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生 呂貴成
一、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立原則
1、綜合性原則
綜合性原則要求所設置的評價指標必須能夠體現股東、債權人、經營者、以及政府等主要利益相關者的需求,能夠多層次、多角度的提供相關的評價信息。考慮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所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定應包括公司獲利能力、償還債務能力、營運能力及發展能力四類指標。
2、重要性原則
重要性有兩個含義,一是選擇重要的評價指標,盡管運用公司財務報告和相關數據來反映公司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的指標有很多,但構成績效評價體系的指標只能選擇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標;二是所建立的指標體系內的被選進的指標要分配不同的重要性系數,以便構成一套主次分明的評價體系。
3、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相結合的原則
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資料有的是通過靜態財務報表表現出來的,如資產負債表、資產減值明細表等,這些報表提供的都是過去某一時點的靜態信息;有的是通過動態報表表現出來的,如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等,這些報表提供的是過去某一時期的動態信息。有時公司基于某些目的可能會有意制造假象來粉飾會計報表,如利用資產負債表提高流動比率或速動比率,夸大公司償還債務的能力等,對于這類問題,如能結合現金流量表提供的信息來評價公司償還債務能力就會更準確可信。
二、評價體系指標的設立
1、評價企業盈利能力的指標
盈利能力是企業賺取利潤的能力。由于它關系到股東能否獲得股利,所欠債權人的債務能否清償,而且能夠從一個側面反映資本的保值增值情況,所以盈利能力評價指標的設定至關重要。
業績評價指標體系中應考慮設定以下盈利能力的指標:
(1)銷售利潤率。銷售利潤率是企業凈利潤與銷售收入凈額之比。表示銷售一元錢的營業收入所獲凈利的能力。指標值越高說明公司獲利能力越強,但它受行業特點影響很大,一般越是資本密集型企業的銷售利潤率越高。
(2)總資產收益率。總資產收益率是指企業凈利潤與平均資產總額的比率。表示股東和債權人投入1元資本所形成的資產的獲利能力。總資產收益率綜合反映了公司經營者對資產的管理和利用效果。
(3)股東權益收益率。股東權益收益率是指企業凈利潤與平均所有者權益的比率。它反映了股東投入資本的獲利能力。
2、評價償還債務能力的指標
償還債務能力是指公司償還短期債務和長期債務的能力。因此,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選擇的指標應從償還短期債務和長期債務兩個方面予以設定。
(1)速動比率。速動比率是流動資產中的速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率。這里所說的速動資產是指公司的流動資產減去存貨、預付帳款和待攤費用等項目的余額。速動比率高說明公司償還短期債務能力可能較強,但絕不意味著高比例的速動比率就是最好的。
(2)現金比率。現金比率是指貨幣資金和短期投資之和與流動負債之比。現金比率是用來評價公司支付短期負債能力的指標。需要說明的是盡管速動比率能夠反映公司償還短期債務的能力,但由于該指標的計算資料來自于靜態報表(資產負債表),因而反映公司的償債能力也只是某一天(報表日)的償債能力。而現金比率的計算資料主要來自于動態報表(現金流量表),因而在績效評價體系中選擇該指標可以彌補速動比率的不足。評價現金比率高低的標準一般應以1∶1為適宜比率,因為雖然該指標高能夠說明公司償債能力較強,但過高的現金比率說明企業的現金沒有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3)長期負債支付率。長期負債支付率是指長期負債與營運資金的比率。這里所說的營運資金是指流動資產扣除流動負債的余額。由于長期負債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轉化為流動負債,因此,流動資產除了滿足償還流動負債外,還應有能力償還長期負債。只有當長期負債不超過營運資金時,債權人才會感到安全。
3、評價營運能力的指標
營運能力反映公司資金利用的效率,表明了經營者管理和使用資金的能力。
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應考慮設定以下營運能力的指標:
(1)應收帳款周轉率。應收帳款周轉率是指應收帳款在年度內的周轉次數。它說明應收帳款的變現速度。由于應收帳款是公司速動資產的一個部分,因此,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設定應收帳款周轉率不僅能夠說明營運能力的強弱和公司的管理效率,而且能夠進一步驗證速動比率的質量。
(2)總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是指主營業務收入凈額與總資產平均余額的比率。總資產周轉率反映了公司總資產對經營收入的貢獻,能夠說明經營者對改善全部資產的運用效率。
4、評價發展能力的指標
發展能力是公司依靠自身積累資金或向外界籌資來擴大經營規模的能力。
ゼㄐ評價指標體系中應考慮設定以下發展能力的指標:
(1)資本保值增值率。資本保值增值是期末所有者權益與期初所有者權益之比,它反映了投資人投入資本保值增值情況。該比率越高,說明企業增值能力越強。(2)銷售增長率。銷售增長率是改善本年銷售增長額與上年銷售額的比率。它是衡量公司經營狀況和市場占有能力,預測公司經營業務拓展趨勢的重要指標,也是公司擴張增量和存量資本的前提。
(3)總資產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是公司本年總資產增長額與年初總資產額的比率,該指標可以用來評價公司經營規模總量上的擴張程度。
三、應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評價模式
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設定以后,考慮到指標體系內的各項指標在重要性方面的差別,還應在績效評價前分別確定其標準分。由于行業特點的不同,公司之間計算的評價體系內的具體指標數值常常有很大的差距,這會使公司績效評價失去可比性。因此,為了便于比較和評價公司的績效,應該按照行業對設定的評價體系內的各項評價指標給出標準分和標準比率(標準比率可以在行業平均數基礎上確定)。在此基礎上計算評價體系內各項指標的實際比率與標準比率的差異,再通過計算每分比率(行業內最高比率與標準比率之差除以行業內最高分與標準分之差)進行分值調整,確定公司績效的最終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