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 澤
主辦:北京理工大學、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
協辦:英才雜志等媒體
地點:中苑賓館
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院長、博導李金林
香港百仕達控股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歐亞平
北京漁陽聯合出租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集團副總裁趙琦(北理 94MBA)
湖南永州市副市長劉湘凌(北理 94MBA)
微軟(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兼北方區總裁孫有吉
新加坡華點通集團董事總經理周仲庚
北京理工大學MBA教育創辦10年來,一直在積極思考和探索如何培養滿足企業有效需求的MBA人才。在新經濟時代下,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國企業如何迎接挑戰,如何使中國經濟幾立于世界之林?2002年北京理工大學MBA年會、新論壇暨新聯誼會以“擊濤搏浪,我們與企業共同成長”的主題為MBA教育提出了新的高度。
MBA吃什么?
主持人:MBA倡導競爭,那么MBA到底培養什么樣的人?
李金林:MBA定位于專業學位,區別于研究生教育。培養的復合型人才,所以招生時要求有豐富的管理經驗的學生,另外教學的定位強調的是培養職業經理人。
劉湘凌:我覺得MBA教育,不在于培養那一層的經歷,主要是運用MBA學到的知識,推動中國企業的發展,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我想主要目的還在于此。
趙琦:我覺得MBA最重要的是創造效益,光會寫文章、寫論文不行,要給企業創造效益。
周仲庚:上海人說過一個小笑話:一個家庭也是一個組織,丈夫是衣服的右半邊,妻子是左半邊,而衣服要穿起來,中間要一排小紐扣,這個小紐扣是什么呢?就是孩子。企業要面對外面環境的不斷變化,又要面對內部的相對穩定,那么靠什么機制來穩定呢?這就是職業經理人的賣點,職業經理人就是這個小紐扣的角色。
孫有吉:我認為,MBA如果將自己定位于企業的中層領導,在目前會遇到很大的障礙。我同意李教授說的從企業招生。我想應該在學習中學到怎么為企業創造效益,不要從一開始就把自己定位成企業的高層或者中層。
歐亞平:我覺得MBA教育首先要有一個市場定位,不能脫離市場。比如我在招聘的時候,會考察他是不是給我帶來利潤,是不是適合十萬、百萬的年薪,同時不要把自己限定在一個框子里。
洋MBA更吃香?
主持人:各位老總,你們在用人的時候如果有一個洋MBA,一個本土的MBA,你們更看好誰?
歐亞平:本土的好用。曾經有一個洋MBA給我滔滔不絕講了半小時,意思是我不行,可是我告訴他,我做的一個項目,很多外國人都賠錢,但是我賺了錢。中國企業應該植根在中國文化的土壤上。
孫有吉:我偏重一點洋MBA,為什么呢?從我學習的角度看,中國的教育體制太注重考試和文憑了,而工作更注重實績,我希望在三五年之后能把天平放正。
劉湘凌:所謂“洋”,應該是境內境外的一個區分,不能說我們境內培養的MBA,就“土”。無論什么MBA,都應該培養適應中國市場變化的MBA。現在的老板需要拿來能用的MBA,而且要考慮成本,洋MBA畢竟成本要高。
歐亞平:企業應該根據成長中的位置,選擇適合企業的MBA。
孫有吉:我所有的教育都在國內完成,我并沒有輕視國內MBA的意思,而是說激發國內MBA同洋MBA一較高下。
周仲庚:從亞洲來看,土洋融合需要20年。一般來說,企業要根本變化需要一個洋MBA;而需要在本土發展,則要培養本地的MBA。無論洋MBA還是本土MBA會有一個巧妙的融合。但是這個經驗是否在中國適用,還要看今后的實踐。
李金林:不管本土的還是海歸的都強調真材實料,不管本土還是國際的,都需要學習同樣的經驗和條例。和老總談,他們講海歸的并不十分好用,所以我想洋MBA要和本土結合,本土MBA需要國際化。
MBA多了還是少了?
主持人:MBA現在越來越多,我想問在座的各位,MBA到底多了還是少了?
周仲庚:我要告訴各位一個壞消息:現在亞洲很多國家和地區的MBA都是外國人,都在往中國跑,要和你們搶飯碗。我敢打保票:如果國內民營企業開出的條件是,MBA畢業,3年工作經驗,月薪1萬元,我想每個企業都能收到1000份簡歷。
主持人:這可能也是在座各位MBA擔心的。
歐亞平:如果我能收到1000份簡歷,我會很高興,但是我接觸的現在沒有這么低的價碼。另外我覺得MBA怕什么競爭,怕競爭就不要讀MBA。
孫有吉:我同意歐亞平的觀點。我覺得首先要有一個自信,這在MBA的成長中尤其重要。跨國企業,舉手的和不舉手的機會會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