化程度很高的航空領域的?來中國后,董麗絲一直做的是和旅游有關系的工作,這為她最終加盟荷航打下了基礎。“開始是在一家小公司做旅游,學了不少東西,第二個是中信的分公司,第三個是荷蘭的貿易公司。最后荷航來找我,把這個辦事處做了起來。剛開始只有5個人,現在發(fā)展了很多,自己開始接觸管理方面的事情,學會了怎么聘用可靠、誠實、有團隊精神的人。”
董麗絲把最喜歡的荷蘭格言翻譯成中文是車到山前必有路。業(yè)余時間,董麗絲喜歡看小說。給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書不少。按照語言學的分類,她開列了一個書單:“雨果的《悲慘世界》我看了6遍,它教導我們付出愛心幫助別人。我覺得中國給了我事業(yè)的機會,我也應該幫助中國做一些事情。英語的有2本,一本是描寫尼安德特人原始生活的《洞熊時代》,很有知識性,里面介紹了很多日用品的發(fā)明。還有一本是《洋鬼子在絲路》,里面講了殖民主義者在敦煌做的壞事。我喜歡絲綢之路,也會講維吾爾語,那兒我已經去過8次。”
絕不放棄
口述·董麗絲
我的女兒是在1997年12月25日出生的,我叫她“圣誕寶貝”,她是個與眾不同的孩子。剛生下她,我還沒來得及高興,就發(fā)現她不會哭,連奶也不會吮。3天后,醫(yī)生告訴我孩子是先天性心臟病,她的心臟上有兩個洞。更可怕的還在后面,醫(yī)生又查出她患有“唐氏綜合癥”,也就是弱智。她因為多了一條染色體,而從此無法過正常人的生活。醫(yī)生告訴我她的心臟太脆弱,恐怕沒有希望活下去了。
我怎么會放棄自己的孩子呢?荷蘭一位著名的心臟手術醫(yī)生為我女兒做了一個小泵連接在心臟上,手術很成功。
她出生后,有三次醫(yī)生說她會死,可她活了下來,是不是很頑強?12個星期后,女兒第一次朝我微笑;我為她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亭立,我希望她亭亭玉立,能夠快樂幸福一生。
荷蘭文化流行辭典
“波德模式”
波德,意指海埔新生地,在新生地上,風車必須24小時不停地抽水,一旦停下來,大家就有滅頂的危險。所以,每個人都強調實際、合作,制定計劃,努力工作。因此西方又稱荷蘭經濟奇跡是共識經濟和協商經濟的產物。這種商機制也被稱為“波德模式”。
“東印度公司”
在15世紀地理大發(fā)現之后,剛剛取得民族獨立的荷蘭立即走上了爭奪海上霸權的征途。由幾家商會結成了“聯合東印度公司”,壟斷了東方的海域,獨霸香料、絲綢、茶葉、瓷器等物資的貿易。每年付給股東18%的紅利。東印度公司作為世界上第一家“產權明晰,權益共享”的跨國公司其深遠的影響可謂源遠流長。
“海上馬車夫”
荷蘭雖然是面積狹小,自然資源貧乏的小國,卻在歷史上有過一段耀眼的輝煌。17世紀上半葉,荷蘭人壟斷了世界的貿易,它擁有商船1.6萬艘,是法國、英國、西班牙和葡萄牙四國商船總噸位的四分之三。商人們的足跡遍及五大洲各個角落。因而荷蘭人被稱之為“海上馬車夫”。
荷蘭木鞋
木鞋不僅是一種工藝品,對于荷蘭人而言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鞋的外觀設計定型于公元13世紀,那時的荷蘭人穿上木鞋是為了方便在泥濘的路上行走。此后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木鞋取材于荷蘭特有的一種堅硬且無花紋的楊樹。由于容易清洗,原料便宜,它是最安全的勞動防護靴。
“郁金香風潮”
1593年,第一批郁金香花球莖被帶到荷蘭萊頓。不久,球莖的價格開始瘋狂上漲。1607年,在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市場開始了一場歷時10年的郁金香投機狂潮,這一狂潮最終導致了荷蘭經濟長時期蕭條,史稱“郁金香風潮”。此后,投機狂炒的眾生像被簡約成一個專用詞——“郁金香狂潮(Tulipmania)”。
安樂死
在世界上,荷蘭與比利時是兩個僅有的通過“安樂死”法案的國家。荷蘭具有比較深厚的“人本主義”社會基礎,不少人毫不掩飾地稱有掌握自己生命的權利。“安樂死”在荷蘭被合法化,能夠從其“人本主義”的文化傳統(tǒng)中得到解釋。
一個關于荷蘭人的著名諺語
英語中有一句成語“Lets go dutch.”意即“AA”制,人們常借此嘲諷荷蘭人天生“摳門兒”。其實荷蘭人生性純樸,沒有多數日爾曼人身上慣有的“貴族氣息”,在商業(yè)道德方面,荷蘭人的名聲最好,他們善于“斤斤計較”地賺錢,“分厘”地理財,所以在花錢方面自然是小心謹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