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香港記者群
新中國成立以來,香港記者很少到內地采訪。至80年代中英兩國開始關于香港問題的談判后,北京便成為香港傳媒界的注視焦點。從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到最后中英協議簽字,其間經過23輪談判,每次都有大批記者追蹤報道。到了后來,這些記者不僅關注中英談判,還獲得了全國人大、政協開會時的采訪權,報道范圍更為擴大。
中國收回香港主權,是舉世矚目的重要事件,更是香港同胞的切身大事。因此各媒體派到北京的都是強兵悍將,有的派出經驗老到的資深記者,有的則派出精明伶俐的后起之秀。其中最活躍的有四大名旦,即《快報》記者曾慧燕、《成報》記者黃婉玲、《天天日報》記者岑倚蘭、亞洲電視臺記者戚香蓮。這四位女將一到北京,便廣結善緣,各找門路,在追新聞、搶新聞、挖新聞方面,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一時名震京華。比如“三女獨闖釣魚臺”一事,就充分顯示出這些女將的本領。事發于第八輪中英談判后,當天記者們一無所獲,但聽說晚上中方代表團在釣魚臺國賓館宴請英方代表團,便提前守候在英國大使館門外。不料英方代表出來后不發一語,在警衛人員簇擁下乘車疾馳而去。記者們頗感喪氣,但女將們心有不甘。她們坐著從賓館租用的小車在后邊追。開車的是個憨厚的小伙子,女將們逗他說:“小師傅,你這技術不行嘛。”小伙子一聽,馬上猛踩油門,加大馬力,竟緊追在外賓車隊的后邊。到了釣魚臺賓館門口,警衛以為是隨從車,揮手放入。當然,進去以后境遇頗為不妙,經過嚴格盤問后,被有禮貌地送了出來。小伙子這時哭喪著臉說:“我上了你們的大當,回去肯定要受處分的。”女將們笑嘻嘻地說:“不會的,我們把這事在香港報紙上登出來,你們的領導就不會處分你了。”小伙子更加驚慌,“姑奶奶,你們饒了我吧。把我的錯誤還到香港去宣揚,成心想砸掉我的飯碗。”女將們又嘻嘻哈哈地安慰了一番。第二天在香港報紙上果然登出了“三女記者勇闖釣魚臺”的花絮報道,文中對司機和賓館門衛都開脫了幾句。這次的“勇闖”雖未達到采訪的目的,但女將們由此聲名大噪。而她們與鄧穎超的親密接觸,更傳為一時佳話。
“祖母型的大姐”
當時的香港傳媒,由于政治傾向不同,對大陸情況和中英談判的報道各有側重,在新聞分析、新聞評論中也表現了不同的觀點。有些報刊還對中央高層領導率爾品評,時有臧否。但是,有一位領導人是香港記者一致尊敬與推崇的,這就是鄧穎超同志。曾慧燕寫道:“說實話,香港記者不分左中右,對鄧大姐都有一種莫名的敬意,這不僅因為她是中共元老級人物,是周恩來總理的遺孀,而且由于她態度慈祥,平易近人,一派仁者長者之風,使人感到非常親切。”因而她給鄧穎超定了個稱呼,叫“祖母型的大姐”。這個稱呼曾為港報經常使用。
香港記者第一次接觸并報道鄧穎超同志,是在撒切爾夫人訪華期間。按預定日程,撒切爾抵京后,第一天與國務院總理趙紫陽會談,第二天與鄧小平會見。但在與趙紫陽會談后,記者突然獲悉,第二天上午撒切爾還要拜會鄧穎超,地點在人民大會堂新疆廳。于是這天早晨,記者們提前到新疆廳守候。上午10時,鄧穎超從里邊走出來,站在外邊等候客人。這使記者們大感意外,因為按照中國官方禮節,領導人會見外賓,都是肅立在大廳中央,等客人進來后握手、照相、就坐、寒暄。其中照相一項更是必不可少,有些外賓不懂這規矩,還須經主人指點,才轉過身來,讓攝影師拍出一幅免冠微笑之標準像。鄧穎超這次會見撒切爾,不僅沒有硬拉著拍標準像,還提前走出大廳迎候,打破了官方禮節的格式。
香港記者描述鄧穎超出場的情形時說;“她的突然出現,使我們大為吃驚,這是我們香港記者第一次近距離地接近鄧大姐。”又說:“她穿著一套米色女式中山裝,內穿白色恤衫,腳踏中式皮鞋,帶著一副棕色膠框眼鏡。雖然她的聲音仍然清脆響亮,但畢竟歲月不饒人,她鬢發灰白,步履蹣跚,明顯的有些‘老態龍鐘’了。”
鄧穎超出來后,看到許多記者,便舉手打招呼。片刻,英國客人走進來了,由于來人較多,鄧穎超問身旁工作人員:“哪個是撒切爾夫人?”有位香港記者即代答道:“手捧鮮花的就是。”原來這天撒切爾專門準備了一束鮮花獻給鄧穎超,由于花束很大,把臉遮住了,鄧穎超一時看不清楚。這時撒切爾一看鄧穎超站在門口等候,便急步趨前,送上鮮花,鄧穎超連聲致謝。撒切爾說:“你和已故的周恩來總理,不僅受到中國人民的尊敬,我和我的同事也非常尊敬。”接著她指指港督尤德和英國駐華大使柯利堅,說:“他們都很尊敬你。”鄧穎超連聲說:“不敢當,不敢當”,接著便與英方客人一一握手。以下是港報刊登的撒切爾與鄧穎超的對話要點:
撒:你身體還好嗎?看來精神很不錯。
鄧:我的健康還可以。你當了首相以后,事務繁忙,精力充沛,我對你治國的才能非常欽佩。你工作很忙,要保重身體。
撒:謝謝你的稱贊和關心。你也應該保持身體健康。責任越多,身體也要越好才行。我這個人是越忙越精神。
鄧:我老了,你的年紀正處于黃金時代,(撒切爾時年52歲)可以做更多的工作,為國家作貢獻。
撒:謝謝你的祝愿,但愿借你的話,使我這個“黃金時代”更延長一些。
接著兩人又談了些生活方面的事,如鄧穎超問:到中國來飲食習慣不習慣?撒切爾說:我喜歡中國萊,這是我第二次訪問貴國,一切都非常滿意。臨別時,鄧穎超又拉著撒切爾的雙手,說:你這次來,任務繁重,一路辛苦,希望多多保重。
香港記者在報道中,對撒切爾的衣著裝飾有具體的描繪,并對比說:一面是樸實無華的老革命,一面是艷光四射的鐵娘子,兩個人的對話,不僅是國家領導人與領導人之間的對話,而且是“女人對女人”式的對話。有些記者評論道:在第一天的會談中,由于中國政府堅持收回香港主權,撒切爾神情沮喪,悶悶不樂。在會見鄧穎超后,體會到中國政府的親切友好,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
鄧大姐“臨場爆料”
香港報紙為了吸引讀者注意,在標題上常常故作驚人之筆。1984年5月13日的報紙上,出現了《鄧大姐當場爆料》的大字標題,就有點聳人聽聞的意思。這是香港記者第二次報道鄧穎超。
原來在這前一天,全國政協第六屆第二次會議開幕,允許香港記者參加。這是首次讓香港記者參與兩會的報道,大家都很興奮。不過大家的注意力仍集中在鄧穎超身上。自從第一次見到鄧穎超以后,幾位女記者好像著了迷,多次要求對她進行采訪,被有關部門拒絕。故在這次政協會議上,對鄧穎超的一言一語非常注意。
會議開始,當鄧穎超從主席臺左方出場時,全場爆發出一陣暴風雨般的掌聲。“我們這些平時不大習慣在任何場合拍掌的香港老記,也都情不自禁地起勁拍起來。”記者們注意到,距第一次見到她后,她似乎又有點衰老了。“八十歲的鄧大組,雖然聲音依然悅耳動聽,但走起路來雙腿顫巍巍的,明顯地不聽指揮,特別在下臺階時似很艱難。不過,她仍拒絕了工作人員的攙扶,吃力地步下臺階,走到主席的坐位處。”鄧穎超就位后便宣布開會,接下來是全體起立、奏國歌、致開幕詞等,一切按預定儀式進行。不料鄧穎超在致詞后,突然插了一段話。她說:
我還想說幾句話。別的國家在奏國歌時,都要脫帽,軍人要行軍禮。但我們一直沒有養成這個習慣。國歌是莊嚴的神圣的。因此我有個提議,希望轉達給國務院,最好發個通知,以后在奏國歌時大家都要脫帽,軍人要行軍禮,以表示對國家的尊重。我們要養成講禮節的習慣,不要給別人笑話。
鄧穎超這番話,引起了全場熱烈的掌聲和笑聲,氣氛也一下活躍起來。香港記者認為,北京每次開大會,都是照稿子宣讀。鄧穎超這次打破慣例,是其他領導人做不到的。香港有的報紙的標題是:《聞國歌頓生感慨,鄧大姐敦促注重禮節》。
但是,鄧大姐還有第二次的“爆料”。就在上午會議結束時,委員們已準備離席,鄧穎超突然說:
我還想耽誤大家一點時間,有幾句話要跟大家說,已壓在心里一年多了。去年我當選了政協主席,以我的年齡來說,本應退休了,我曾要求中央批準我退休,但沒有批準。大家選舉我當政協主席,我只好服從。但按我的年齡、體力、精力和能力,實在是“實不符名”。我這個政協主席沒能盡好責任,感覺到內心經常不安。去年開大會,正碰上我身體“零件”有些問題,小組會一個也沒參加。今年呢,我力爭參加些小組會,但小組有四十多個,我不能都參加。因此我想向大家說明,我很慚愧,也很抱歉,請你們諒解。
這段話更出乎香港記者的意外。他們說:“中國領導層很少有人在大會上如此坦白誠懇地吐露心聲的,也很少有人公開承認名實不符的。”“鄧大姐以她特有的風格,使嚴肅的大會變得坦誠親切,使人有如沐春風之感。”也有的記者寫道:“聽了鄧大姐的講話,使人心酸。她是中共元老,辛苦一生,膝下無子無女。現在到了八十高齡,中共理應給她安排個寬松的生活環境,以頤養天年。而不應讓她繼續從事繁雜的政務,勞心勞力。”
“膝下承歡”
政協開幕后的下午四點,香港記者到北京飯店二樓采訪港澳區小組的討論,規定只能留15分鐘時間。但到達后發現大門緊閉,有幾位穿便裝的警衛把守,不讓進去。記者據理力爭,說是他們的采訪是經大會秘書處同意的,警衛人員不聽。不得已他們找來了香港新華分社派去負責與記者聯系的周珊珊。周珊珊經過交涉,警衛人員答應進去請示一下。片刻,大門打開,警衛員示意他們可以進去。沖在最前面的照例是幾位女將,她們一進去就看到鄧穎超坐在里邊,但她們不敢造次,怕工作人員干涉。這時鄧穎超面帶笑容,向記者招手示意,說:“你們就采訪吧。”聽了這句話,記者們才走向她,而幾個女將手腳麻俐,立即搶先上去,半蹲半跪地圍在她周圍。曾慧燕寫道:“鄧大姐就像個慈祥的老祖母,我們就像是她的孫兒輩,圍在她的前面,也算是膝下承歡。”她又寫道:“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如此近的靠近她,我以為以后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便忍不住摸了摸她那青筋畢露的手,心中有無限的感觸。”
這時,記者的攝像機、錄影機全對著鄧穎超,閃光燈不停地閃爍,照得她睜不開眼來。不過她并無慍色,只是大聲說:“你們這樣不公平,你們應該照他們。”說著指了指周圍的委員們。“他們才是主角,我只是來聽聽的。”記者們看到她并未生氣,便得寸進尺,問這問那。這時鄧穎超忽然轉頭叫道:“夏夢,夏夢在哪里?”夏夢坐在后排,聽鄧大姐叫她,急忙站起來答道:“我在這里,大姐有什么事嗎?”鄧穎超說:“你來,過來一下。”夏夢便急忙趨前。
夏:“鄧大姐,你今天很開心,看到你身體比去年好了,我們都很高興。”
鄧:“謝謝你,你也比過去胖了。”(香港記者附注道:大概鄧大姐不知道‘胖’是香港人的大忌,特別像夏夢這樣的美女。)
夏:“是嗎?大姐你身體好了,講話中氣也很足。”
鄧:“不敢不足啊,做工作,總要講話呀。”
接著,鄧大姐轉向香港記者:“她是夏夢,是著名的電影演員,你們認識吧。現在讓她講講。”
夏:“這怎么可以,今天他們采訪你,你是主角。”
鄧:“我不是主角。”接著對記者說:“其實不管各行各業,人人都是演員。她是電影方面的演員,你們是新聞方面的演員,我呢,算政治方面的演員,在坐各位,有的是金融方面的演員,有的是商業方面的演員,有的是文化方面的演員。反正大家都要盡好自己的責任。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心愿,都熱愛我們的國家,都希望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好,使我們的祖國盡快強盛起來。”香港有些報紙報道這段話的標題是:《歷史即舞臺,人人是演員———鄧大姐暢談人生哲理》。
在進行上述談話時,工作人員幾次來提醒鄧大姐注意健康,不要多講,鄧大姐不聽。香港記者看到這情景,便又即時發問道:“鄧大姐,你對香港同胞有什么要說的?”鄧大姐說:“今天我來參加港澳委員小組會,一來是向他們學習,二來也表示我們政協對香港問題非常關心。香港同胞都是熱愛祖國的,都希望祖國強盛。他們不光有愛國熱情,還有行動,有表現。他們對國家建設獻計獻策,還捐錢。(此時工作人員又來勸阻,鄧大姐揮揮手,繼續講下去)至于解決香港回歸問題,要請香港同胞十二分放心,中央政府將來收回香港,不會使香港任何一方面受到損失。”接著她還談到對臺政策問題。待到她剛說完,工作人員立刻下了“逐客令”,記者只好退場。
按照大會秘書處的規定,香港記者的采訪時間,只能拍幾張照片。但鄧穎超不管這些禁令,使記者采訪了半個多小時,這更博得他們的好感。
“借花獻佛”
5月18日,政協宴請香港記者,由于請柬是以“全國政協委員會辦公廳”名義發的,記者們事先估計最高也就是大會秘書處的負責人出面接待,后來忽然聽說鄧大姐要親自主持,這使大家興奮不已。經過商議,決定用湊份子錢的辦法買一束鮮花獻給鄧大姐,并公推黃婉玲為獻花代表。黃婉玲普通話講得最好,在北京一段時間還學會了一點“京腔”,故選她獻花并致辭。
當天下午5時,記者們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廳等候。首先來的是全國政協副主席楊靜仁、胡子昂、劉瀾濤、屈武、王光英、費孝通,接著鄧穎超出來了,大家熱烈鼓掌,她也招手致意。黃婉玲便趨前獻花并致辭,代表大家祝愿鄧大姐身體健康,并感謝鄧大姐的關心和政協的熱情接持。鄧大姐握著黃婉玲的手,問是哪家報社的,接著她把花轉贈給站在身旁的岑依蘭,說:“我這是借花獻佛,將這束花送給港澳記者,祝你們身體健康,工作順利。”接下去便與記者們并立在迎客松屏風前拍照留念。其時鄧大姐右邊是曾慧燕,左邊是戚香蓮,旁邊的工作人員幾次要兩記者用手挽住鄧大姐,以示親切之狀。不料鄧大姐把兩記者的手輕輕推開,低聲說:“這樣照相不好看,還是雙手下垂站直才好哩。”后來記者描述這一細節時寫道:“顯然,就是在這些小事上,她也不愿受人擺布。”
拍照完畢,鄧大姐帶著大家步入安徽廳。就坐后,她即席致辭說:“你們這次采訪人大和政協,非常熱情,積極性很高,你們很辛苦,我首先向你們表示慰問和感謝。你們記者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當你們工作的時候是一個人,但是你們的報道聯系著千千萬萬的讀者。所以你們的工作是很有意義的,是非常重要的。正因為這樣,搞新聞報道要有幾個準則:一是要快,二要實事求是,三要有針對性,四要懂得讀者心理,要把他們最關心的最注意的最喜聞樂見的東西報道出來。”這段話被香港記者稱為“鄧大姐新聞四原則”,他們對當時內地的新聞政策和對新聞工作者的要求并不認同,但對鄧大姐的四原則則無異議。
鄧大姐接著講:“我對新聞工作一直很羨慕,可以采訪各種事,接觸各種人。記者可以到處采訪,在國內外,記者一到誰敢擋駕?不能擋呀。所以,我很羨慕你們的工作。比如,我現在講的話,只有在座各位朋友聽到,要是你們寫下來登在報上,就有數不清的讀者知道了。在這點上,我是落后的,沒有你們先進。還有件事說一說,你們在香港可以接觸到許多臺灣同胞。我請你們帶句話,歡迎臺灣同胞常來內地看看,也歡迎臺灣記者來北京采訪。”
鄧大姐致辭后,宴會開始,記者們紛紛向她敬酒,鄧大姐興致很高,談笑風生。但她并不以自己為中心,向記者們介紹各位副主席,要88歲的胡子昂談養生秘訣,要85歲的錢昌照朗誦自己的詩作,形成輕松愉快的氣氛。
這次政協會議,香港記者對鄧大姐作了較為集中的報道。此后,由于鄧大姐年事已高,外事活動減少,但只要她出場,記者們都會報道的。
鄧大姐受香港記者的普遍尊重,并非只因她是“中共元老”、“周總理遺孀”,而是由于她具有的人格魅力。她不虛飾,不矯情,坦坦蕩蕩,以本色示人。她態度和藹,平易近人,尊重對方,平等相待。她常常打破常規,甚至不顧有關規定,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些才是記者們欣賞并折服的。從香港記者的這些花花絮絮的報道中,顯示出了鄧大姐的風采,也使我們領悟到某些做人以至做官的道理。