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電監會專業人士稱作“已滯后于電力體制改革,仍在蹣跚前進”的電價總體改革方案,隨著發改委和國辦下發的文件而漸漸顯露出總體框架。
據權威部門透露,7月9日就從國辦批復的電價改革方案,伴同6月底發改委《電力廠網價格分離實施辦法》一起,作為對電價改革方針的細化,為電價改革制定了穩妥的框架。同時,也表明近期電價穩定趨勢將保持不變。
一位權威人士說,這一方案基本上圈定了電價改革的總體情況,包括近期目標和長期目標,過渡時期的電價形式,以及在實際推行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據了解,近期目標總共有四個方面,第一,建立適度競爭的上網電價機制;第二,建立有利于電網健康發展的輸配電價格機制;第三,實現銷售電價與上網電價聯動,優化銷售電價結構;第四,在具備條件地區,合理制定輸配電價基礎上實行大用戶直供。長期目標主要體現在上網、輸、配、售電價分開;發電、售電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輸配電價格由政府制定;建立規范透明的電價管理制度。
在目前的推行中,要注重的是價格信號對投資的引導作用;電價改革與整個電改協調推進;循序漸進,搞好試點,分步實施;競價上網在供大于求情況下實施,確保電價平穩。
該人士透露,在過渡時期選定兩部制電價,意味著該時期的上網電價改革框架現在已經初步成型。容量電價由政府制定,原則上同網同價;電量電價競爭形成,競價方式可選,同區域電力市場應保持一致。
在實際推行中,總共有7個方面的要求:允許競價者采用差價合同等規避風險;現貨市場出現大幅波動可制定最高和最低限價;競價初期可對價格進行適當調控;固定回報外資企業盡量按新體制運行;擱淺成本通過企業重組和存量變現解決;原電網內部核算企業執行臨時電價;競價前嚴格按照價格部門定價執行。
在此次方案中,還有其他的考慮,那些新建和具備條件的核電企業應參與競爭,而風、地熱等新能源暫不參加競爭,待另立專門市場。
在輸配環節,初期由平均銷售電價減購電電價確定,競價后由成本加收益法定價。在銷售環節,初期由政府制定,含購電成本、輸配損耗、輸配電價(含銷售費用)和政府性基金;并且逐步實行峰谷電價和兩部制電價。調整采取定期調整和聯動調價方式,競價第一年內保證居民和農業用電價格穩定,長期允許全部用戶自由選擇供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